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不肯睡,早上起不来。进入大学,不少同学成了“早起困难户”。然而,最近湖南一些高校的早晨却“画风突变”——晨曦中,大学生们成群结队地来到操场跑步锻炼。究竟是什么魔力让高校学子告别“赖床”?原来,本学期不少高校引进了手机运动软件,打卡签到算体育分或者考勤分,并且有额外的激励性措施。(10月19日《长沙晚报》)
近年来,由于不少大学生体质变差,社会上呼吁其加强体育锻炼的声音一直没有停过。然而现实却是,去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在800米、1000米的耐力测试中,大学生整体成绩还不如中学生,有大学生跑到一半发生晕厥等状况。显然,大学生体质下滑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
不能埋怨学校对此不重视。一些学校为了把学生从被窝里请出来,煞费苦心。有的甚至想出来一招,只要学生能够参加晨跑,就能领到免费早餐。怎料,相对于温暖的被窝,一份免费早餐的诱惑力显然不够,很多学生并不买账。而且,学校还为此花费了不菲的费用。最终,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这项改革不了了之。
相比之下,这次湖南一些高校运用手机运动软件对学生锻炼进行督促,无疑是事半功倍的科学举措。学生的运动量、运动轨迹等数据在软件上显示得一清二楚,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奖惩,有依据和说服力,可操作性很强。如此一目了然的考核,肯定会倒逼学生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久而久之,当运动成为一种习惯,大学生体质的普遍提高就会成为现实。至于如何防范有人代跑,如何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这些都是细节问题,可以在之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如今实施这项改革的高校,大学生已经开始成群结队到操场跑步锻炼,这是可喜的变化。它带来的启示是,很多时候改革的难点不在于方向的确定,而在于能否找到可操作的办法。一些问题比如提高大学生体质,这早已形成了共识,改革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就可以了,但是怎么改就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和魄力。这其中,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应该是主要手段之一。
此事让我想起了长沙某高校最近推出的另一项改革。鼓励大学开放是如今高校改革的一个大方向,但如果不加思考,一股脑把所有学校设施都对公众开放,那么涌入的人流就很有可能影响到校园的正常秩序。针对此,这所学校一方面把一些精品课程上传至网络,供网友学习;另一方面,开放了特定的几个教室进行直播,人们可以通过相应软件观看每天上课的情况。这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学校如此,社会治理亦如此。“互联网+”的魅力是能突破时空阻碍,让事物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让其效能发挥到极致。比如,如何让“老赖”还钱一直是老大难问题。日前,最高法与腾讯合作,对法院强制执行的过程进行网络互动直播。这样做,广大网友在观看或者吐槽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也对老赖起到了震慑作用。总之,技术进步服务于社会发展,“互联网+ ”教育模式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