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龙都网讯(周口报业全媒体记者 韦伟)好雨知时节。4月12日一场春雨给沈丘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2018年的春天,于沈丘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节点。“脱贫攻坚,率先脱贫”的目标,在广大干群的努力下正逐渐成为现实。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踏访沈丘大地,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涌动着回乡创业的春潮,澎湃着创业致富的豪情,激扬着加快发展的旋律。一批又一批沈丘籍能人回到家乡创业办厂,将回报乡梓付诸于实践行动中,为家乡的脱贫攻坚贡献着力量。
日前,省长陈润儿在沈丘调研时指出:沈丘县开展的扶贫车间进农村既能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脱贫,又能培育壮大企业发展,这种“双赢”好,值得推广。
春雨润新芽。田野里麦苗在拔节、各种花木争向开花发芽……到处欣欣向荣、绿意盎然。而散落在沈丘各贫困村的100多座扶贫车间,就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农村,成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桥梁,许多贫困群众因此摆脱了贫穷,逐步实现富裕。
数字可以见证。去年以来,全县3.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70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扶贫车间起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增收效果。
优惠政策调动创业动积极性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沈丘县领导调研发现,农村许多家庭因为家中有病人或者学生需要照顾,而无法外出务工,而许多企业在县城又出现用工难的情况。
两相结合之下,沈丘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扶贫车间”的引导模式。由政府出资在各个贫困村建立标准化车间,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免费入驻,如此以来,不仅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问题,还能带动那些因照顾家无法外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尤其是贫困群众增收,一些没有技术的贫困群众也能在企业找到力所能及的活做。
为了更好的落实扶贫车间项目落地,沈丘县委、县政府特别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一切从企业主利益出发,结合本地实际,营造政策洼地,用政策支持助推“扶贫车间”落地。对退转军人、青年学生及其他形式的创业者,出台具体的帮扶措施,对入驻扶贫车间的企业实施“一免一减”政策,即第一年车间租金全免,第二年减半。
同时,全民动员吸引沈丘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反哺家乡。自动员会召开全县广大干群纷纷行动起来,从县委、县政府领导到村民都拔通了手机,向在外务工的沈丘籍人士发出邀请,呼吁他们回乡创业。“欢迎回乡创业,反哺父老乡亲!”“家乡有优惠的政策,乡亲需要帮助。”一句句诚挚朴实的话语从沈丘大地传向全国各地。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沈丘籍能力纷纷回去家乡,入驻扶贫车间,将企业办到乡亲的家门口。
陈海岗在琛圳创办凯旺电子有限公司,为反哺家乡也为了招工方便,9年前回乡创业,在沈丘成立了周口凯旺电子有限公司。由于公司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他已为沈丘县提供几千就业岗位。自动员会后,陈海岗率先行动,先后在石槽集乡、冯营镇、付井镇等9个乡镇建设27个个扶贫车间,就地安排700多人就业,其中包含160名贫困群众。
冯营乡冯营行政村村民冯来波在外务工多年,从事服务加工、劳务输出等工作,在积累了财富和经验后决定在家乡办厂自己当老板。去年他投资50万元,在自家院里建了个400平方米的厂房,当年创收15万元。
“厂房太小,自己的订单做不了,只好放到外地。”冯来波说:“正在发愁时,政府投资建设的厂房给我带来了及时雨。”冯来波所说的及时雨就是政府投资100多万元在冯营行政村建设的1000平方米标准化扶贫车间。
“我已扩大了规模,由原来60人扩展到200人。”冯来波说:“这一下,不仅有了现成的场地,还节省了建厂房的投资和时间,在资金周转方便有了更大空间。看来回来创业的选择是正确的。”
像冯来波一样回乡创业的能人还有很多。亲情的召唤、优惠政策的出台极大吸引了沈丘籍能人回乡创业的热情,全县各行政村的扶贫车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付井镇赵口行政村赵振东在自己家乡投资100多万成立振东服饰有限公司,主要加工棉袄,通过上海外贸公司出口到国外 ;刘湾镇陈伟在家乡创办了永盛服饰,主要生产欧美名牌服饰……
2017年以来,共有957名农民工、大学生、复转军人、科级人员返乡创业,带动2600余人就业。
反哺家乡造富父老乡亲
在回乡创业的号召下,一批又一批沈丘籍能人回到家乡,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父老乡亲提供一个个脱贫致富的就业岗位。这些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了弄潮儿成了村民心中最有本事的能人。
在付井镇王营行政村最南端的一栋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特别醒目,这里便是该村新投入使用的扶贫车间。出生于王营村周娜那自1999年到北京打工,一直从事服装加工业,经过10多年的积累,2013年周娜娜同自己的丈夫在北京大兴区创办了自己的服饰加工厂——豫兴佳衣服饰有限公司。孩子出生后,由于无人看管周娜娜便将孩子送回老家托付父母帮忙看管。
“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自己一起在北京打工的姐妹都因为成了家,有了孩子,被困在家里。”周娜娜说,2016年回来过春节时,他便同自己丈夫商量回来办厂,一来解决了同孩子分居的问题,二来让以前跟着自己的好姐妹能在家门口找到活干,还可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说干就干,当年周娜娜就租用了付井镇一个企业闲置厂房,并将带回了60多名跟随自己干活的老乡。由于周娜娜为人诚实,讲信用,2017年合作公司又向她追加订单。厂房不够、员工不够……进入2018年,周娜娜面对厂房用地、投资建设等一筹莫展。
“回来创业赶上了好时侯,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激励回乡创业的举措解决了我难题。”周娜娜说:“在了解到我的困难后,各级领导及驻村工作队用了短短两个月时间,帮我建成了一栋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解决燃眉之急。”
通过实地了解,在工期厂房里周娜娜设置了150台机器,员工达到200人。由于周娜娜加工的是国内一线品牌服饰,在用工方面必须是有经验的熟练工。
“我们是来料加工,价格最低的服装每件都上千元,所以必须保证成品率。”周娜娜说,他们一边加工生产,一边让老员工带新员工,培养更多的熟练工。为解决家乡贫困户,将他们安排到后道工序(主要是挂牌、包装等)、保洁、绿化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
“我们正抓紧培养熟练工,今年的订单比去年翻了一倍,要完成20万件。”周娜娜说,政府为她扩建的二期厂房正紧张施工中。记者采访中看到在一期厂房的西侧一栋14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已完成主体工程。
“工人每月平均工资达到3000元,最高可拿到7000元。”周娜娜说,一些没在技术贫困户也能拿到1500元左右。也表示,下一步要培训更多贫困户,同时建立一个幼儿园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许多回乡创业的能人让有技术的群众和有技术的贫困户有活干,有钱花,同时也为没有技术的贫困提供增收岗位。
“周口凯旺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线中的穿塑环节,技术含量不高,还可以领回家中加工,非常适合孩子小的群众做。”该县一扶贫干部说,凯旺电子让那些家务多群众利用零星时间也能挣到钱。
形式灵活多样,各种年龄段都有适合的岗位,越来越多的群众依靠回乡创业的能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有的摆脱了贫困的纠缠,有的实现了发家致富。
今年以来,扶贫车间,安排就业7000多人,每人月均工资达到3000多元。其中贫困群众1500多人,年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顺利实现脱贫。
壮大创业队伍实现共同富裕
回乡创业的人员还在增加,队伍越来越大,涉及电子加工、服装加工、工艺品、日常消费品等。
“总理提出‘大众创业、成众新’号召,我们将此与沈丘当前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效果。”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说,沈丘县已在全且投资建设了108个扶贫车间,覆盖了全部贫困村,解决了反乡创业人士没有平台的问题,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他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通过外地商会、亲情联宜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能力回乡创业,造福家乡,将兴建更多的扶贫车间,让更多的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皇甫立新说,返乡创业的实施是多赢的好政策:促进创业人士的产业发展,解决了招工难,工人流动快等问题;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生计,实现了稳定脱贫,防止了再返贫;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解决一些行政村以前想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培育了一批工业企业,为沈丘县经济社会发展,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将继续挖掘返乡创业的资源,利用沈丘籍人士外出务工人数多、能人多、成功人士多的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号召、吸引他们回到家乡,展创业致富之志,反哺桑梓情怀。”沈丘县人民政府县长刘国庆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为返乡人士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他们企业,把企业做大做强,促使更多的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实现就业,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继而实现发家致富。
血浓于水。家乡深情的呼唤传遍全国各地,在北京、上海,在深圳、广州,沈丘籍成功人士正用不同方式同乡亲沟通,为家乡的脱贫攻坚献计献策,冲锋陷阵。
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了返乡创业的春潮,正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带领父老乡亲踏过贫困的泥沼,迈着铿锵步伐朝着幸福明天走去。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