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王颖生:心蕴画笔走世界

王颖生:心蕴画笔走世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 2015-02-03 10:44:48 
分享到

    

    王颖生为学生们讲解

    “有人说人的一生,最快乐的事儿是:你的爱好、职业、事业是同一件事。从这个方面来说,我是快乐的。”在我国美术界最高学府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的一间工作室内,王颖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来自周口的王颖生,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造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目前他正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致力于中国传统壁画的修复与保护工作。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周口

    1963年,王颖生出生于我市沈丘县。父母为了让他将来有一技之长,王颖生7岁时被父母送进县里一个美术班。“因为我父亲也是学美术的,之前我已经有过一些绘画基础,所以当时我在班里是个表现还不错的孩子。”

    1979年,16岁的王颖生高中毕业,考上河南大学,成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大学毕业那年我20岁,毕业后回到家乡,想到自己已经学成归来,应该回报我的家乡了,于是进入当时的周口师专(现周口师范学院)担任教师。”在周口任教的3年里,王颖生努力、认真地对待他的每一堂课。他说:“我在周口师专的时候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上课都要提前几分钟到教室。这个习惯我保留了30多年,直到现在。”

    在教学生的同时,王颖生也在训练自己的业务技能。他经常带着学生到汽车站或街头人群密集的地方素描写生。当时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刚开放,各种各样的新事物为王颖生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王颖生也因此抓住机会,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经验,为他今后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王颖生第一次参加全国美展,创造了河南省全票入选的选画记录。因此,他被当时的团地委(现团市委)评为“新长征突击手”。

    王颖生告诉记者,在周口师范学院任教的3年时间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觉得自己的青春也算是留在了周口。

    王颖生说:“许多年以后,再回到家乡,更加详细地了解家乡厚重的历史人文,让我觉得自己是个有背景的人。每当有人问起我的家乡,我会很自豪地告诉他们,我是河南周口人。”

    王颖生

    进入更宽广的平台

    由于工作调动,1986年,王颖生回到他曾就读的河南大学任教。“河南大学是个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老师的水平非常高,多年来,培养出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学生。”王颖生说。得益于身边环境的影响,王颖生在河南大学任教期间,自身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1995年,王颖生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离开家乡河南,进入到一个更宽广的平台。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后,王颖生留在中央美院任教。2003年至2004年期间,王颖生被国家基金委选派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梅里尼可夫工作室访问学习。

    “别的画家出国深造,多选择去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而我的父亲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苏联梦,所以我对俄罗斯情有独钟。”他说。

    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是与巴黎的中央美术学院齐名的世界著名四大美术学院之一,主要培养大师级的美术人才。从该学院毕业的学生均有较高的油画、风景画、绘画、雕刻、建筑设计、艺术鉴赏等艺术专长。能够进入这所学府深造,是许多画家梦寐以求的一件事。

    深造期间,王颖生每天风雨无阻地前往工作室学习。同时为了更好地和师生交流,他还要坚持学习俄语。“刚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是个比较成熟的艺术家了,但是到列宾美术学院后,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别人指手画脚,我觉得不太适应。”王颖生说,但是他想到,既然来了就要有所收获,于是虚心听从导师的建议,向他们学习西方油画的创作精髓。

    沉醉于创作过程

    王颖生告诉记者,自从他7岁起开始学画,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一行。在河南大学同学三十年的聚会上,大家惊讶地发现,毕业三十年后,同班同学中,依然从事绘画事业的,只剩下王颖生一人。

    王颖生告诉记者:“我的专业是绘画。几十年下来,我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围绕着绘画,这是我终身的职业,是我生命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不管是我的教学还是个人创作,都是跟绘画有关的。我的朋友说,人的一生最快乐的事是,你的爱好、职业、事业都是同一件事情,从这方面来说,我是快乐的、幸福的。”

    对于王颖生来说,他也沉醉于自己的创作过程。“在创作当代人物题材时,每个创作对象都有自己的故事。我需要从一个画面或一个事件中找出切入点,将创作对象的特征体现出来,所以我喜欢观察人、了解人。尽管我永远不懂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但我还是愿意从创作对象身上琢磨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变化,相互之间的反应。”王颖生说。

    满载盛誉的“学院派”画家

    如今的王颖生,已经成为人们眼中的“学院派”画家。在他的作品中,造型是第一位的。他以自己经过学院训练的造型能力严谨地刻画形象,用精微的高古线条塑造人物和景致,线条成为物象生成的基础,构成作品结构的骨架。他的画同时兼有具体和抽象、写实与实意两方面的特点。

    重要作品《踱步》堪称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大画,显示了王颖生饱满旺盛的艺术创造力。画面上丰富的内容被有机地控制在起伏的节奏中,围绕着主体人物自然地展开。沉稳的色调铺染了画面空间,像古典油画一样,色泽浓郁。在这个画调中呈现丰富细微的冷暖变化,使作品特别地具有一种精练、高级的品质,超越了一般工笔画作品的格调。其他主要作品有《潮》、《苦咖啡》、《静静的时光》、《事业》、《踱步》。

    王颖生的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首届全国体育美展(北京,1985)、全国青年美展(北京,1985)、中国画首届学术邀请展(北京,1998)、深圳九九工笔画家邀请展、个人画展(郑州,1995、兰州,1998)、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水墨延伸——中国画肖像展、水墨本色第一、第二届展、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中国画提名展、北京首届国际美术双年展。

    王颖生曾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最高奖、中央美术学院在校生作品展二等奖、中央美术学院冈松家族基金会银奖、首届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大奖、北京市文艺作品佳作奖、 北京市建国50周年美术作品银奖、北京市文艺作品优秀奖、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第十一届北京全国美展金奖、首届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青年艺术家奖。

    用专业保护文化遗迹

    许多艺术工作者成名后,会把目光转向与市场化接轨,世人也多以经济价值来衡量其创作价值。而王颖生却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的专业技术投入到古代壁画的修复与保护这个课题上,对壁画理解得深刻而透彻。

    他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的传统这么多年没有丢失,恰恰因为内在的东西相连无法割舍,即所谓生命力。文化遗迹的修复与保护成为王颖生目前最重要的课题。壁画因无法按照个人意愿自由创作,王颖生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立足于历史事实,对作品进行复原。为此,他曾先后前往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山西朔州崇福寺、山西大同永安寺、山西繁峙公主寺等多地,对其中的壁画进行考察研究。并在过去的几年时间中,带领他的学生们一同参与古代壁画的研究与修复。

    “很多文物被发掘后是不能向大众展示的。比如敦煌的一些文物之所以不能打开是因为年久失修,一旦打开会出现风化、脱落,难以恢复原样。经过我们的修复和保护,这些东西至少可以延长它们的寿命,让他们在现有的条件下被保护下来,让文化遗址延续的时间更长。”王颖生说。

    2009年,王颖生接到一项任务:山西省大同市邀请他去设计、绘制华严寺壁画。

    华严寺始建于辽钦宗,为皇室家庙,集辽代天下之能工巧匠倾力而为,建筑大气、饱满,虽经历代修缮仍最大限度保留了宋辽遗风,现保存有大量辽代建筑遗存及被誉为海内孤品的经橱和旷世独立的辽代雕塑。

    接到这项任务,王颖生和他的导师孙景波带着学生们历时三年多时间,根据典籍记载中的图纸,与千年之前的宋、辽隔空对话,绘制了数千平方米的重彩壁画,完成了寺观壁画的再造工程。中央美术学院先后有150名学生参与绘制,这次经历为中国壁画事业培养了一支理法兼备的、高水平的研究和绘制的专业队伍。当看到王颖生和他的同事、学生们共同完成的壁画后,当地人发出了:“不让古人”的赞许。

    回首这段历程,王颖生说:“这次实践的价值在于它的文化意义,重彩壁画香火不续已逾三百年,我们在绘画上更多地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但因时代变迁隐入民间,曾被视为下九流的民间画工秉承另一个传统与我们渐行渐远。然而,在我们多方采访及田野调查中获得的缺少文字叙述能力的民间工匠口诀式的传承中,我们感受到另一个传统的隐存,却被历史错误地一路丢失到了应该抢救的边缘,这亟须政府、大学、文博及各种研究机构及文化上的同道共同关注,以期再铸中国重彩绘画的辉煌!”

[ 责任编辑:戴宇航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