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刁陵岗,出金牛,不在南头在“碑”头

刁陵岗,出金牛,不在南头在“碑”头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3-11-18 09:26:08 
分享到

曹里巨型棚
 

    □晚报记者 张擘 杜欣/文 郭坤/图

    第34站

    扶沟县曹里乡

    曹里乡位于扶沟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7公里,东与包屯镇相连,南与大李庄乡、韭园镇为邻,北与白潭镇相接,西与鄢陵县彭店乡、马坊乡接壤。曹里乡辖26个行政村,6.5万亩耕地,4.5万人,以巨型棚为代表的蔬菜生产是该乡现代农业的名片和旗帜。

    迎着初冬的朝阳,我们驾车从扶沟县城沿省道102线由南向北一路疾驰,来到了该县曹里乡。

    曹里乡乡长毛振华告诉我们,曹里乡是依寺定乡。《扶沟县志》中记载,北宋末年,相国寺大方丈曹彬在此建兴国寺,为纪念曹彬建寺功高,后人称兴国寺为曹里寺。1956年建立曹里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曹里乡至今。

    在曹里乡,最被村民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该乡的刁陵村,原因是这里有过刁陵出金牛的传说。

    传说:刁陵岗,出金牛,不在南头在“碑”头

    刁陵村真像传说中的那样出过金牛吗?为一探究竟,我们来到了刁陵村。

    刁陵村91岁的宋廷让老人告诉我们,相传,很久以前的一天,在扶沟城东凤凰岗修道的张三丰,来到了这里。他从刁陵岗南头转悠到北头,又从北头转悠到南头,一边转悠,一边疯疯癫癫地大喊:“刁陵岗,出金牛,不在南头在北头!刁陵岗,出金牛,不在南头在北头!”

    扶沟人哪个不认识张三丰?他的神奇故事早在人们中间口口相传。如今他这么一喊,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到刁陵岗上,有的挖,有的刨,一心想挖到金牛,发一笔大财。结果折腾了好久,连金牛的影子也没见到。人们这才意识到,他们可能是被张三丰骗了。但“刁陵岗,出金牛,不在南头在北头!”的歌谣却四下传开了。

    又过了很久,一个南方人来到刁陵岗,他从刁陵岗南头到北头转了一圈后,来到岗下一片瓜园里对开瓜园的老汉说:“我买你一个瓜,给你一个园子的瓜钱,行不行?”老汉说:“那就让你随便挑,哪个都中。”南方人指着瓜园中间一棵还未落花的小瓜说:“我就买这个瓜,不过要等到它长够100天后,我再来摘瓜。”老人说:“随你的便,怎么都行。”

    从此,老汉照护这个小瓜,就像照护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转眼之间,3个多月过去了。老汉一盘算,100天已到,就把这个瓜摘了下来。第二天一早,那个南方人就来了。老汉一看,就说:“你可来了。昨天瓜已长到100天了,所以昨天傍晚我就把瓜摘了,只等着你来了。”

    南方人一听大吃一惊:“你弄错了,这个月是小月,昨天瓜才长到99天啊!”老汉仔细一算,这个瓜确实少长了一天。但南方人还是付了一整园子的瓜钱,拿起这个瓜就上了刁陵岗。他在岗上的石碑前站住,闭着眼喃喃自语一阵后,举起这个瓜用力向石碑砸去,只听“咔嚓”一声,石碑顶上裂开了,金光一闪,从里边出来一只小金牛。那金牛见风即长,越长越大。南方人一看,猛地向金牛扑去,一把没抓住,金牛就向远处跑了。南方人在后面紧追不舍,一直追到一处河岸边。南方人一步没有赶上,眼睁睁地看着金牛跳上了一条向对岸去的船。金牛在船上拉了一摊屎后,跳上岸跑掉了。撑船的一看,生气地把牛屎扫进了河里。到了晚上,撑船的突然发现,船的木板缝里金光闪闪,一看原来是几颗金豆子,撑船的这才明白金豆子是白天扫剩的牛屎变的。此事发生后,人们才明白张三丰话中的玄机“不是北头,而是‘碑’头”。

    “其实这些只是传说,是不能相信的。”宋廷让说,至于“刁陵岗,出金牛,不在南头在‘碑’头!”的歌谣是从什么时候流传开来的谁也说不清,但是刁陵村却因此歌谣而出名。

    巨型棚铺就村民致富路

    在曹里乡追寻历史,途经刁陵村时,一座座巨型棚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一位正在大棚中忙碌的村民王红军告诉我们,2005年,曹里乡率先建起了巨型棚,棚内种植“早春”和“秋延”两茬蔬菜,以黄瓜和蕃茄为主。“我家的巨型棚占地十多亩。”王红军说,每亩地每年少说也会有1.5万元到1.6万元的收入。

    据毛振华介绍,该乡的巨型棚小则占地五六亩,大则占地十七八亩,更有甚者占地多达20亩。因为面积大,拖拉机等现代化机械可以直接开进巨型棚作业,省时省力,易于管理。目前,该乡巨型棚总占地面积已达5000亩。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了该乡农产品的竞争力,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巨型棚蔬菜生产已成为该乡的特色支柱产业。

    兴国寺

    古迹难觅

    兴国寺和许多历史遗迹一样,难逃岁月的摧残,兴国寺的一些大殿被岁月的风沙不留痕迹地吞噬了。目前,曹里乡政府就建在兴国寺遗址上。

    一块古时就立于寺内的石碑,矗立在乡政府一片落满枯叶的空地上,好像在无声地述说着兴国寺往日的辉煌。

    当我们踏着枯叶来到石碑前,看到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在这块石碑旁一块新立的石碑上记载了兴国寺的简介:兴国寺,建于北宋末年。创始人曹彬,因山西遭灾逃到扶沟袁家落户。袁家和尚袁善本,时任开封相国寺方丈,引渡曹彬到相国寺出家,后为相国寺大方丈。在曹彬功德修行若干年后,袁善本书“功成正果”四字赠之。曹彬复归扶沟袁家,四处化缘,募款建寺。

    兴国寺建有山门、大殿和东西廊房,西南角有方丈塔3座,寺内塑有数尊大佛和神童,山门两旁有副对联“日望兴国三岗秀,月印朝溪一片明”。寺院苍松翠柏,雄伟壮丽,闻名遐迩。

    虽然我们在此未能见到更多的古迹,但从附近一所中学传来的朗朗读书声,让我们一下子就联想到兴国寺辉煌时寺院里的僧人们的诵经声。

[ 责任编辑:李欣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