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半放学,放学后去哪儿?这是小学生家长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上海自2010年在小学推出放学后看护服务以后,其形式越来越多样,并逐步覆盖到所有小学。日前又在长宁区和嘉定区开展放学后“快乐30分”试点,求解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现实问题——如何切实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提升放学后看护工作的品质?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基础素养,从孩子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出发去丰富和提升现有课程?如何在小学一、二年级没有书面家庭作业的减负要求下,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记者近日走访了长宁区多所小学,实地体验放学后的“快乐30分”。在愚园路第一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每天放学后安排了30分钟以学生、家长自主选择为主的“紧相随”时段,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分类指导,课堂练习完成速度快的学生,安排到图书馆、电脑房进行自主化阅读欣赏;课堂练习完成较慢的学生,耐心督促,进行个别辅导。孩子们还可以选择各类兴趣活动,有乐高机器人、街舞、书画社等。 在天山路第一小学,每个孩子都是“小蚂蚁”,这也是学校的logo。“小蚂蚁”们可以自主选择每天早晨、中午、放学后3个时段开展项目化主题学习。比如以小蚂蚁作为研究主题,了解蚂蚁的体貌特征,用英语作为语言工具,运用美术学科的绘画、制作技能动手操作。建青实验学校则开发了课后活动系列,拿出23项基于兴趣培养、性格教育、素质教育的社团活动,涵盖体育、艺术等方面,供学生选择。 长宁区教育局副局长邵春安告诉记者,长宁区此前已在小学开展每周三下午“快乐拓展日”活动,从2016年9月开始在区内24所小学开展“快乐拓展日+”活动,即在每周三下午“快乐拓展日”之外,增加1~4个下午,放学后继续开放学校操场、教室、图书馆、专用教室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活动,凸显选择性和可操作性,并将看护服务纳入其中,鼓励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自主选择学校提供的各种活动,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回应“330之后孩子的看护问题”“零起点学生的差异问题”“教师的绩效工资分配”等瓶颈问题。 “我们在引入儿童学习基础素养理念的基础上,开展‘快乐拓展日+’活动课程,强调学以致用和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经历,强调对孩子非认知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关注,比如坚持、自我控制、计划性、好奇心,比如延迟满足能力、动静结合能力、对负面情绪的控制、完成任务的坚韧性等。”邵春安说,长宁在小学教育综合改革中提出“家校共育”的理念,“快乐拓展日+”的活动设计同样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到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促使家校双方全方位、全时空、全覆盖合作,达到共生共长。 邵春安坦言,“快乐拓展日+”在推行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实际问题和困难,如有些活动课程供不应求,学生走校带来的系列问题,部分教师工作量较大等。但学校和教师们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达成更多共识。“教育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快乐拓展日+’的推出,是为了让教育提供的这种公共服务更加优质、更受欢迎。同时,‘快乐拓展日+’也不是仅快乐了之。”邵春安说,“我们希望‘快乐拓展日+’工作的开展,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为学生灵活选择活动课程搭设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舞台,并最终引导校长、教师、家长,从对知识技能的过度关注转移到对更为重要的学习素养层面的关注。” 区域试点初见成效,上海市教委透露,2017年秋季开学,上海所有公办小学将全面实施“快乐30分”活动。作为放学后的学生综合活动,不列入课程计划,没有课时要求,面向在校学生,但不强制要求每个学生参加。活动形式则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可以由教师、志愿者共同组织,整合校内外的活动资源开设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学生可跨班、跨年级选择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尽展所长。 “随着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希望更多学校重视拓展学生的综合活动,尽可能让学生每天都有尽情释放、参与兴趣活动、快乐学习体验的机会。”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