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刚:万千恩爱只与“春蕾”说
“五四”前夕,马刚获得“河南青年五四奖章”,在省会受到表彰。
晚报记者 金月全 文/图
“母亲节,学校的孩子们签字感恩墙,给妈妈献礼物拥抱,和远方的妈妈打电话道感恩,表演跪羊图舞蹈……远在天堂里的妈妈,这是儿子马刚今天送给您最有意义的礼物!”
5月10日,母亲节。当天,“昌福学校2015年母亲节在行动”活动结束后,马刚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下上面的话。
巧合的是,就在4天前的5月6日,我们与马刚校长交谈时,他说的最多的也是孝道和感恩。
一身素净的短袖装,炯炯有神的眼睛,背影中透着刚毅和从容……这是5月6日,马刚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在项城市官会镇昌福学校,老师喊他校长,孤残儿童叫他爸爸;在周口一家建筑工地上,工友们直呼他马工;在媒体和网络上,网友亲切地称他“最美农民工校长”;其实,他还有一个几乎没人知道的身份——少林武僧……
不同的场合,多重的身份,可他依然是原来的马刚。
少林武僧回乡办港资学校
“当时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面对镜头,马刚没有回避当初离开家乡,前往少林寺的真相。
马刚,在兄妹4人中排行老大,看着家里的境况,加上又喜欢武术,1985年春,12岁的他进入少林寺习武,成为少林寺第35代弟子。
2001年,马刚随少林寺武僧团在香港传授《达摩易筋经》。其间,香港昌福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何燕芳希望高薪聘请马刚为私人保镖。由于牵挂远在家乡患病的母亲,马刚婉言谢绝了。得知缘由后,何燕芳被马刚的人品打动,决定资助他回乡投资办学。
2002年春,投资980万元兴建的香港昌福学校(现因故已更名为项城市官会镇昌福学校)在项城市官会镇落成,成为周口市当时唯一的一所港资学校。
马刚指着办公室墙上的一张合影照说,香港明星成奎安得知我在家乡建学校的消息后,专程赶到官会镇帮忙,并在此停留了半个月。为感谢香港友人们的帮助,马刚特将学校命名为香港昌福学校。
昌福学校不仅引入海外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而且每年拿出经费重奖优秀生、帮扶贫困生,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和农村孩子就学难的问题,更是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赞誉。
13年来,昌福学校一直秉承“立足农村,心系慈善,不图回报”的宗旨,相继免去了学校里600多名贫困、孤残儿童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更让人欣慰的是,28名受马刚资助的学生先后考上了大学。
1
2
他是
70多名孤残儿童的“爸爸”
2012年9月26日,记者第一次到昌福学校采访。当时,孤儿马铭成才5岁。如今,曾经胆怯、孤僻的他已成长为一名阳光少年,不仅如此,成绩也是二(1)班的第一名。
在马铭成1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父亲的生命,后来母亲也离家出走了,从此他便和爷爷相依为命。
马刚回忆说,当时马铭成是他爷爷带着到学校的。找到马刚后,爷孙俩“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爷爷抓住马校长的手不放,说:“这个孩子我就交给马校长了。”老人说完,泪流满面。
“我永远记得那一幕!”马刚说,母亲生前就常教育自己要常怀感恩之心,心存感激,尽力去帮助别人。
自牵起马铭成那双稚嫩小手的一刻起,马刚也就下了一个决定:资助这个孩子直到大学毕业。
“这次考试是第一名,期末考试要再考第一,我就奖励你一身新衣服!”马刚抚摸着小铭成的头亲切地说。
“中,‘爸爸’说话算话!”马铭成说。
当记者问马铭成想不想妈妈时,他说:“学校就是我的家,马校长就是我爸爸。他关心我、爱护我,我长大了一定报答他!”
如今,在校园里,与马铭成一样,见面喊马刚“爸爸”的孤残儿童有70多名。
这群孩子的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心酸的身世。这是一群苦难又幸福的孩子,学校不仅给他们免去了所有学费和生活费,马刚还承诺要资助他们上高中、读大学。
马刚说,学校创办13年来,每年都有大批孤残儿童入校,学校都接收了。
3
“马工和我们一起吃住在工地”
在建筑工地打工挣钱养校的事,马刚默默地做了很多年,记者也是在一次采访中偶然得知的。
2013年1月24日,腊月十三。
“四九”天的寒风很刺骨。在周口市区莲花路某小区的一处工地上,头戴安全帽的马刚正和一对农民工夫妻一起,在吊机上给楼房做外墙保温。
寒风中,他们时而颤抖,时而对着手心哈气取暖……即使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他们仍在坚持作业。
“没办法,学校该放假了,老师该发工资了,孩子们也要添新衣服了,不干不行啊!”一从吊机上下来,马刚就和记者聊起了他时刻牵挂的孩子们。
昌福学校自成立以来一直是自筹资金,由于经费紧张,学校一直没有进行扩建,就连平时的维修和设施完善也没法进行。每学期的资金缺口达8万余元。
为保证教学秩序和学校的稳定,马刚不得不四处奔波,想办法挣钱垫付学校所用。
2004年,马刚找来当地的20多名农民工,组建了施工队伍,自己做起了包工头。工友老王说:“马工带领农民工兄弟承接工程,用赚的钱维持学校的各项开支。而且,马工和我们一起吃住在工地!”
为早日领到工程款给教师发工资,马刚时常泡在建筑工地上,扛水泥、运石料。拿到工程款,马刚就立即回到学校,给教师发完工资后,他还不忘去看望学生……
马刚说:“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我这点儿绵薄之力能影响到更多的人去关爱留守儿童,尤其是关爱那些孤儿。哪怕来自好心人的一句问候、一盒月饼、一只铅笔,我都要代表这些孩子感谢大家。”
4
因为“孩子”
没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聊到建筑工地打工的事,马刚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妈妈。
因为“孩子”,马刚没见上母亲最后一面。至今,马刚回想起这件事来,心头仍会隐隐作痛,泪水不自觉地在眼里打转。
2013年7月2日晚,极度劳累的马刚在工地上睡着了。次日凌晨2时许,他醒来发现,手机上有15个母亲打来的未接来电。没等他把电话打过去,家人的电话又打过来了——母亲病故了。
当他赶回家时,发现母亲冰冷的手里紧紧握着手机……马刚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抱着母亲冰凉的身体,哭喊:“妈妈,我回来晚了,是儿子不孝,不该离你这么远……”
数天后,当马刚面容憔悴现身学校时,几十名孤儿学生齐刷刷地围上来。
“马校长,你怎么了,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啦,让我们帮帮你吧!”看着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听着句句暖心的话语,马刚紧紧抱着他们流出了热泪,并暗暗发誓:“为了孩子,我要站起来。要用自己的一生把善爱、孝德传递下去,让这些失去母爱的孩子的心灵不再孤独。”
马刚说,母亲原来是一名小学教师,很支持他办学校。
母亲曾再三叮嘱他:“这些孩子很不幸,你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好他们,想办法把这群缺少母爱的孩子培养成人。”马刚始终铭记着母亲的话,他说,无论今后遇到多大困难,都要把学校办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上。
5
鲜花和掌声既是肯定也是鞭策
2012年12月,马刚成为“感动周口”人物候选人。他的事迹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大河报》、《周口晚报》等上百家媒体报道,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最美农民工校长”。
今年“五四”前夕,马刚被授予第19届“河南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这是他最近3年来获得省、市级荣誉的一个缩影。
他的感人事迹先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明网、河南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报道。并荣获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类,河南好人,周口道德模范,感动周口十大人物,周口好人,周口市优秀校长等荣誉。
“鲜花和掌声,既是对我的肯定,也是鞭策。”马刚说,自己就是一个农民,为让身边的贫苦孩子有学上,才在农村做起了教育。同时,感谢省、市政府,民政及教育主管部门多年来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
他说,鲜花和掌声,只能代表过去。自己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能力,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在学校感受到家一般温暖。
多年来,为了孩子,也为了兑现自己当初的承诺,马刚在不同的场合,用多重身份演绎着自己,可他依然是原来那个行孝道、知感恩、重感情的马刚。
第四十
七
期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