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蚕专业村的变化
猪文化馆
□晚报记者 郭坤 杜欣 金月全/文 朱海龙/图
第53站
鹿邑涡北镇
涡北镇地处鹿邑县城北部,距离县城只有两公里,东与安徽省亳州市毗邻。
未撤乡设镇之前名为老庄乡(含纪念老子、庄子之意),1993年8月撤乡设涡北镇,之所以定名“涡北”是因其位于涡河北岸。
未到镇政府之前,我们只知道涡北镇是距离鹿邑县城最近的一个边界乡镇。到了镇政府之后,我们才得知,目前,涡北镇是周口市最小的边界乡镇。
“2011年末的涡北镇还不算小,下辖有十几个行政村,3万多人口。”该镇副镇长孟四清告诉我们,“近两年,县里的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进驻产业集聚区的企业越来越多,产业集聚区的面积也越来越大,紧挨县城的涡北镇所辖村庄开始陆续划归产业集聚区。目前的涡北镇只辖老庄、算李、雷洼、五门李、孙营、梅辛、灵子门、杨庄8个行政村,1.7万余人,两万亩左右的耕地。”
去算李行政村,是慕名前往,慕养蚕专业村之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算李行政村的十几户村民率先摒弃了在土地上种植传统农作物的惯例,开始尝试种桑养蚕。他们养蚕产生的效益吸引了不少村民加入养蚕队伍。1998年,算李行政村成立养蚕协会,帮助村民解决种植和养殖难题,使得村里的养蚕业得到迅速发展,养蚕队伍越来越壮大,最多的时候养蚕户超过全村户数的一半,种桑面积超过全村耕地的一半。几年下来,很多村民通过养蚕致了福,算李行政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蚕专业村。
然而,当我们来到算李行政村才知道,这里的养蚕业已经凋零,养蚕户只剩下五六户。
今年63岁的康广明是算李行政村第一批养蚕人之一,也是目前仅剩的几家养蚕人之一。说起算李行政村养蚕业的兴衰,康广明感慨颇多。他告诉我们:“(上世纪)90年代刚种桑养蚕时,比种麦强多了,(种桑)1亩的收成顶(种麦)3亩。正是因为收成好,所以大家都来种桑养蚕。养蚕业红火的时候,全村种植桑树面积有五六百亩。等到春秋两季收获蚕种时,周边乡村的村民都跑到我们村来打工。那个时候蚕种也不愁销路,基本上都卖给了县里的蚕种厂。”
养蚕业的兴衰转折在哪一年,康广明依稀记得是2008年。“当时,村里打算和江苏一家公司合作兴建一个大型缫丝厂,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没建成。应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吧,村里的养蚕户开始逐渐减少。”说到那个未建成的缫丝厂,康广明语带惋惜。我们能想像得到,如果缫丝厂能成功建成,算李行政村的养蚕业肯定会踏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但“历史没有如果”,在算李行政村兴盛十年的养蚕业开始走下坡路,养蚕户越来越少。是什么让村民抛弃昔日的致富手段呢?村党支部书记孔伟告诉了我们原因:“一是因为缺乏与外界的技术交流,村民以家庭为单位种桑养蚕所收获的蚕种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无法和外地的优质蚕种相抗衡,市场变得越来越小;二是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村民眼界宽了,头脑活了,致富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再一味地坚持种桑养蚕。”
对比外出打工,康广明算过这样一笔账:“有技术的年轻人出外打工,1年挣得比我5亩多桑树地养蚕挣得多,光算经济账,养蚕不如学门技术外出挣钱。而且养蚕需要投资,还得学养蚕技术,还得不分昼夜精心照顾蚕宝宝,算算精力账,也不如外出打工。”
康广明在现有养蚕技术和养蚕规模下算的这笔账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孔伟所说的算李行政村养蚕业衰落的原因。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都是好猫”,尽管算李(行政)村失去了养蚕专业村这个曾经响当当的名号,但是算李行政村的村民依然能够依靠灵活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绘制美好的生活。“现在我们村的村民,做生意的,外出打工的……干啥的都有,啥挣钱干啥。尽管养蚕专业村的名头不在了,不过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孔伟笑着说。
千年银杏树展现生命的不可思议
看孙营行政村的银杏树,也是慕名前往,慕千年古树之名。
在前往途中,该镇副镇长张信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了这棵千年银杏树:这棵银杏树生长在惠济河畔,相传是刘秀所栽,经历了近2000年的风霜雪雨,现仍枝繁叶茂。目前,这棵银杏树高约25米,胸径约7米,冠幅约24米。这棵银杏树闻名于豫东、皖北,是鹿邑县著名的观赏景点,也是河南省重点保护古树。
尽管有着张信“枝繁叶茂”的话语铺垫,但我们看到这棵银杏树时,依然被它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所震撼。
村民在这里建造的庙宇围墙丝毫没有掩盖住这棵银杏树的雄壮身姿,它傲然挺立在那里,静静俯瞰着脚下的人们以及不远处的惠济河和许亳高速公路。
粗壮的树干牢牢扎根大地,汲取着生长的养分;巨大的树冠向四周张扬,彰显着生长的力量;繁茂的黄叶在风中舞动,迸发着生长的活力——这棵千年银杏树,在近2000年的时间里,依靠着自身顽强的生命力,战胜了风霜雪雨存活至今,向这里的人们展示了生命的不可思议。
“这棵树茁壮如此,并没有进行过多的人为保护,完全依靠它自身的力量。”张信告诉我们,“树根扎地有多深没人知道,但树根覆盖范围之广或可推算——前几年,有人在距离此树约100米的惠济河畔挖断了它的一截树根,树根伸向河底。”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因其树龄长,又被称为“公孙”树,它的叶和果均可入药,但孙营行政村的这棵千年银杏树却结果甚少。“飘落的树叶倒是被当地村民收集起来,晒干入药。”张信说,“不过,当地村民都是捡拾树叶,没有人爬树摘叶,因为他们对这棵树都心存敬畏。”
当地村民不仅对这棵银杏树心存敬畏,还对它有着很深的感情。村干部孙长宽告诉我们:“几年前,一家山东的公司看中了这棵银杏树的价值,将此树承包了下来,欲通过人工授粉,使其结果。第一年,这棵银杏树上就挂满了大量的银杏果,但同时也压断了不少枝干。因为人为干涉了树的生长,第二年这棵树就出现了衰弱的迹象。村民见此,纷纷反对这家公司的做法。眼看激起了民怨,这家公司只好放弃从这棵银杏树上赚钱的想法。”
这家公司撤离后,这棵银杏树通过一两年的“自我调节”,又恢复了“元气”,直至今日依旧生机勃勃,只不过依然结果甚少。
别人卖啥吆喝啥
他不仅吆喝还研究
一路走来,我们听到的、见到的养猪大户不少,但研究猪文化的我们还真没听过、没见过。在涡北镇,当听说一家种猪养殖公司专门为猪设立文化馆后,我们迫不及待地赶去看一看。
经过超声波喷雾器消毒后,我们进入到这个名叫“河南六马种猪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种猪繁育基地,见到了董事长胡华专门为猪设立的文化馆。
这个猪文化馆约有300平方米,装修得很漂亮。仅从装修程度上就能看出,胡华很重视这个猪文化馆。而墙壁上悬挂着的有关猪的知识展板以及玻璃柜台里各种憨态可掬的猪工艺品,更是让我们感觉到胡华设立这个猪文化馆颇费了一番心思。
图文并茂的展板让我们大开眼界,这些展板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猪的进化史、猪的传说、猪的品种、猪的价值、猪的生活习性、猪的饲养史以及有关猪的民间习俗,还让我们了解到世界的养猪成就、未来河南养猪的趋势、鹿邑县的养猪现状以及养猪的美好前景。
“别人都是卖啥吆喝啥,我不仅吆喝,还研究。”胡华笑着对我们说,“设立这个猪文化馆,目的就是追溯猪的历史起源,探讨人类对猪的研究,展示世界、中国、河南的养猪成就,展望我们公司养猪产业的美好前景。”
胡华对猪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猪文化馆里的这些内容,他告诉我们:“公司的种猪基因研究所正在破土动工,研究所建好后,我们将聘请北京农科院、河南农科院、河南农大的专家来研究如何培育、养殖优良的猪品种。”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