学习园地

·雾霾天,别把孩子当“绿萝”(行 ...
·调查:83.1%受访者大学期间 ...
·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缺口近9万
·儿童肥胖是整个社会的失败 “小 ...
更多>>

      考试资讯

·2017年22所非211工程大 ...
·2017中国一流大学名单 湖南 ...
·郑州上大学生活费一个月590元 ...
·200多万人参加2017年考研 ...
更多>>
 
自主招生不断求变 大学面临怎样的发展焦虑?
自主招生不断求变 大学面临怎样的发展焦虑?

2012-01-16 10:35:01 | 来源:解放日报
 

    大学千万不能把自己的探索只看成自己的事,与社会有效沟通,才能形成良性互动。

    怎么理解人才的价值,怎么理解一流大学的发展焦虑,是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新思考。

    嘉 宾:章友德(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教授)

  解放观点:上海交大此次自主招生设计了一个 “入学申请制”,拿到相关发明奖项就有资格直接面试,此举是为力求招到真正有创新科研能力的人才、偏才。最近几年,全国各大重点高校,几乎都在自主招生上不断创新。您觉得其中的深层动机是什么?

  章友德:这可能体现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焦虑。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责任形成了一种更加清晰的共识,从而努力寻找缩小差距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什么呢?就是人才,而人才大多来自大学。所以,要在未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大众普遍对大学寄予很大期望。而重点大学在这方面承担的使命和责任,似乎更大一些。于是所有的发展焦虑,最后都浓缩为对重点大学培养人才能力的高度期盼。

  中国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大学。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钱学森之问”困扰了我们很多年。现在大学的某些尝试,正在试图回应“钱学森之问”,这种自觉意识变得急迫起来。尤其当我们知道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在哪里时,就更加试图突围。首先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大学培养不出一流人才,是否与招生制度有关?近几年来,一线大学做出各种努力,希望在招生环节有所改变,确立大学自身的地位,试图走出大学自己的发展之路。而招生方向的改革,还可以影响到中学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导向。

  解放观点:家长可能会认为,自主招生的怪才只是少数派,大多数学生按部就班走应试方向,才是最不坏的选择。进一步说,自主招生更多依赖“人试”而非“笔试”,一直是大众不放心的根本原因,也是招生改革只能小打小闹的关键。

  章友德:招生制度的局部尝试,究竟能产生多大影响,有待检验。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高校,试图在人才选拔中做出积极有效的探索。然而正如你所说,探索还涉及到外部的生态环境。诚信一直是全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教育也是全民共同关心的问题。当这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公众的质疑、层出不穷的议论等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影响,都是正常的。其实,公众对大学的突围姿态还是认可的。大学对招生改革、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了真正的思考,一步一步走下去,假以时日,终会赢得公众的认同,以及后来者的尊重。

  解放观点:其实各种怪招,有一个大方向是相同的,那就是教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面试时对教授严格监督和管理,是否能从技术上增加社会大众的信任?

  章友德:一所好大学的真正标志,就是教授治校。选聘品学俱佳的教授,让教授能够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最大作用,本来就是大学题中应有之义。近几年来,不少大学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而让教授更直接地参与人才选拔,才是正常的大学生态。

  很多人都赞美,国外的教授何等有地位和威信,几乎说一不二,教授的推荐信,相当于我们高考的考分。但是同样,他们如果犯大错,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和惩戒也是非常严厉的。所以教授珍惜自己的羽毛,并不仅仅依赖道德自觉,也有外部的压力。同理,我们的招生在“人试”的背后,确实还需要一系列制度和章程的保障,对全过程进行规范。教授也是人,也生活在现实环境中,如何减少主观因素,增加透明和公正,可能是我们当下自主招生井喷后必须思考的。毕竟,一流大学更需要回答社会公众可能的质疑,方能完善人才选拔的制度。

  解放观点:不少大学的考试题目,从考生嘴里说出来,总给人“怪”的印象。但其实出题者稍加解释,一旦理解题目意向,就发现仍合情合理。只是大学在招生改革的尝试中,与公众的沟通和解释并不多。

  章友德:大学是现代社会各种组织中的重要一环,大学的一言一行都和社会息息相关。大学千万不能把自己的探索只看成自己的事,与社会有效沟通,从方法、思路到全过程,都让公众知晓,接受公众监督,这样的大学改革,才能形成良性互动。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是,再好的题目,最后在中学老师手里,仍然变成题海战术。据我所知,就有针对复旦千分考的辅导,贯穿学生三年高中的应试生涯。一个问题导致另一个问题的产生。不过退一步想,虽然题海战术和应试方法比较低级,但至少他们训练的大方向是对的。如果题目出得足够精彩,确实真的测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走在正确的轨道上,目前先按应试方法训练,仍然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大家都在孜孜以求乔布斯那样的创新人才,而大部分人才的培养来自大学。懂得一套思维训练的方式,并按照多元标准评价学生的禀赋,再加上不焦虑、规范管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应该并不遥远。

  解放观点:您觉得我们究竟渴求什么样的人才?或者说,大学培养什么类型的学生才能叫“人才”?

  章友德:招生选拔只是人才培养的第一步。优秀的苗子进入大学以后,大学是否有能力真的把他们培养成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说,一流的学生,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所以教师的选聘制度,需要更加规范严格,按照创新人才的标准去衡量。中国教授的数量很多,但不少只是在完成岗位任务,把教育当成一个工具、一个饭碗,自己也没有价值理念,又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创新性人才?当然,应用性人才也是需要的,但工具类教育那是职业教育的功能。

  一所一流大学,必然不会忘记,大学人才的培养首先是要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寻找符合人类文明的价值。人才的创造,最后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增进。人才培养首先是价值观问题,其次才是工具理性。尊重人的价值,教授要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有更多的担当。社会学家韦伯100年前就担心工具理性过度泛滥,让整个现代化扭曲为工具化。100年后,他的预言仍然贯穿在我们整个社会中。

  过去30年高考状元不能成为一流人才的实证研究,说明我们的教育没有承受得住社会现实的考验。怎么理解人才的价值,怎么理解一流大学的发展焦虑,是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新思考。(记者 龚丹韵)

责任编辑:孙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