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张同华:手臂被打穿 满身是伤痕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

2017-09-28

   

    张同华老人

  张同华,1926年出生在商水县,抗日战争期间跟随部队辗转在山东境内,参加过多次战斗,曾在枣庄抱犊崮山区驻守,并与日军进行过数次遭遇战。1953年从重庆退伍,返回商水县从事基层工作,直至退休。

  □晚报记者 牛思光 文/图

  9月22日上午,在商水县练集镇卫生院,周口晚报记者见到了抗战老兵张同华。因为腿部不适,老人正躺在床上静养。不善言谈、为人和善,这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了解了记者的采访意图后,张同华老人艰难地挪动身体,以方便与记者握手。随后,他用极其平淡的语气讲述了自己的抗战经历。

  这个躺在病床上的羸弱老人,曾经是一个铁血战士。

  驻防抱犊崮 常与敌遭遇

  张同华老人谦虚地说:“和日军打仗没啥好讲的。我最初是在山东枣庄一带打日军,两边的人一见面就开枪,谁先看到对方谁先开枪,谁先开枪谁占便宜。”

  根据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记者了解了当时的情况:当时,张同华所在的部队驻防在山东枣庄附近的抱犊崮山区,离日军驻地只有10里地左右,双方巡逻队经常在山中遭遇。遭遇时,双方之间也就剩下100米左右的距离,“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面日军的队伍”,接下来,就是激烈地遭遇战。

  “谁先发现对方谁赚便宜。”张同华老人说,“日军火力很猛,有时候日军先发现我们,我们就会损失惨重。”

   手端冲锋枪 一扫一大片

  聊起抗战中中国军队的武器,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用的是冲锋枪。”张同华老人的话让记者吃了一惊,因为冲锋枪在当时属于很紧缺的装备,中国军队中只有少数人才会配备。

  张同华老人介绍,他隶属于部队纠察队,负责战时秩序维护,纠察军人违纪。后来,战争越来越残酷,形势越来越严峻,作战人员减员严重,张同华所在的纠察队也被拉上战场。

  “我用的是冲锋枪,枪一响就是五六发子弹,近距离作战有优势。”张同华老人说,进犯山东的日军配备冲锋枪的部队不多,所以纠察队经常搞突然袭击。有时候行军,突然和日军撞个满怀,张同华和战友抬手就是一梭子。装备步枪、机枪和掷弹筒的日军近距离作战时毫无优势,完全被冲锋枪的火力压制。张同华老人说:“都不用瞄,举手就扣扳机,几十发子弹一下打完,日本鬼子就倒下一片。”

  子弹擦钢盔 昏迷一小时

  说起部队的伤亡时,张同华老人缓了缓,眼角湿润了。“一场战斗下来,地上躺的人都是一片一片的。”张同华老人说,“打一仗就要补充新兵,几场仗下来,部队里就没有多少熟悉的人了。”

  张同华老人的老伴接过话茬说:“他也是命大,子弹打中了钢盔,差一点打中他的脑袋,算是捡了一条命。”

  “那是在徐州,钢盔救了我一命。”张同华老人回忆,在徐州城外阵地与日军激战时,一颗子弹擦着他的钢盔飞了过去,“‘咣’的一声,我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地上”。后来,张同华慢慢醒了过来,被后续支援部队发现。“听战友说,敌我双方已经进行了几个回合的阵地争夺战,我昏迷了1个小时左右”。

  “那一次,差一点就死了。”张同华老人揉了揉眼睛说,“子弹打中头盔时的那声巨响,我到现在都没有忘记,从来没有听过那么响的声音。”

   手臂被打穿 满身是伤痕

   “命是捡回来了,也落下了满身伤。他躺在床上你看不到,其实他身上、脖子上有不少伤疤,胳膊还被打断过。”张同华老人的老伴说,她20岁时经人介绍和张同华结婚,“只知道他当过兵,打过日本人,其他的都不了解。婚后才发现他满身都是伤疤”。

  以前,张同华老人很少对别人讲起他抗战的经历,以至于身边的人只知道他是名老兵,却不知道他经历过抗日战争。退休后闲来无事,他时不时会和老伴讲讲抗战时的事。

  “胳膊是被子弹打穿,不是打断,贯通伤,伤到了骨头。”张同华老人纠正说,脖子上的伤也不是子弹打的,“子弹打中脖子了,谁还能活下来”。

  抗战影视剧 老兵不愿看

  “他不愿意看抗战影视剧。”张同华老人的老伴告诉周口晚报记者,“看一会儿,他就会流泪。”

  一个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兵看抗战影视剧会哭,这让记者很意外,这和铁血老兵的形象很不匹配。

  “我好几次都差点死,永远也回不来了。商水和我一起当兵的战友,一个也没有回来。”张同华老人说完这句话,抬头看着天花板陷入沉思。

  也许是怀念牺牲的战友,也许是感叹自己九死一生的经历,老人再也不愿讲述抗战经历。

  1953年,张同华从重庆退伍回到商水县,主持乡里工作,退休回家后,还担任了几年村支部书记。老两口育有一儿两女,子女们都已成家立业,老两口的晚年很幸福。

[责任编辑:王丽]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