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张柱堂:大写人生慈悲心

张柱堂:大写人生慈悲心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5-07-13 08:44:09 
分享到

  晚报记者 张洪涛 文

  他,是周口人,却被称为“新疆好人”。

  他,是著名书画家,却有着慈善家的头衔。他在新疆成立8个扶贫助学慈善基金会,将总价值近6000万元的现金和书画作品,全部用于公益和慈善事业。

  他,曾获“最美新疆人”、“感动中国艺术人物”等荣誉称号、并被推选为“感动中国”新疆区候选人和“感动世界”年度人物。

  他,就是现任中国国际书画院副院长,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河南省张伯驹文化艺术传播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新疆慈干堂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国家一级书画师张柱堂。

  6月21日下午,在张柱堂的北京香山艺术工作室,记者见到了这位年逾古稀,却仍然不辞劳苦为新疆的慈善事业奔走的周口老人。

  1

  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

  皮肤黝黑、鹤发童颜、声如洪钟……这是今年74岁的张柱堂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走进张柱堂的书房,一股浓浓的墨香扑鼻而来,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字画。除了这些,让记者惊讶的是,已经在新疆生活了50年的张柱堂,依然说着一口地道的周口话,那熟悉的乡音听来备感亲切。“我到新疆工作50年了,可是我一直坚持说家乡话,我始终坚持自己是周口人,在外为周口人争光!”张柱堂说。

  随后,张柱堂拿出自己珍藏的《周口日报》剪贴本,上面有反映近年来周口发展变化的各类报道。“虽然我远在新疆,但是我一直关注家乡周口的发展,坚持看周口市委邮寄给我的《周口日报》,并把报纸上的重要内容剪下来,制作成剪贴本珍藏。”看到记者满脸惊讶,张柱堂这样解释。

  “最近,我从报纸上看到周口市委宣传部正在进行‘出彩周口人’的大型报道,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外地的周口人感受到了家乡人对我们的关注,这让我很感动!”张柱堂介绍,他长期生活在新疆,却有着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于是,他主动和周口市委宣传部联系,希望“出彩周口人”采访组能采访他这位生活在新疆的游子。

  听完张柱堂的介绍,记者被这样一位老者的思乡之情感动。他,青年时期离开家乡去支援边疆建设,在新疆无私地贡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赢得了广泛赞誉,如今,年逾古稀的张柱堂,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此时,记者仿佛看到一位白发老者日日站在高处凝望家乡的方向,眼里饱含着思乡之情。

  3

  对书法艺术执着追求

  张柱堂老人的家乡在项城市高寺镇张营村,他不仅是地地道道的周口人,还和“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有着颇深的渊源。张柱堂介绍,他的父亲是张伯驹的总管家,自己从小就听父亲讲张伯驹的奇闻逸事,对这位“爷爷”充满敬仰之情。

  受家庭影响,张柱堂青少年时期就对书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5岁就开始练习书法。大学毕业后,张柱堂响应号召来到新疆,被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一师工作。初到兵团,张柱堂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下班后,他常常在家铺纸研磨,每天坚持书法练习。在新疆工作的大半生中,张柱堂没有因为工作调动等原因,中断书法练习。

  “那时候,自己练字常常练到忘我的境界,家中的事情全都抛到脑后了,对此妻子表示不理解,可我仍坚持练习书法。”张柱堂介绍,因他的执着,妻子也慢慢从不理解转为了支持。

  1998年,张柱堂在北京筹建张伯驹文化艺术研究会时,见到了张伯驹的学生启功和欧阳中石。由于经常跟启功和欧阳中石两位名家在一起,张柱堂就拜两位名家为师。正是在这段日子里,张柱堂的书法技艺得到很大提高。

  那时,张柱堂坚持每天临帖,积累一个星期后,就拿给启功老师和欧阳中石老师看。一次,启功老师看完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我以前写字也很规整,但后来在‘文革’中每天都抄写大字报,要贴满三面墙,抄不完不让吃饭睡觉,后来我就写得快了,所以我的行书是抄大字报练出来的。你练了好几种体,但是你得把古人的体升华成自己的体,那就有一定难度了。你要像我一样,逼着自己一天练一定量的字,要有紧迫感,字才能练出来。”老师的一席话让张柱堂羞愧不已,从那以后,他对自己提出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练完十篇字,且从不间断。张柱堂的楷书一直让欧阳中石老师指点,对此,欧阳中石老师说:“撇撇如刀,点点如桃,你的楷书要再端庄大方些才好,不要写得太随意了。”

  正是有这两位名师的指导,张柱堂将临过的多种字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起初他也曾犹豫过应该偏向于哪位老师。“启功老师的书法以其雄厚的底蕴、流畅的神韵征服了我。我看他的书法就像听一首歌,可以感觉到音符跳跃。所以,启功老师的书法骨架体系,是我书法的根本。我的书法风格也是在此基础上,与古帖融合而来。”张柱堂在谈到当年师从的两位名家时,对老师的崇敬、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在他的神情中表露无遗。

  用爱铸就慈善丰碑

  在新疆文化界,只要提到张柱堂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仅是大家公认的书画大家,还是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家。

  说起自己走上慈善这条路的初衷,张柱堂郑重地说:“我祖上有‘积德行善、爱国济贫’的家训,我做的所有事情,都遵循着这条家训。”正如张柱堂说的那样,他在新疆的50多年里,把新疆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倾其所有力量成立8个慈善基金会,资助各族困难学生达3000余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新疆好人”。

  2012年8月,国家批准成立了成都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当时张柱堂正在成都一朋友家做客,得知这一消息后,张柱堂把自己的52幅书法作品交到成都文交所,获专家评审团最高分成功上市,成为我国书法上市第一人。之后,张柱堂把这些书法作品拍得的资金全用在了公益和慈善事业上。

  2012年,张柱堂在新疆的新和县投入捐资助学款19万元并捐赠价值280万元的书法作品,设立了“新和县张柱堂扶困助学教育基金”,使80名各族贫困生重返校园。“阿瓦提县张柱堂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成立,张柱堂捐赠6万元现金和价值160多万元的书画作品。国家级贫困县“柯坪县张柱堂扶困助老基金”启动,张柱堂捐赠6万元现金和价值120多万元的书画作品。“张柱堂上市书法义卖暨新疆慈干堂(慈善家陈逢干张柱堂)文化艺术基金”启动,张柱堂13幅上市书法作品拍得328.83万元,全部捐献给“新疆慈干堂文化艺术基金会”。“兵团13师慈干堂红星艺术爱心基金”启动,张柱堂和陈逢干捐资20万元和捐献价值75万元的书法作品。“哈密市慈干堂优秀教师奖励基金”启动,张柱堂和陈逢干捐资20万元,并捐赠价值75万元的书法作品,并现场奖励哈密市10名优秀教师每人1万元。“张柱堂‘一带一路’文化保护基金会”成立,他每年捐资20万元。“青河县张柱堂‘狗头金’扶贫基金会”成立,他计划在3年内捐助60万元书法作品……

  经统计,仅2012年一年,张柱堂投入到捐资助学、扶贫助残等爱心公益事业上的款项共计1263.83万元,其中捐助现金515.83万元,捐献的书画作品价值748万元。

  多年来,张柱堂先后在新疆成立8个基金会,对当地的困难群体进行帮扶,并得到群众的认可。据张柱堂介绍,这些年来在慈善事业方面已投入6000多万元,这些钱全部来自于他的书画作品拍卖和义卖。

  2

  4

  用真情感动新疆

  张柱堂在慈善事业上默默奉献,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扬。2013年,张柱堂荣获“最美新疆人”称号,这无疑是对他热心慈善事业的最好褒奖。与此同时,张柱堂还成功入选“感动中国”新疆区十大候选人。2014年,荣获“感动世界”年度人物。

  2012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慈善家协会顾问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在接见张柱堂时称赞他:“你大爱无疆、大美无言,为新疆的民族团结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不愧是‘西域活菩萨’和‘中西部文化交流使者’。”但张柱却谦虚地说:“作为一位老艺术家,这是我应该做的。”

  采访当日下午,记者还注意到,这位古稀老人的腿已经不怎么灵便,可是他依然对慈善事业情有独钟,张柱堂介绍,他有三次“历险记”,让他记忆深刻。一次,张柱堂在叶城调研时牙龈炎发作,半张脸浮肿,吃饭都困难,但他硬是每天行程500多公里,晚上挂吊针,有病不下火线,一直坚持了半个月;另一次是在巴州罗布泊,由于多日积劳成疾和超负荷工作,张柱堂血压升至190而被送往解放军273医院进行强制性治疗;还有一次是在哈密参加两个基金启动仪式,由于过度疲劳,张柱堂突然休克,后经紧急抢救才捡回了这条命。

  对于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做慈善,张柱堂深有感触地说:“我在新疆工作生活50多年了,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为促进各民族团结和新疆发展做点实事。”

  在新疆工作的50多年时间里,张柱堂始终不忘生他养他的家乡和中原大地的父老乡亲。张柱堂说:“新疆独特的地貌和民族风情一直吸引着中国画坛的目光,把内地书画家请进来,让本地书画家走出去,架起宣传新疆文化的桥梁,让更多人通过书画家的笔和墨认识新疆。”

  “我现在虽然70多岁了,但只要我还能做点事,还能走,我就要回报社会,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张柱堂表示,等参加完联合国文化交流和颁奖大会,他计划在郑州或周口举办一场书法专场拍卖会,拍卖所得用于两方面:一是为项城高寺镇张营村改建一座张柱堂希望小学;二是为越调剧团新创作的现代剧《张伯驹》筹集演出经费。

  “是非富豪腰万贯,天山南北散千金;洒向人间都是爱,大写人生慈悲心。”这是一位友人赠给张柱堂的诗,其内容高度概括了张柱堂用生命和爱心铸就的慈善丰碑。

[ 责任编辑:金鑫鑫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