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海彬: 收藏对话历史 义捐折射高度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授予朱海彬(左)捐赠荣誉证书
朱海彬收藏的藏品
记者 侯俊豫
核心提示:出生于古玩世家的朱海彬,从小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酷爱收藏。他从事古玩鉴定及收藏三十余载,收藏数千件古陶瓷,成为古陶瓷收藏业内知名玩家,现为北京国博文物鉴定中心陶瓷鉴定专家, 编著有《古代雕塑玩具作品集》。他先后两次将其多年珍藏的266件古陶瓷玩具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这批精美的古代玩具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部分作品存世量稀少。这批作品体系完备,涵盖汉唐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对于丰富国家民间美术收藏具有重要价值。2014年他又向北京民俗博物馆捐赠37件藏品。今年上半年,他将向我市捐赠藏品,以表达一个收藏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3月9日,朱海彬给记者发来微信称,他将向家乡周口捐一批文物。3月18日,他又发来微信称,捐赠的16件文物已经确定,估价至少过百万。微信的内容虽然不多,却饱含着一个长年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无限深情。
和朱海彬认识实属巧遇,那还是2月初,记者一行在北京红博馆采访人民美术创作院院长李德哲时碰到的。初进门时,记者看到桌边坐着一个瘦瘦的带着文雅气息的中年男人,原以为是邻居串门的,因急着采访李德哲老师,起初也就和他简单打个招呼。等我们采访结束,在攀谈中,记者发现,和李德哲同样从太康老家走出的他,在几十年的收藏生涯中,不仅收藏了不少藏品,还“收藏”了不少光彩的故事。这不就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出彩周口人”吗?自然,他就成为我们北京之行的采访对象。
鉴定古玩水平获专家赞誉
按照约定,第二天,记者走进北京民俗博物馆,见到了早已等候多时的朱海彬。记者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位搞收藏的老乡,一身休闲装打扮,梳得整齐的短发,显得格外精神。
“之所以让你们来这个博物馆,是因为我曾给这个博物馆捐赠过37件古代陶瓷玩具文物,为此这个博物馆还举行了一场名为‘童年恩物’的古代陶瓷玩具展览……”朱海彬说,这样也可以让大家看到他收藏的成果。
在博物馆的一个大展室内,记者见到了朱海彬捐赠的部分陶瓷玩具文物。这些陶瓷玩具个头不大,色彩鲜明,造型精致可爱,让人惊叹之余,更加感受到古人制作陶瓷玩具技艺之精湛。
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曹彦生在一旁插话说:“多年来,我认识搞文博者不计其数,但拥有朱海彬这样执着精神和对古陶瓷鉴赏精准度者为数不多。能达到‘一眼准’的地步,正是他几十年收藏实践和经验的结晶,让我对他这个收藏界的少壮派不得不另眼相看。”
受到家族长辈的影响,朱海彬在上小学时就喜欢上了收藏,可以说,收藏成为他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谈到收藏的心得,朱海彬说:“收藏是我一生的最爱,没有了它,我的人生就没有了光彩。”
家庭熏染让少年情迷收藏
今年四十出头的朱海彬出生于太康县城北街,从记事起,家中摆放的形态各异的瓷器和各种字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儿时的记忆里,爷爷视那些东西特别金贵,不让碰摸,但是他老人家经常给我讲一些有关瓷器和字画的常识。”朱海彬介绍,文人出身的爷爷,早年当过兵,后来回到太康县城生活。老人家有个爱好就是收藏书画和瓷器。
朱海彬说,在爷爷的影响下,做五金生意的父亲平日也热爱收藏,只是父亲喜欢收藏明清瓷器,当时父亲的收藏范围只局限于当地。
从小受到爷爷和父亲的影响,朱海彬注定和收藏有着不解之缘,他的收藏是从收集铜钱开始的。上小学时,他看到小小的铜钱上面有各种不同文字,年少的他对这些铜钱产生了兴趣,逐渐把收集铜钱当成了儿时的乐趣。“那时,我经常在身上揣个剪刀,串门看到谁家门帘子上有铜钱的就剪下来……”朱海彬介绍,一段时间下来,他就收集了一抽屉的铜钱。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又对收集邮票产生了兴趣。上初中时,他迷恋上了陶瓷。“看到父亲收藏的陶瓷上面描绘的山水、图画感觉很精美,让我怎么也看不够。很多时候,我一个人在房间里,抱着瓷瓶能静静地瞧上个把钟头。”朱海彬介绍,他收藏的第一件陶瓷,是在上初中三年级时,拿着身上仅有的几十元钱,一个人坐车从太康到郑州去,在一个文物商店,看到一个疑似明代的花瓶,就买了回去。经父亲鉴定花瓶是件真品时,他高兴地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第一次出手竟如此成功,这无疑极大地鼓舞了朱海彬,为他日后收藏增添了信心。
对话历史相识文化乐无穷
即便是大学期间,朱海彬仍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收藏书籍,为丰富收藏知识“充电”。毕业回到郑州,他就跟着一些资深瓷器专家学习研究古陶瓷。近几年,他又“移师”北京搞收藏。
朱海彬喜欢逛古玩市场。一次,朱海彬在古玩市场看到,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男子拿着一个精美的钵盂,正和商户讨价还价,双方僵持不下。
“当时,我第一眼就觉得这个钵盂十有八九是真品,可又不能‘半路杀出’,只能在一边等待时机……”朱海彬介绍,等外地男子走后,他急忙过去,仔细打量钵盂,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把钵盂收归己有。后经过专家鉴定,钵盂是真品,这让朱海彬捡了个“大漏”。
还有一次,在北京一个古玩城,4个收藏者同时看上一个“荷叶盖罐”的瓷器,对方报价5万元,可是这4个收藏者都没有敢出手。朱海彬看后,第一眼就确定是宋代的物件,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回去。后经权威鉴定,他这一次也没有看走眼。
在古玩市场“捡漏”,靠的是眼力,眼力来自于多年对古陶瓷知识的积累。“古陶瓷鉴定是门综合技术。鉴定一件古陶瓷真假,要对中国几千年来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才能作出判断……”朱海彬一讲到如何鉴定就打开了话匣子。
朱海彬说,收藏家见到自己喜欢的玩意儿,那真是魂牵梦绕、难舍难分。伴随收藏瘾越来越大,他的藏品数量日趋丰富起来,目前已收藏3000多件藏品,成为圈内小有名气的玩家。
收藏也让朱海彬尝到了特有的乐趣。“这些年来,我就生活藏品的世界里,有什么心事都向它们倾诉。”朱海彬介绍,每件藏品都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它后面都站着一群人、一段历史,看得见、摸得着,对话藏品,就如同和那个时代对话……
捐赠数百件藏品专家起敬意
在交谈过程中,朱海彬从包里掏出三本证书,这三本证书分别是他向中国美术馆和北京民俗博物馆捐赠古代陶瓷时被授予的捐赠荣誉证书。
“具体说,在2012年和2013年,我两次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266件藏品,2014年又向北京民俗博物馆捐赠了37件藏品……”朱海彬介绍,这批精美的古代玩具是国内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部分作品存世量稀少。更为重要的是,这批作品体系完备,涵盖汉唐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对于丰富国家民间美术收藏具有重要价值。
“朱海彬捐赠的文物历史研究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工艺审美价值都很高。在市场经济下,人们懂得了古玩文物的价值,有些人更愿意把藏品拿去拍卖、投资等,并不愿向博物馆捐赠。然而,作为收藏大家的朱海彬看到的却是自己手中藏品的社会价值,情愿将藏品捐献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观看。他是广大收藏家学习的榜样。”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对朱海彬表示由衷的敬意。
有学者这样评价朱海彬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藏品,这些捐赠的古陶瓷玩具不但在古代陶瓷玩具方面帮助国家收藏形成更为完整的历史序列,同时也将有助于文化史和艺术史上相关研究工作的推进和发展。
“在国外,捐赠文物是很普遍的现象,经常有收藏家把收藏品捐给文物馆。我们应该多向人家学习。”当被问及捐赠藏品的初衷时,朱海彬说,那些藏品是自己从古玩市场或者熟人手中淘来的,本来就是社会的财富,自己只是把这些社会财富捐赠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古代文化的精髓,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享受。他表示,他会陆续把自己收藏的文物捐赠给国家。
第四次义捐将到家乡
随着藏品的丰富,他逐渐意识到,与其自己欣赏这些藏品,不如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毕生收藏的古陶瓷。“想在京城建一座私人博物馆,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这些藏品。”这就是他近几年移师北京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是,当他来到北京后发现,想在此建一座私人博物馆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他说,如果博物馆建不成,就准备把那些收藏的文物陆续捐赠给国家,他的这个想法也得到了父亲的认可。他分三次将300余件藏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和北京民俗博物馆,就是在征得父亲的支持下完成的。
“能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藏品,那才是收藏的最高境界。”朱海彬说,收藏古物就是收藏文化,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藏品,就是传播和弘扬历史文化。能做到这些,可算是人生一大幸事。
交谈的话题自然扯到周口文物博览发展的现状。记者向他介绍,周口几年前建起了高档次的博物馆,在爱心人士的支持下,藏品日益丰富。“朱老师,若条件允许,可否将藏品捐赠给家乡些?”就在记者感觉这个提议是否唐突时,朱海彬却爽快地当场应允:这事一定要做!
更让记者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收到了朱海彬确定将10余件文物捐赠给家乡的消息。我们希望家乡人民能早日一睹这些藏品的容颜,也祝愿朱海彬先生的收藏事业春暖花开!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