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张东荣:“藤归老雁”带领贫困户编织美好生活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中华龙都网 2018-03-16 16:46:22 
分享到

周口报业媒体记者 李瑞才


在豫东平原最东侧的鹿邑县宋河镇一带,说起张东荣这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接近花甲之年的男人,从浙江宁波引进并亲自管理经营的“藤编事业”,带动整个镇乃至周边几个乡镇的扶贫产业和返乡创业之风愈刮愈烈,成为宋河镇一片儿的“传奇”。3月15日下午,记者慕名来到宋河镇张东荣的扶贫就业(帮扶)基地,亲眼领略了他这个传奇、这位“藤归老雁”背后的故事。




“花甲老人”的桑梓情结


赵楼行政村张后楼自然村坐落在鹿邑县宋河镇北10公里处,小村仅有几十户人家,一条五六米宽的水泥路从村子穿过。再住北走500米,就是商丘市睢阳区的地界了。张东荣的扶贫就业基地位于村北头最西水泥路南侧,是张后楼村与外界连接的必由之路。当见到张东荣时,记者怎么也没想到,2016年以前,58岁的他还和老伴在澳大利亚与儿孙共享着天伦之乐、过着富足自在的日子哩。


“我先后在周口荷花市场、商丘梁园市场批发鞋,直到2010年才‘归隐山林’,也算是做了一辈子生意的‘企业家’了……”张东荣说,他膝下有两儿两女,均已成家,两个女儿都出嫁后都在郑州市落了户,两个儿子都定居在澳大利亚。2010年生意不干后,他和老伴国内国外两头住,钓鱼、打牌、旅游、陪伴孙子成了他生活了全部。但张东荣是个不甘寂寞的人,这样的日子不是他想要的,2016年春节返乡探亲的时候,他发现赵楼行政村有大量的留守妇女、老人没有活干,仍然有不少农户过着贫困的日子、一些村邻甚至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着。


为了这些乡亲能早日脱贫致富,好强的他毅然决定放弃澳大利亚安逸的生活,准备拿出自己一辈子的积蓄回乡打拼。和以住创业不同的是,他这次返乡不为赚钱,只为了结心中的那份乡愁、那份对家乡多年的眷恋,想通过他的努力帮扶实现留守老人、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创收,带动仍没有脱贫的村民早日致富奔小康。


“藤归老雁”的帮扶愿望


说干就干,经过多方考察,他为大伙儿找到了致富门路。中药材种植和藤编加工,这些项目都能让众乡邻特别是贫困户不用投钱就可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收。2016年麦收过后,他投入几十万后从农民手中承包土地种植菊花,并迅速成立鹿邑县众泰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大家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



除自己种植外,对愿意种植的乡邻张东荣免费提供种子农药和技术,见效益后再返还种子农药钱;对不愿意种植的贫困户土地,张东荣自己承包起来种并发工资聘请贫困群众到田里帮工,很快便发展了一大批种植户,菊花种植面积达到300亩左右,抱团发展、规模经营让他当年便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秋收过后,张东荣又投资几十万元在村西头自家宅基地上,建起厂房并购买专业加工设备,为浙江宁波一家藤编工艺品企业加工编织藤编家具、金属户外家具和园艺装饰品,因为这些产品广泛用于酒店、商场、餐厅、休闲广场、酒吧、私家花园、别墅、草坪、游泳池、沙滩、温泉区、咖啡厅等休闲场所甚至外销至北美、南美、欧洲、澳洲、中东以及南亚、非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市场需求旺盛,加工订单供不应求,用工量极大。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张东荣就发展了6个代加工厂,用工量近千人。


抱团脱贫筑梦幸福明天


“只要愿意加入藤编行业的人,从学徒我就开始发工资(每天20元),妇女老人5天左右就可就会,按件计算,成手每天可获得近百元的工资……”张东荣说,这种编织技术简单易学,他采用的方法是以老带新,经过几天培训,一般人都能掌握编织技巧,现在是1个技师扎骨架可供5名成手编织,每个加工点现在有技师10名左右,能供50人编织,在家也可进行。等他们把编织好的配件拿过来,技师再统一进行检查、收尾、入库。

“这些藤编都是来料代工,虽然前期我得交保证金、材料费,投入很大资金,但对编织者来讲没有一点风险,进入门槛也很低,老人、妇女甚至小孩都能学会,并且加工量大,每月都有订单,一年都有干不完的活。仅我这一个加工点,去年就帮助57家贫困户脱贫摘帽……”张东荣表示,目前他发展的6个加工点分布在柘城一个村、马铺镇和宋河镇几个村,但仍远远满足不了代工需求。近几个月来,他一方面多次向村镇干部反映,要求采取乡办、村办、联办、户办四轮齐驱办法,增加代加工点,组团发展形成更大的代加工规模,才能接到更大更赚钱的订单。一方面多次邀请浙江总公司、河南驻马站分公司来他的加工点进行考察,争取让他们的分公司落户鹿邑县产业集聚区,在鹿邑全线铺开、实现双赢。

“只要实现代加工规模化、产业化,就能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和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收,脱贫致富,也算走出一条产业扶贫新路,进一步推进鹿邑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吧。”展望明天,张东荣显得信心满满。


[ 责任编辑:赵文琪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