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西华、扶沟国有林场:“孪生姐妹”的50年坚守

西华、扶沟国有林场:“孪生姐妹”的50年坚守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4-03-27 09:44:28 
分享到

李树民介绍苗圃种植种类

杨树林下的养殖经济

    按照2007年国家批准的“1亩以上林地就可以纳入森林统计面积”的普查标准,周口这座平原城市也有森林。

    它们在哪儿?它们主要分布在沿黄泛区一带的太康、扶沟、西华、淮阳,其他县市区及沙颍河、涡河、汾河等大型骨干河道的两侧也有零星分布。

    它们有哪些特点?这需要近距离去了解。

    现在,本报记者就深入探访我们身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森林,以期让读者先通过文和图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感受它们独特的平原森林魅力。

    当然,要想真正感受它们的气息,最好还是和它们零距离。

    □晚报记者 郭坤 实习生 胡扬 文/图

    探访周口森林,绕不开西华县和扶沟县的两个国有林场,因为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种植规模,这两个林场都是周口森林中的“巨无霸”。

    西华林场位于西华县东部,皮营大沙沟和贾鲁河两岸,南北长约35公里,占地33615亩,现主要栽种的是杨树。扶沟林场穿过扶沟县,沿贾鲁河两岸分布,南北长约48公里,北与尉氏林场相连,占地42772亩,育林面积36660亩,现主要栽种的是杨树。

    虽然西华林场和扶沟林场现在分属两个场部管理,但很难将她们分开来单独描述。因为在周口,她们首尾相连,形成三川大地的一个林带;在河南,扶沟林场和尉氏林场的相连,使得她们成为中牟-尉氏-扶沟-西华这条豫东防护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西华林场和扶沟林场又是在同一个历史原因、同一个部门批准、同一个部门规划下同时诞生的。所以说,这两个林场更像是一对“孪生姐妹”。

    这对“孪生姐妹”至今已成长了52个年头,她们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依然在默默生长着、坚守着,在忠实履行她们职责的同时,也向人们绽放着她们平原森林的傲娇身姿。

    西华林场林业工程师叶艳涛和扶沟林场业务副场长李士杰提到了两个林场诞生的共同原因:黄泛区的形成。

    黄泛区,一个苦难的代名词,一个曾滋生杂草又重获新生的地方。

    1938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豫东重镇开封后,大举西进,威逼郑州、武昌。蒋介石国民党部队以水代兵,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企图阻止日军南下。滔滔黄水一泻千里,广阔平原沦为泽国。

    黄河改道,泛滥成灾,给原为富庶之区的豫东平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自1938年6月至1946年6月,河南省12个行政区的110个县中,计有中牟、尉氏、扶沟、西华等20个县沦为黄泛区。数年间,146万间房屋及650万亩良田被淹没。

    泛滥的黄河水不但夺命,还把泥沙带到了豫东平原。黄水冲过之后,留下了厚达数米深的沙石和黄泥,给黄泛区田地复垦带来了极大困难。根据档案记载,到1946年6月,河南黄泛区“650万亩农田被淹,目前可耕地虽有266万亩,但因没有耕牛和种子,加之8年来田地覆盖了沙砾,仅凭人力挖掘非常不易,仍属荒废”。

    新中国成立后,黄泛区迈出了重生的脚步。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河南豫东仍有不少土地沙荒严重,人口稀少,“风起飞沙扬,风停白茫茫,十种九不收,生活打饥荒”,其中就包括西华和扶沟的部分土地。叶艳涛和李士杰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省政府决定在西华、扶沟规划建设林场。

    1962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林业调查队在西华、扶沟分别规划出33615亩、42772亩土地用于建设西华林场和扶沟林场。从那个时候开始,西华林场和扶沟林场便忠实履行着她们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职责。同时,她们又与尉氏林场相连,形成河南省中牟-尉氏-扶沟-西华这条豫东防护林带。

    “按照树种更新,西华林场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正在逐步进入第四个发展阶段。”叶艳涛告诉记者,林场初建时,栽种的主要是柳树,因为“柳树易栽种、成活快、成活率高,防风固沙见效快”。进入上世纪70年代,林场逐步栽种刺槐替代柳树,因为“刺槐生命力强、易成活、防护效益更加明显,社会对刺槐木材的需求量大”。

    “柳树‘当家’时期,主要职责就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槐树‘当家’时期,开始兼顾经济效益。”叶艳涛说,随着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入上世纪90年代,营林思想发生转变,在保证防护效益的前提下,林场着重加强了经济效益的培植力度,这个时期开始栽种大量杨树来替代槐树,因为“杨树生长速度快,轮伐期短,成材快,用途广泛,经济效益好”。

    现在,西华林场已经开始第四代树种更新。叶艳涛说,“南方杉家兵,北方杨家将”是我国目前树种分布的现状,杨树是周口市的主要造林树种,这也导致每年进入4月份,大量飘飞的杨絮对全市环境造成污染,给人们带来困扰,“现在林场第三代更新的杨树基本长成,考虑到生态环境,更新正当时”。

    西华林场的第四代更新将不会是大面积种植单一树种,“树种单一,病虫害极易爆发成灾。”叶艳涛说,“国家现在提倡种植乡土树种,因此林场的更新将主要种植泡桐、椿树、楝树、榆树等树种,形成多树种共生的局面。目前已逐步更新30%。”

    扶沟林场同样经历了3代树种更新。“我们和西华林场基本一样,第一代栽种的是柳树,第二代栽种的是刺槐和加拿大杨,第三代也就是现在基本上是杨树。”李士杰说,“两年前我们开始对树种进行第四代更新,因为扶沟林场盐碱比较严重,所以我们主要种植的是椿树、白蜡树等抗盐碱树种,不过原则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形成多树种共生的混交林。”

    李树民是西华林场的业务副场长,他现在和叶艳涛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林场2011年开始建设的苗圃基地上。这两天,他们二人正指导工人对苗圃基地里的丝棉木、香花槐等树种进行嫁接。

    这个3年前开始建设的苗圃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培育有柳树、国槐、栾树、法桐、樱花、海棠、丝绵木、黄杨、合欢、石楠、广玉兰、大叶女贞、桂花等几十个树种。其中樱花已经绽放枝头,丁香花、海棠花也含苞待放。

    “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让林场在1987年成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没有了财政保障,且几十年的经营模式单一,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应对市场,在我们的主业——林业产业上,我们开始大力推进苗圃基地建设,培育多树种,一方面可以自给自足,完成林场的第四代树种更新,一方面还可以从市场上获得经济效益。目前苗圃里的苗木已开始销往全国各地,下一步我们计划增加苗圃数量,扩大苗圃规模。”李树民说。

    扶沟林场的苗圃基地建设于2010年,目前的规模在130亩左右,李士杰说,苗圃主要培育的是绿化树种和用材树种,主打国槐、法桐,种类有一二十种。

    西华林场和扶沟林场在几十年间所起到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不言自明,除此之外,她们还给相邻的老百姓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

    西华林场和扶沟林场周边分布着众多村庄,这些村庄人多地少,加上土壤质地较差,产生了不少的富裕劳动力,而林场则为这些富裕劳动力提供了从事林业及其相关产业生产的机会。“伐树、种树、补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李树民说。

    除此之外,两个林场的职工及周边村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包林间隙地,通过林下种植、林下养殖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在西华县聂堆乡思都岗行政村附近的西华林场杨树林里,记者就看到了一个在林间隙地上建起来的养鸡场。养鸡场的女主人名叫李巧莲,今年41岁,她告诉记者,五六年前她开始承包林间隙地养鸡,“收入还可以。”她指着自家的养鸡场对记者说,“现在(养鸡场)有四五千只鸡。”

    “林下养鸡不影响树木的生长,还有利呢。”李巧莲告诉记者,“前年的那场杨树虫灾对养鸡场上方的杨树产生的影响就很小,其他地方的杨树都被虫吃得光秃秃的,鸡场上方的杨树没事,叶子密着呢。”

    “扶沟林场的林下经济搞得也不错。”李士杰说,在林间隙地种辣椒、养羊、养鸡的村民很多。

[ 责任编辑:李欣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