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龙都网讯(周口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瑞才 文/图)地处豫东平原的鹿邑县乃道家鼻祖老子故里、道德真源,这里物华天宝,人文厚重,百业俱兴。这里有传统的“水、草、毛、皮”(酒、草编、尾毛、皮革)四大支柱产业,在改期开放初期所创造的产值和利税曾经撑起全县的半壁江山,近年来,经过不断传承和创新,宋河酒再次担起了豫酒振兴的重任;传统的草编经过改良换代成为工艺品开始走出国门创汇;政府通过“腾笼换鸟”,紧紧抓住“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机遇,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吸引众多尾毛深加工企业扎堆到这里落户,行业年产值达30.4亿元,实现利税4.4亿元。鹿邑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化妆刷生产县和河南省最大的羊毛衫生产基地县。
2018年5月上旬,在鹿邑县东关,记者见到本次的采访对象刘永杰。与化妆刷和羊毛衫等尾毛加工企业不同的是,他坚持在古法传承的基础上,抢救出北宋流传的散卓制笔新技艺,靠一支毛笔挖掘出另一片尾毛经济红海,让古老的毛笔作坊驶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所生产的 “一支刘”散卓毛笔,被河南省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为“河南老字号”,并于2014年登上鹿邑县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他又被评为鹿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卓毛笔制作工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在豫东平原上流传千年的大宋御笔“一枝刘”在他的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老子故里、尾毛之乡、“双创基地”内的一张新文化名片。
“尾毛之乡”的浸润感染
鹿邑县的尾毛加工已有20多年的历史,加工量占全国的70%以上,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全国尾毛加工标准由鹿邑县尾毛协会制定,被誉为“中国尾毛之乡”和全国最大的尾毛半产品集聚地,县城周边好几个乡镇一半以上的农户从事这一产业。年产高、中、低档尾毛9000-10000吨,羊绒4500吨;产值达1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从业人员约2万户、60000多人。
刘永杰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毛笔加工原材料遍地的环境里,他说,毛笔初始的原料实际上就是一堆碎毛,整理这些毛需要用石灰水浸泡、脱脂、配毛、修整笔头、剃毛、浸胶等100多道工序,最后经过刻字、包装等环节,一支毛笔才能出厂……这些环节刘永杰可以说从小就烂记于心,“尾毛之乡”的浸润感染让他闭着眼就能说出毛笔的加工生产过程。
“制笔世家”的执著坚守
史料记载,公元前201年,刘邦率部围项羽与苦(今鹿邑县),次年,刘邦与亚将周兰会与赖乡(今鹿邑县太清宫镇);汉文帝、景帝尊奉道家思想,用老子的清净无为为治国方略,教民休养生息,史有“文景之治”。其时,已有刘氏族人鹿邑从事制笔技艺。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刘志先后派管霸、左悺来陈国苦县(今鹿邑县太清宫)督建老子祠,并命陈相边绍撰文镌立“老子祠碑记”,即用刘氏所制毛笔书写碑文。
唐末宋初道士——“睡仙”陈抟(鹿邑人)潜心道术,并擅书法,著述所用皆刘氏制笔,63岁时直至出家游历还不忘携笔相伴。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二十二日,真宗赵恒亲临真源(今鹿邑县,真宗后改称卫真)老君台、太清宫朝谒老子,使用刘氏后人刘迪精心制作的“散卓法”贡笔御题“明道宫”三字匾额,并御制御书篆额先天太后赞之碑,史称“三御碑”,至今立于太清宫洞霄宫东。北宋书法家蔡襄为感谢挚友当朝宰相宋绶所送散卓笔,畅书《陶生帖》以回赠,元初书法家赵孟頫用刘氏笔书《道德经》无数……如今,在鹿邑、亳州一带及周边地区提及“制笔世家”,仍有宫廷御笔“散卓一枝刘”之美称。
“散卓工匠”的传承创新
明清至民国,刘氏制笔后人创业足迹已遍全国,在各地开设笔庄或笔坊。较为著名的笔庄有:文林堂、文和堂、一言堂、积翠堂、一枝刘,并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师名艺,如世居鹿邑的刘道宜、刘秋文、刘同生、刘景泰、刘贵祥。解放前在鹿邑县城西关开有门店号“一枝刘”用宋朝流传的散卓法制作并经营毛笔,后因家事等变故歇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刘氏后人刘贵祥和刘景泰重振笔业,抢救挖掘、整理出散卓制笔法,并使这一技艺得以传承。所谓散卓法,即是将精选熟软的笔毫散扎,使之卓然而立,逐渐趋向软熟,虚锋,散毫,既能多含墨,又能稳健富有弹性,因为笔心长、笔锋短、笔毫健,写起字来精妙而适手。因毛笔是散扎而成,故称为散卓笔。
刘永杰说,毛笔用毫有羊毫,紫毫(兔毫)、狼毫、貂毫、猪鬃等不同性质的毛,散卓制笔新工艺采用各种不同性能的毫互相搭配成中性的毫,使笔毫软而圆健,强劲有力,达到刚柔适中,经久耐用、挥洒自如和尖、齐、圆、健的要求。近几年,为适应书画写绘需要,刘永杰还创新开发出斗笔、联笔、提笔等写特大字的大型笔,以及蓄墨较多的长锋笔以及一支笔杆可以栽十七个笔头莲蓬斗笔等,著名书法家萧诗寒先生用了此笔,甚觉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与众不同,随手提笔疾书:“天地人和,技精业兴”。目前,刘永杰以老子文化主题,研制生产的高中低档玄妙虚极系列、大道至简系列、书画套笔、学生用笔等120多个品种和规格,使产品更加多元化,适应不同市场需求。
“专业人做专业事,而我最大的事就是做毛笔……”刘永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真正的“工匠精神”。
“双创基地”的文化名片
刘永杰说,在“双创”政策的普惠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在毛笔制作技艺上打破传统的家传方式,积极带徒并亲自传授祖传技艺,使100多人步入毛笔制造行业,多人在周边制笔行业小有影响。在刘永杰看来,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众多书法家的关爱,为了回馈社会,他近几年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一是坚持救助困难人群,为残疾人士提供就业岗位,帮扶困难家庭的大学生完成学业,给留守儿童免费提供书包、毛笔等学习用品;二是积极支持公共文化建设,先后鹿邑县聋哑儿童无偿提供毛笔,向鹿邑县第四届群众书法大赛作品展捐赠毛笔和价值不菲的纸墨;三是出资承办学生书法比赛,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小学生书法大赛活动;与县文联、书协、美协赞助春节义写义画;通过赞助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大美之春”春节联欢晚会、首届诗歌春节联欢晚会并为晚会提供赞助,免费为参赛师生提供书画用笔及奖品;出资在全县有条件的学校建设书法特色教室,为家乡的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毛笔文化、弘扬古老书写传统的平台,积极传播毛笔文化,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等传统文化发展。
刘永杰心中的理想是传承毛笔文化和弘扬中国古老传统文化,这有助于促进一个地方文化乃至经济快速发展,希望他的梦能早日实现,他的“一枝刘”毛笔早日成为老子故里甚至是全市、全省的一张文化名片。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