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孙智 张明 通讯员 迟驰 李源
去年11月1日,市委书记刘继标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指出,要做好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必须一拳接着一拳打,一拳更比一拳准,一拳要比一拳重”。近日,记者在沈丘采访时了解到,该县在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中,响鼓重锤,势如破竹,全力把每一拳打出实效,将孤儿救助、国家资助、政策宣传、教育资源四项工作中的短板,定义为教育扶贫中的四个“最后1米”,坚决打通。
“希望之家”=孤儿救助+“1米”
这个“1米”,就是给孤儿建立一个温暖的“家”,给他们家一般的温暖。
去年3月,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到新安集镇三大夫营村入户走访,发现程信用、程功两名孤儿辍学在家,是村里的扶贫兜底户。他要求立即通知有关部门,按照两名孤儿的愿望尽快安排到县城最好的学校上学。
在县思源学校,校长刘辉对这两名孤儿和另一名孤儿给予了特殊照顾,指定专门生活老师,配备专门生活用品,建立专门管理制度,使他们享受到全校最优质的资源。在这些孩子们看来,这里就是他们温暖的家,享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去年11月10日,全县孤儿救助暨“希望之家”推进工作会议在县新区实验小学召开,现场为89名孤儿组建了思源学校、新区实验小学、县一初中和李老庄乡中心小学4个“希望之家”。在这里,这些孩子和3名孤儿一样享受到了特殊照顾。在他们的亲戚看来,进这些县城最好的学校,是他们托关系、找门路也不一定办成的事,今天却变成了现实。
为确保“希望之家”长期健康发展,该县提出“六心”工作要求,即学校用心、学生舒心、家长安心、领导放心、社会关心、彰显爱心。该县建立了“希望之家”领导小组和捐助委员会两个组织,提供了充分利用国家资助、大力倡导社会捐赠、实施政府兜底三项资金保障,要求学校指定临时监护人作为生活老师,安排担课老师和心理咨询老师一对一进行精准帮扶,并建立了针对“希望之家”儿童的有关管理、学习、作息、生活等各项规章制度,使他们真正享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沈丘县工商联还向异地沈丘商会和县产业集聚区所属企业发出倡议,进行爱心募捐。
沈丘籍书画家刘迅甫得知“希望之家”成立的消息后,准备拿出珍藏的60幅书画作品进行慈善拍卖,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希望之家”基金会。沈丘籍中国第一位世界级重量级拳王、奥运会重量级亚军、WBO洲际重量级金腰带获得者张志磊,准备在WBO重量级世界拳王卫冕赛后,在沈丘举办卫冕金腰带拳击慈善赛,为“希望之家”募集善款。沈丘县为“希望之家”设立了2个募捐专户,目前全县教育系统已捐赠30多万元。据估计,该县每年可募捐300万元到500万元,完全可以满足孤儿及其他弱势学生群体救助支出。
该县为“希望之家”学生列出费用清单,包括节假日往返车票、生活老师补助、家长定期探望餐费、生日红包、学业优秀奖励等,全部由捐助基金会经严格审核后支出,并面向捐赠人、孤儿及监护人和学校公开,确保捐赠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孤儿身上。
去年12月2日是个周末,记者走进沈丘县思源实验学校,近距离了解“思源之家”。“我就是孩子们的‘妈妈’,给他们洗衣做饭、辅导功课,陪他们到图书馆看书。”生活老师李趁说,她是“思源之家”的6名生活老师之一。记者看到,在这个“家”里,管理制度上墙,洗衣机等生活家电设施一应俱全。12月7日,是李妞同学的12岁生日,爱心企业送她了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老师和同学为她举办了一个热闹的生日派对,让她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李妞刚来时很孤僻,与同学交往很少,这种性格对其成长很不利。自从融入这个大家庭后,她的性格开朗多了。
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有一方存在,虽然有监护人,在实际生活中名存实亡,对孩子的生活有诸多不利因素,结合本人和监护人的意见,逐步纳入“希望之家”。同时,该县正在推出第二步实施方案,排查单亲贫困家庭孩子621名,在县城寄宿制学校和各乡镇都建立“希望之家”,最终,把全县孤儿和单亲贫困家庭全部纳入。
12月7日,记者走进沈丘县新区实验小学,了解到,这所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为了农村贫困孩子就读,县政府不惜重金,投资6000万元收购一家私立学校,招收2028名学生。在这里,记者也看到一个“希望之家”。这天19:30,孩子们的“新妈妈”带来无微不至的关爱,给孩子们洗脚、洗脸、讲故事、盖被子、喂药。这些孩子从没见过世面,把自己的拖鞋等用品锁起来,原来对这些孩子有排斥的老师,看到天真、可爱的孩子,都自觉地担负起监护人的责任。12月29日,在庆元旦演出中,新实小“希望之家”儿童代表献上歌伴舞《感恩有你》,表达着感恩的心声与幸福。
给百万群众送政策=“四进”活动+“1米”
这个“1米”,就是万名教师与百万群众感情沟通、心灵碰撞。
结合全县开展的万名党员干部“大宣传、大走访、大整改”活动,该县教体局发动万名教师“进校园、进课堂、进班会、进农户”进行教育资助政策宣传。教师作为义务宣传员,与群众拉家常,变大宣传为送政策,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打通“四进”大宣传工作的最后“1米”。
进校园。这是对校长、教师上的生动一课,进行一次教育资助政策的再培训。“通过宣传,我对资助政策也弄懂了,走出了认识的误区,扶贫攻坚也是我们的职责。”洪山镇石关小学教师吴艳说,“原来我们只是教学,对政策一知半解。教育扶贫,也是我们教学中的一部分,弄不懂这些政策,我们也教不好孩子。”
进课堂。每周一节课,课间延长十分钟,由教师对学生专门讲解教育资助政策,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还要组织考试。这几天,卞路口乡实验小学五(一)班学生迎来了一次“特殊”的考试,全班50名学生根据背诵的脱贫攻坚知识,接受一次测验,考试分数还在班内公布。
进班会。各学校班级每月召开两次家长会,对学生、家长进行教育资助政策的再培训、再教育。付井镇中学七(一)班王文豪母亲王玲,多次参加孩子班会的家长会。她说:“原来我们收到政策宣传宣传单,看不懂,心中没数,也讲不清,都随手扔掉了。参加孩子班会的集中宣讲,我们明白了,回去也可以做亲戚邻居的工作。”
进农户。万名教师走村入户大宣传、大走访,发放12万张政策明白卡、18万张政策宣传页,开展百万人口大走访活动。走访中,老师们都认为,通过大走访,感受到基层工作太辛苦了,老百姓的生活太难了,我们的学生和公民素质需要提高。拿着宣传单念,他们是听不懂的,所以我们要面对面给他们宣讲,不仅给他们宣传政策,还送温暖、送感情。
“小红帽、手拉手”活动中,石槽集乡于营小学校长赵明带领师生利用体育课、周末时间当“清洁卫士”,为清洁家园助力。纸店镇中心校在中小学发起“爸爸妈妈,让我们一起迎老人回家过年”活动,倡议中小学生身体力行,敬老孝亲。全县万民教师走访有学生的家庭2.5万户,有的教师与贫困学生结成了帮扶对子,有的教师成了孩子义务家庭教师。这“1米”的打通,达到了多少钱买不来的群众的口碑和满意度。
贫困学生全覆盖=国家资助+“1米”
这个“1米”,就是国家资助政策不能覆盖的贫困学生,地方全兜底。
家庭确实贫困的学生,用教育强大后盾,真正打通国家资助政策不能全覆盖的最后“1米”。
“把证明开过来后,王艺涵与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到国家资助政策。”在老城镇就读小学一年级的王艺涵,她父亲很高兴。王艺涵户籍在陕西,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沈丘上学,外省学生也能享受扶贫政策。
该县学生资助中心与乡镇党委政府建立贫困学生家庭登记、宣传等工作对接机制,与县扶贫、民政、社保部门建立贫困家庭学生数据共享机制,与贫困学生家庭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与学校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动态考察机制,与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建立贫困学生家庭定期研判会商机制。
“通过几项机制的建立,全县完善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中职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链,实现了贫困学生全覆盖。”县学校资助中心主任邹振营说。
去年以来,该县有2684人次贫困学生在外就读,因种种原因没有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地方全兜底共出资286.4211万元,使这些学生全部得到资助。
该县政府一系列兜底的大举措,影响了一大批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向沈丘贫困学生伸出援助之手,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范营乡企业家张国洪等捐赠400万元用于学校建设,建立教育扶贫基金专户,现已接受捐资560万元;河南振兴房地产公司董事长田士友拟向范营乡投资300万建学校;李老庄乡郑州商会的企业家每年拿出10万元设立教育扶贫基金;大雄鹰服饰公司为贫困学校捐赠价值30万元的校服;千晟服饰公司为范营乡单营小学捐赠价值40万元四季服装。
剜掉穷根子=资源优势+“1米”
这个“1米”,就是利用教育人脉资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不能仅靠“两免一补”、“改薄”、营养餐改善计划等教育大资源优势,还要依靠教育系统人脉多、门路宽、关系广等发挥教育自身资源优势,发挥项目节约节余优势、行政职能优势,这几方面资源优势发挥好了,“最后1米”打通了,真正从根本上剜掉了穷根子。
教育系统一万多教师,每个教师都是桃李满天下,他们下乡到村里搞帮扶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笔难得的、宝贵的人脉资源。教育系统帮扶干部郭猛,曾是小学校长。在帮扶工作中,郭猛发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刘记功将腿摔伤,数年没得到治疗,导致髋关节坏死,一双儿女几近辍学。郭猛联系上省一家骨科医院工作的学生,免除了刘记功7万多元治疗费用。这笔钱对贫困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字。如今,刘记功腿好了,不用爱人再贴身伺候,夫妻俩都能挣钱,孩子们都正常上学了,彻底剜掉了穷根子。
教育系统扶贫干部王艳兵联系郑州一家医院,为大邢庄乡李营村5岁的刘浩然免费植入耳蜗。
万人大走访以来,教育系统为困难家庭跑项目,实施“温暖工程”,利用教育系统优势贷款融资、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帮扶120户困难户脱贫致富。
范营乡马湖村教师孙志贞是一名老党员,55岁的他属于工人身份退居二线,县教体局根据《教师资源合理有序调配“一事一议”实施方案》,同意他兼任村党支部书记。如今,他正服务于村脱贫攻坚工作。
在沈丘县全面改薄工作中,精打细算、严格管理,从管理中出效益、出资金,仅仅通过县政府紧急采购就结余资金310万元,按照规定程序,支持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惠及3万多群众。
发挥行政职能优势,依法控辍保学。沈丘县在全省成立第一个教育执法大队,根据全县762名辍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人一台账,一户一说明,通过大量思想工作复学一批,根据家庭困难情况送教上门一批,达到复学条件不复学的依法下达《责令复学通知书》,采取法制手段强制复学。目前,该县无一名学生因贫困无故辍学。①3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