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兵档案
朱永新,1924年6月13日出生,祖籍商丘市睢县,1944年10月加入新四军3师8旅23团。他长期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生活、作战,转业后在淮阳县工作、生活至今。
朱永新在看报纸
□晚报记者 张洪涛 牛思光 文/图
他是一位九旬老人,出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青春和热血;他经历过抗日战争,在充满硝烟的战场上英勇杀敌,以命相搏;他在一场战斗中,手持长枪攻打敌人据守的城门,不慎被子弹击中胸部,这枚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子弹在他体内存留了7年……他,就是抗战老兵朱永新。
10月20日,周口晚报记者在淮阳县县城见到了朱永新。
九旬老人眼不花爱看报
当日上午,周口晚报记者一行从周口中心城区出发,到达淮阳县醒众街,寻访抗战老兵朱永新。几经辗转,从醒众街附近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进入,接连拐了几道弯,周口晚报记者来到一座不大的瓦房前——这里就是朱永新的家。
打开房门,头发斑白的朱永新老人起身热情地和我们握手打招呼,眼前的他穿着一身中山装,清瘦的脸上布满岁月雕刻的痕迹。
朱永新今年94岁,身体硬朗,虽然他听力不太好,但视力却很好。老人每天都会看新闻联播、看报纸。“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开始锻炼身体,然后看报纸,外出晒太阳……”照顾朱永新的保姆说,他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生活习惯。
“现在,党的十九大正在召开,我每天都坚持看关于十九大的新闻,看到这五年国家的变化,受到很大的鼓舞,现在的人生活得那么好,我也很高兴……”采访当日,朱永新欣喜地说。
离开家乡参加新四军
这样一位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的抗战老兵,有着一段颇为传奇的经历。朱永新搬着小板凳,坐在太阳底下,小心翼翼地戴上助听器,用沙哑的嗓音,一字一句地向我们讲起自己的抗战经历。
1944年10月,在商丘市睢县家中做农活的朱永新忽然看到家门口来了很多穿着军装的人。以前部队路过时,老百姓立刻躲藏起来,这次大家却都跑到大街上去欢迎,朱永新意识到这次来的部队不同寻常。几经打听,原来路过家门口的部队是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也正是这一年,20岁出头的朱永新决定加入这支光荣的队伍——新四军3师8旅23团。
戴着大红花穿着崭新的军装,在亲人的目送下,朱永新离开家乡,开始了部队生活。之后,他跟随部队来到苏北抗日根据地。
和根据地群众结下深厚友谊
苏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之间,是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重要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这里(江苏淮阴地区),朱永新第一次用干惯农活的双手拿起钢铁铸成的长枪,开始了从一名庄稼汉到新四军士兵的转变。在教官的指导下,他每天进行训练,时刻为即将发生的战斗准备着。
与此同时,作为士兵的朱永新也和当地的群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根据地生活的日子里,他被安排在当地一户刘姓人家生活,和这户人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与刘家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上世纪80年代,已经在淮阳县工作生活的朱永新还特意去看望了这户刘姓人家的后人。“当时,大家都跟亲人一样……”朱永新说。
攻城战斗中不幸受伤
随着一场战斗到来,根据地平静的日子瞬间被打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可是在苏北抗日根据地,还有部分日伪军负隅顽抗。很快,朱永新所在的部队就接到了战斗的命令。
几天后,战斗在苏北的涟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打响。敌人(日伪军)在城墙上构筑了工事,朱永新所在的部队从城外向城内进攻。据朱永新讲,当时是白天发起的进攻信号,从几个旅中一共抽出了20多个连参加作战,战斗很激烈。朱永新所在的连队打到城墙的西北角时,战士把梯子竖起来靠在城墙上往上爬,梯子断了就再竖起来一个继续爬,很多战士都掉了下去……
“我当时看到连队通讯员把红旗插了上去,很快他被敌人用枪打倒,然后另外一个战士再去插红旗……”说起当时的情形,朱永新显得有些激动。突然,他话锋一转惋惜地说:“我当时一只手拿着枪,另一只手拿着手榴弹,从城门外往里进攻,忽然感觉一阵眩晕,一颗子弹打在了我的胸部,之后拿手榴弹的手就抬不起来了,手榴弹也掉到地上,要不然我还得多杀几个鬼子。”
后来,朱永新被战友用担架抬下战场,接受了简单治疗,子弹却没有取出来。
子弹在体内存留七年
战斗结束,朱永新被安排到苏北根据地一位老乡家养伤。之后,朱永新一直在苏北根据地工作生活。1950年,朱永新转业回到河南,在淮阳县粮食分公司工作。1951年,朱永新被组织派到开封学习时,参加了当地组织的一个游行活动。可能是运动过量的缘故,他发现胸前的衬衫全部湿透了,胸部明显感觉不适。
随后,朱永新到当地一家诊所,医生发现他前胸有一颗子弹露出了头,于是,赶紧给他取出子弹。
如今,这枚让朱永新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子弹虽然不见了,但那场战斗却深深印刻在老人的记忆中。
在之后的日子里,朱永新先后在郸城县贸易公司、淮阳县商业局等单位工作。现在,已经94岁的朱永新早已远离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可他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变化——每天看报纸,看新闻联播成了他的习惯,毕竟国家的发展进步凝结着众多像他一样的抗战老兵太多的心血。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