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泳 寒假里孩子如何去社交?本报接连两天推出“少儿社交”系列观察,引发不少家长热议。现代社会背景下,独生子女家庭多了,居家条件越来越好,独门独户又缺少兄弟姐妹,许多孩子由此少了玩伴,童年生活难免留下遗憾。独子时代,我们该如何为孩子找寻玩伴,走出“孤独童年”?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纷纷建言献策。 不妨为孩子买一只兔子 家住浦东新区北蔡的涵涵妈妈来电说,女儿读幼儿园小班,自己要上班,寒假里孩子就和奶奶依偎在家。奶奶家务多,孩子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与洋娃娃对话上。涵涵妈妈告诉记者:“看到女儿在家里唉声叹气说没劲,我也很不舍。可平日上班已经筋疲力尽,下班后哪还有精力陪她玩?”其实,如此情况绝非少数。由于家长工作繁忙、家务繁重,孩子的社交需求在现实情况下,不得不作出让步。 给学龄前的孩子找玩伴,家长“走”出来是关键一步。《少先队活动》杂志执行主编赵小华表示,抽出时间来带孩子玩,是家长应尽的职责之一。尽管独门独户,但如果主动“走”出来,找寻玩伴并不是难事。申城正值生育高峰,家长可先从小区邻里、亲戚之间寻找同年龄段孩子,平时常来常往,由家长交流带动孩子社交。幼儿园、学校的老师,也可为住得近的家长牵线搭桥,帮助建立孩子的社交圈。专家同时说,玩伴可以是小朋友,也可以是小动物。寒假天气较冷,户外活动减少,父母不妨为孩子买一只兔子、一条小金鱼……让孩子有个动物玩伴,观察自然之时也享受乐趣。 何不组织孩子排社区“春晚” 家住浦东潍坊新村的倪女士来信说,女儿已经11岁,每次放假就到居委会报到。但社区组织的活动大多索然无味,不是消防安全宣讲,就是看一段录像,难以吸引孩子。记者了解到,假期里不少社区的少年儿童活动场地都对外开放。然而,由于信息沟通不畅、活动形式不够新颖,要么家长不知,要么孩子不爱,部分公共场所未能发挥应有功效。 倪女士建议,社区里有退休教师、全职妈妈、在职父母等各种社会力量。这些力量如能充分运用,可大大丰富社区活动内容。例如,社区可与在工厂工作的家长联系,带孩子去工厂实地考察;善于搞点文艺的居民,可趁着寒假组织孩子编排社区“春晚”。赵小华举例,一位喜爱烘焙的妈妈在社区的帮助下,带领15个孩子组成烘焙小组。小组定期活动,有的孩子打鸡蛋,有的孩子烤蛋糕……孩子们在玩乐中尝到了劳动果实,更建立了初步的社交网络。除了社区,少年儿童中心更可利用场地优势推出体验式项目,吸引孩子主动前往。在虹口区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孩子们在其中做陶艺、玩指南针,大大丰富了寒假生活。 “童子军卖饼干”可借鉴 家住黄浦区老城厢的刘女士感慨道,儿子正读小学三年级,自上学以后,他也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但整个假期也不见儿子出去一趟,他只是憋在房间里不停发短信、打电话。刘女士的困惑,许多家长都有共鸣:孩子有了玩伴,却不知道怎么玩。打游戏、看电影、上网……消耗大量时间却又“缺乏营养”。如何“寓教于乐”,让孩子寒假生活不无聊、有意义,似乎是一大难题。 专家对此表示,学龄期的孩子社交应以自己为主,但老师和家长应发挥引导作用。在欧美流行数年的“童子军卖饼干”活动,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批发饼干,再通过不同方式卖给居民,收获劳动成果。整个卖饼干的过程中,孩子们建立了深厚友情,结交了朋友,更感受到了社会角色的不同分工。赵小华说,类似的活动在上海也已渐成规模。如今,许多学校组织“雏鹰假日小队”,为孩子确定一个具体任务,丰富孩子假日生活。只要社会、老师、家长多方面齐心协力,孩子的玩伴其实不难找到,玩乐的形式也能更加丰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