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李海燕:让“海燕技工”走出国门

李海燕:让“海燕技工”走出国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5-04-17 09:20:05 
分享到

  晚报记者 张洪涛 文/图

  从几把剪刀起家,到拥有一个集服装剪裁设计、驾驶维修、电子电器等十余个专业为一体的实用人才培训基地……30多年来,李海燕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创业,在周口建造起了一艘全国知名的“职教航母”。

  这艘“职教航母”像大海中航行的“方舟”,让那些渴望学到一门“手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学到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帮助他们得到市场认可,在改变自己家庭命运的同时,也在为社会贡献财富。

  李海燕是这艘“职教航母”的领航员,她引领着这艘承载着周口人希望与梦想的“航空母舰”在职业教育的大潮中,劈波斩浪、砥砺前行。

  4月初的一天,在周口科技职业学院,记者采访了“职教航母”的领航员——李海燕。眼前的她热情洋溢,精神饱满,谈吐简洁干练……这些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么多年我们为社会培养了各种技能人才15万余人,如今,这些技术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地,叫响了‘海燕技工’的品牌……”李海燕介绍,从开办服装培训班开始,发展到海燕技校,再到海燕职专,再到2008年晋升为周口科技职业学院,这一路走来,她和学校在为社会培养大批技术人才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放弃“铁饭碗”

  开办培训班

  李海燕是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在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作为典型发言,成为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领头人。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李海燕还是一名从太康农村到平顶山一家服装厂上班的制衣工人。

  李海燕上高中以前的生活是在太康农村度过的。高中毕业后,原本打算当一名教师的李海燕阴差阳错地来到平顶山,在一家服装厂当了制衣工人。

  虽然做制衣工人很辛苦,可在那个年代,能在工厂里当个正式工就很不错了,在当时来说是手里端着“铁饭碗”的人。

  1981年的一天,李海燕到周口市区五一路闲逛,忽然看到街道边三四家裁缝店门庭若市,而附近的成衣店却门庭冷落。询问后她才知道,原来,当时做一套衣服需要13元钱,而买一套同样的衣服需要近30元钱,因此,来裁缝店做衣服的人很多。当晚,装着满脑子服装元素的李海燕彻夜未眠。

  “我自己有很好的剪裁手艺,为什么不开家小店教人做衣服呢?”于是,李海燕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扔掉手中的“铁饭碗”,放弃正式工的工作, 在五一路南段租两间房,开小服装店。面对家人的不理解,李海燕没有辩解,但她决定非干不可。

  很快,李海燕的小服装店开张了。与众不同的是,她的服装店不单做衣服,还培训裁缝。刚开始,由于宣传不到位,小店的生意不景气,也没有多少学员。可是,不甘失败的李海燕没有放弃,而是把服装店培训裁缝的事写成小广告贴到大街上。小广告贴出去两天后,来了18名学员。李海燕每人收了18元学费,且全部用来买布料、剪刀、尺具。第一批学员毕业了,她没有挣到一分钱,反而赔了技术。然而,那18名技术过硬的学员分散到周口各地,辐射宣传效应引来100多名农村女青年,甚至还有其他服装店的裁缝,她们甘愿拿更高的学费向李海燕学真本事。

  从培训班到“职教航母”

  培训班开起来了,李海燕既当教师又当采购员,白天黑夜连轴转,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她忙得很少有时间按时吃饭,以至于血压高了又低、低了又高。培训班里的老师少、学生多,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辅导,李海燕既是校长又是老师。

  李海燕介绍,她怀孕期间还一直担任裁剪老师,以至于每天的忙碌让她全然忘记了自己的产期,在要生孩子的当天上午,她还在教室里给学生们上课。当感觉到自己身体不适,学生们把她从教室送到医院,她才发现是自己的预产期到了。医生来不及给她做产前的任何检查,就赶紧让她进了产房。

  “你不要命了?该生孩子了还拼命工作?!”面对医生的训斥,李海燕心里的委屈一下子迸发了出来。此时,幸运之神眷顾了这位“拼命三姐”,由于送医及时,李海燕顺利产下了小宝宝。

  然而,培训班里还有上百名学生在等着她回去上课。一想到这些,坐月子的李海燕着急起来。“我得赶紧给学生们上课去,不然耽误了他们学技术,怎么对得起他们?”一个星期后,李海燕的身体刚刚恢复,她就匆匆赶回到培训班,继续给学生们讲课。

  凭着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李海燕终于收获了回报,她培养的学生很快就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来学习的学员也逐渐多了起来。

  李海燕把培训班升格为海燕技校,之后的十多年里,海燕技校为周口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也让外出打工的人有了一技之长。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李海燕开始把眼光投向国内市场,她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增设了厨师、家电维修、美容美发、电子应用等多个专业。海燕技校又发展成为海燕职专,成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2008年,海燕职专被批准晋升为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如今,李海燕的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办得有声有色,成为远近闻名的“职业教育航母”。

  “多年来,学院取得了一系列的荣誉,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这让我很欣慰,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李海燕介绍,学院先后被教育部等部委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突出贡献单位”。

  用爱去关心贫困学生

  李海燕介绍,有一个来自郸城县农村的小伙子,骑着辆破自行车,穿着胶鞋来到学校,说要来这里学习技术。可这位小伙子身上却没有带一分钱,别说给学校交学费了,连吃饭的钱也没有。当他找到李海燕,说出自己家的情况后,李海燕被这位小伙子的求学精神打动了。小伙子要求先在学校里学习,学费和伙食费向李海燕打借条,等将来学到技术,有钱了,再把钱还给校长。李海燕当即表示“不用想着还钱,就在这里安心学习吧”。于是,李海燕非但没有收他一分钱学费,反而为他提供了免费的食宿。

  像这样为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免费学习机会的事例,在李海燕的学校里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李海燕已经为一万多名家庭贫困学员、残疾学员、孤儿等特困家庭学员减免学费。让他们学习到一门技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至今,李海燕还记得,2002年她的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时,她是多么激动。当时,她受到了胡锦涛主席的接见。“当时胡主席握着我的手,我的泪水就下来了,感觉多年的付出值得。回去给学员和老师开会时,我再次流泪。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我感到非常受鼓舞。”

  让职业教育走出国门

  如今,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已经发展成一所综合性职业教育学府。目前,学院有教师41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8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职教专家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现有8个系32个专业,涵盖工科、理科、经济管理、教育、艺术、医学等多门学科;校内实习实训基地8个,实习实训室92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00多万元。

  学院还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去年,经过多方考察,学院决定与加拿大亚历山大学院、加拿大汤姆森河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联合培训英语合作项目、高等数学与大数据分析合作项目,在周口科技学院学习两年专科,经过汤姆森河大学审核合格,可到汤姆森河大学继续深造两年,获取本科学历。开展国际职教合作,为农村孩子走出国门,学习与国际技术接轨的技能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孩子们学习和就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李海燕介绍,目前,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每年将有60名学院学生获得宝贵的出国深造机会。

  在和国外大学联合办学的同时,李海燕还在谋划周口科技职业学院的升本。目前,他们已经全面启动升本计划,争取2016年升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李海燕介绍,目前,周口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依然有很多渴望学习到一门技术的青年,因此,发展职业教育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为这些渴望学到“手艺”的农村青年,提供一个学习技术的平台,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 责任编辑:金鑫鑫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