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把‘有梦想的人聚在一起’。”尽管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六届云南省大学生心理情景剧决赛上没能拿到一等奖,但云南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刘世超回忆起参赛过程仍感慨颇多。 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主办的云南省大学生心理情景剧比赛,自2011年举办以来,得到了云南全省高校的热烈响应。今年的比赛,全省53所高校报送作品,12所高校进入决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学院共同获得一等奖。 决赛当天,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现场看到,没有华丽的灯光,没有专业的剧院。宽阔的舞台上只有简单的桌椅,巨大的照片投影在背景布上,这看上去没有一点“专业感”。 现场一位评委却认为:“这正是戏剧的优势所在。” “与必须有乐器和绘画材料的音乐、美术相比,戏剧是一种最质朴的艺术。”他说,学校的戏剧教育根本不需要去仿效豪华的百老汇戏剧、专业剧院的专业场地,只要有一个空间当舞台就行了,“省却一切物的因素,只需开发利用人的因素”。 “校园戏剧不是为了培养专业演员,而是培养学生为人处世、与人合作、完成集体创造,以及用戏剧塑造品格的过程。”他说。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洪军认为,这正是举办大学生心理情景剧的目的所在。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相关课程之外,演心理剧的形式,能使同学们将心比心,多为他人着想,更好地进行自我认识。”他说。 对此,参赛学生深有体会。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我们》,讲述了一个学霸进入大学后,成为社团团长,为了评为五星社团,学霸社长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招来了不少烦恼。慢慢地,她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明白成功并非一枝独秀,而是团结协作。 昆明学院的《多米诺生活》讲述了大学生张森林的坏情绪如何传染了身边人,让人意识到控制情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云南艺术学院的《怀疑》,讲述的是一名大学生的手机不见了之后,最沉默的人小超遭到了大家的怀疑、误会、欺负,展现了每个人的心理变化。 “在戏里他们都欺负‘我’,但其实在一块排练的时候,都是互相给对方讲戏、排戏。”饰演小超的刘世超说,在创作和排练中,每个人都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从中学到了宽容。 昆明理工大学参加演出的同学潘启孟也认为,演心理剧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也让他们更有自信,懂得在面对困难时选择坚持。“更重要的是,在排练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由于参演的同学大多是非专业戏剧社团“演员”,来自不同的专业,给顺利完成作品带来很大的挑战。为了完成这部心理剧,昆明学院学前教育的同学写的剧本,音乐学院的同学进行表演,人文学院的同学负责旁白。 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云南艺术学院教师杨央说:“戏剧教育是最好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大学通识教育离不开它。” 然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大多数高校开设的与戏剧相关的公选课程和戏剧艺术讲座较少,选修的学生也较少,热爱戏剧的学生在高校中只是“少数派”,大多出于兴趣和爱好。 据一份2012年的调查显示,全国1500多所高校中,只有405所普通高校拥有510家校园戏剧社团,其中大部分是本科院校。 昆明10多所高校中,拥有校园戏剧社团的较少,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有戏剧教育的全校性选修课,但大多是传统表演艺术赏析、戏剧鉴赏、戏剧史等,戏剧实践类课程较少,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由于学生们是因“共同的兴趣走到一起”,因此大多数的表演是自娱自乐。“大一参加,大二骨干,大三流失,大四解散”几乎是所有大学剧社共同现状。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底子薄,剧社进步较慢。 “大多数的剧社和作品缺乏自身发展的方向,在剧目的实验性、故事的可看性、观众的认可度等发展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杨央说。 业内人士认为,用戏剧的方式思考,用戏剧方式锻炼表达能力和叙述能力,用戏剧的方式调整自己的行为,戏剧教育不仅使学生得到人文和审美教育,还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和方针。 资料显示,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韩国的大学,都十分重视戏剧教育,把戏剧作为人文教育的一种方式。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有1000多所大学(学院)设有戏剧系。一些没有戏剧系(专业)的学校,都开设有戏剧艺术欣赏与实践的课程。有的学校还将戏剧课的学分计入大学学分。 戏剧教育的缺乏引起了云南省相关部门的关注。日前,在云南省话剧院、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的倡导下,“云南省大学生剧社联盟”成立,联盟首批成员包括云南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9所高校的13个戏剧团体。(张文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