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雾霾天,别把孩子当“绿萝”( ...
·调查:83.1%受访者大学期间有 ...
·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缺口近9万
·儿童肥胖是整个社会的失败 “小...
更多>>

      考试资讯

·2017年22所非211工程大学综合实...
·2017中国一流大学名单 湖南大学...
·郑州上大学生活费一个月590元够...
·200多万人参加2017年考研
更多>>
 
“替课”“逃课”不能将棍子都打在学生身上

2016-12-31 11:18:12 | 来源: 中华龙都网
 

最近有两篇议论大学生上课的文章受到热议。一则是《齐鲁晚报》发表的《高校大学生有偿“替课”成产业》,说是9月份开学以后,山东泰安多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学生“混迹”于19个替课群,“替课”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另一则是《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都上大学了,我还不能逃课》。前文担心找人“替课”的大学生会因此“赔了夫人又折兵”“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后文则在被大学生们点赞的同时,被管理者责疑为“一放就乱”,必须严格要求、严令禁止。

  综合两篇文章引发的争论,笔者认为,之所以老师与学生的反应会截然不同,甚至观点刚好相反,主要在于各自所站的立场不同,如果学校的管理者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规章,许多问题或能迎刃而解。

  细读“替课”新闻,记者对“替课”根源的揭示比较实事求是,即许多同学是因忙于复习考研而“无暇听课”,真正逃课去谈恋爱、睡懒觉、玩游戏的极为少见。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即这种“替课”有没有办法避免?众所周知,今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为12月24日至25日,显然本学期准备考研的同学时间都非常宝贵,然而,笔者沟通了自己高中同学目前就读的12所高校,竟有11所学校将12月中旬定为课程结业“考试周”,可想而知,学生纵有三头六臂也必然分身无术,难于应付,只能放弃听一些容易过关或自己有把握过关的课程,“替课”于是产生。至于有人说“替课”形成了“产业链”,那只是年轻人在互联网时代的特殊交往方式,被媒体以“抓眼球”的形式放大了而已,不值得大惊小怪。

  基于以上现实,如果学校管理者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校内的“考试周”后延,将课程开设与全国考研时间适当“错峰”,甚至国家层面上能将考研放在学期结束后进行,考研“替课”又如何会成“疯”成“链”呢!

  以同样的视角反观大学生的“逃课”现象,真正不知道好歹故意不去听课的毕竟是少数,而因为忍受不了教师“背书”,无奈选择自学、选择出逃“偷听”校内外其他优秀老师授课的也不在少数。如果学校能够打破校际界限,允许学生以各种途径的实际所学收获、实际所考的证书来替代应修学分,岂不更加有利于学生广采百家之长、提升综合素养?老师们如果怀有这样的胸襟和眼界,又何至于使出洪荒之力、挖空心思地去约束学生,去听那些老师讲得不好而学生又不喜欢听的课程呢?

  总之,不管是“替课”还是“逃课”,大都事出有因,我们不能依仗管理优势将学生一棍子打死,或将棍子都打在学生身上。学校管理者不妨多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完善和调整管理制度,切实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只有这样,许多问题才不再是问题。

责任编辑: 戚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