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华龙都网首页   新闻   县区   视频   时评   文化   健康   教育   财经   房产   旅游   特产

阳城“八景”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8-05-23 10:59:46 
分享到

■司新国

每次读清乾隆十二年《商水县志·疆域志·艺文志》记载的时人吟咏商水“八景”的诗篇,我都心驰神往、赞叹不已。

所谓商水“八景”即梧桐栖风、氵殷 渡秋游、荒城夕照、银杏蟠龙、章华遗址、乌沟夜月、白帝清风、焦寨晴烟。从我家出发,到老城十字路向西几百米就是“八景”之一的梧桐栖凤。志书《古迹》篇载“老城西侧有一高台名叫凤凰台。相传台畔有梧桐树,汉宣帝时黄霸为颍川守,凤栖于此”。黄霸确有其人,是太康人,字次公。曾任颍川郡太守,他为官清正廉明、宽以待民。商水处颍水南岸,时属颍川郡。黄霸在商水“巡视”时,多次登上凤凰台。登高望远,风光秀丽,梧桐森森,苍翠如云。夕阳西下,暮色四合,灯火初上,炊烟袅袅。凭栏四顾,城内文庙(今教师进修学校)、永福寺、火神庙、东大寺(今城关完中左右)、县衙、义学、魁星楼(老城县一小方圆附近)及五街十四巷的仓巷(老城东街北)、官巷(县衙南)、义学巷(南街路东)、白衣阁巷、火神庙巷(南街路西)等。城外先农坛(老城东南角)、社稷坛(老城西关南侧)、历坛(老城北关)、云雨风雷山川坛(老城东关)等巍峨壮观。本县庠生陈大琳曾写下“灵鸟出丹麓,胡为鸣颍川;高梧堪托足,太守若为贤;哕声今已邈,芳踪此相传;旷怀千古事,重见在何年”。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百鸟之王,梧桐是树中之王,二者皆为祥瑞。商水自古民风淳朴,百姓生性旷达。黄霸是个好官,对他也就极尽溢美之词。

从梧桐栖凤驱车向东数百米即古城东门外氵殷 渡秋游。旧志书载“县治东门外石桥处即古殷水。常于秋月,鼓棹东流,荷花袭裾,沙鸥翔集,爽气迎人,极清旷之雅致”。这里说的石桥即氵殷 川桥,初看如写江南水乡,似有夸张之嫌。其实是我们孤陋寡闻,商水以水冠名乃实至名归。据县志记载“商水之地势,坡洼者十之七,高阜者十之三……遍地行舟,俨若江湖,经年汪洋无涯……惟恃以蒲、苇、菱、芡、鱼虾为生计……”以至今天我们的村庄名字多以湖沟为名。仅大连湖、王向湖、杨湖、东秦湘湖、西秦湘湖等,水域面积占全县总耕地的12%。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风景之胜。春夏之际,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长桥卧波,水光粼粼,游人如织,络绎不绝。乾隆年间知县吴道观有诗赞之:“幽人何事荡兰舟,为爱芳菲古渡头。日漾晴波摇嫩绿,风和夹岸枕寒流。”说的就是东关氵殷 水古渡。石桥两侧有专供游乐的游船,从南城乘船可通北关(今章华台中段)上岸,再登章华台游玩。所以才有“沙洲惊宿鹭,水面起浮鸥”“超然尘世外,宛如五湖秋”等诗句。

由此向西到西环路边的荒城夕照,旧志书载“城西有楚怀王墓,高冢如山,雉堞(城墙上齿状矮墙)遥映返照,东窥草树离离。殊足豁人心目”。土冢地下是十字形四个墓室组成的连体砖墓,是否真是楚怀王之墓尚且存疑。乾隆十二年县训导吕一敬诗云:“荒城临大道,返照射余辉;雉堞明初灿,楼台影渐微;牧童驱犊返,倦鸟戴霞归;不觉烟光暮,山风冷人衣。”今荒城夕照已不复见,或许是换了另一种形态而存在,比如存在于古人的诗里……

老城南街往南是东岳庙,旧志载“城南东岳庙有银杏一株,枯干不朽,不知何时植也。明太祖北征至此树下,一足蹬树,足迹深寸许,至今不泯”,人称“银杏蟠龙”。清乾隆时知县张崇朴观后感慨万千,捉笔题诗云:“鸭脚无枝老干遒,不知经历几多秋;争传玉辇当时过,还看足痕今尚留。蟠曲不随风雨萎,虬龙空与栋梁侔;金銮去后无消息,存得枯枝说未休。”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放过牛、当过和尚,建都南京的同年北征,至于他是否在此银杏树下休息就不得而知了。即使朱元璋真的曾经在树下休息,也不可能一脚蹬在树上蹬出一个寸把深的脚印。诗中“鸭脚”是银杏树的别称,因叶似鸭掌故名。无独有偶,在邓城许村亦有千年银杏,只是换了主人。说是光武帝手植,还有说树身至今有光武帝拴马绳的痕迹。

南城回头向北到章华台路就是章华遗址。章华台即楚之“小章华”,据史料记载“楚与秦战,被秦将白起打败,此投陈(陈国都城淮阳,时商水属陈)时所建。台高十丈,基广十六丈,台上建宫殿,与妃娥共歌舞”。因宫女皆用丝带束成苗条细腰,故又称“细腰宫”。清乾隆时本县监生王梦桃有诗云:“高台映北郭,其道楚风奢;遥想绮罗队,空留翠柳遮。”章华台其实就是楚王建造的离宫。战国以前,楚境内章华台有名的有四处,其中一处就在商水。旧志载“春秋襄公十七年(前556年)楚灵王筑章华台”显然有误。据查古籍《春秋》,襄公十七年为楚康王四年,此时楚灵王还不在位。商水的章华台,按《辞海》为战国时楚顷襄王所筑。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楚都纪郢(今湖北江陵西北)被秦军攻破后迁都于陈(今淮阳)。楚顷襄王好台榭,仿其先祖楚灵王筑章华台离宫于今之商水,此说应较为可信。“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的就是楚灵王。我伫立在遗址前,想得更多的是对于他这种不良嗜好,一干大臣无人劝谏,只知迎合吹捧,楚灵王的末日也就来了。最后,楚灵王的弟弟楚平王杀了楚灵王的两个儿子、废掉了楚灵王。原来溜须谄媚的臣子都背叛了他,而且向他身上泼了不少脏水。当然,这些与楚顷襄王在商水所筑章华台无关,只是俱名为章华台而已。

从章华台路向东出县城,驱车十几分钟就到了城关乡李凤寨村乌沟庙。庙已不在,学校尚有古柏一株,势若蟠龙。有老者说此处即乌沟夜月旧址,曾有松柏千株,毁于水火战乱。旧志载“乌沟河在县治东北八里许,村屋稠密,云树参差,月夜游此,清幽如画。中曰光武尝黑夜寻马至此,迷不识路,俄而天大明朗,如月光然”。本地人立庙祀之,谓之曰“失马庙”,不知何故后来变成了乌沟庙。传说是光武帝刘秀在与王莽征战时,兵败曾被王莽追杀,在乌沟寻马迷路,黑夜忽然亮如昼的故事。“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在商水有多个版本,亦有邓城饮马台等处“古迹”。其实这些都是传说而已,乌沟夜月美在景致。试想,中秋之夜文人墨客夜出古城东门来此观月,定是一种极具风雅之事。静坐寺院高台,看天上一轮明月洒清辉,冰清玉洁;览乌沟河流潺潺,氤氲朦胧;观云树参差,苍茫迷离;听鹊掠过,呱呱南飞。于是,就有了曾任清代商水知县郭天锦的诗:“水树重重月色移,轻阴吹断晚风披。波沉素魄流银汉,练捣玉钩挂碧枝。唼影遥怜鱼沫细,迴翔共数鸟归迟。年年不改清光好,长待游人拂钓丝。”

从此处原路返回,经汤庄过邓城就到了古村白帝,今名为白地。旧志载“白帝台,县治西北三十里,相传即汉高帝斩白蛇处,至今四季风常清凉”。白帝清风源出于此,史载高台已化烟云。村北有沙河潺潺,村西通张明龙胜。清乾隆时本县庠生王挺诗云:“清风袭古道,曾记驻君銮,古碣荒村断,平沙汉迹残;勒总凭壮魄,斩虺负峨冠,凛凛千秋后,犹余剑气寒。”据《汉书》载,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颁诏,令各郡县遣送在押罪犯西去骊山,修筑秦始皇陵墓。沛县由时任亭长的刘邦押送犯人前往,中途犯人逃跑半数,去芒砀山(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途中遇白帝化蛇挡道,高祖斩蛇起义于此,史书记载均在永城。说在商水境内,实属讹传。尽管是讹传,但在百姓眼里,刘秀刘邦都是真龙天子。

至于焦寨晴烟,则在县城东南大武乡焦寨村。旧志载“焦寨寺,县治西南五十里,宋将焦赞屯兵处。林木蓊郁,虽天气晴明,常如烟云缭绕”。可见焦寨以寺闻名,以焦赞屯田传世。焦赞不见正史,是传说故事中杨六郎手下一员悍将。小时听大鼓书就知道焦赞孟良,至今难忘。屯田养兵,始于西汉,历代沿用。宋时在此屯田极有可能。商水有许多村庄以屯为名,都和屯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焦寨历史上有一座寺院且规模较大,香火旺盛、林木葱郁。每于清晨,村舍人家炊烟袅袅,水面雾气蒙蒙,微风轻拂,飘散于竹柳枝头,远望焦寨如在轻烟薄雾之中,这大概就是焦寨晴烟的由来。清乾隆间本县贡生、乾隆十二年商水县志刻本纂修者郭熙春游到此,感慨道:“云树参差谈晚烟,不知驻军在何年;而今为访屯兵处,细柳盈盈漾缘天。”可惜如此美景,总被“雨打风吹去”,屯田遗址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从焦寨返城,已是华灯初上、夜幕降临。没觉得累,只是觉得心里沉甸甸的。恍惚间弄不懂是诗人成就了“八景”,还是“八景”成就了诗人。

“八景”虽好,已成陈迹。“八景”只能鲜活于文人笔端,长存于商水记忆,今天我们已无法还原历史。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更多的是因为这座城是生你养你的土地,有你眷恋着的父老乡亲。对于商水这样一座秦郡县制伊始即置县的古城,我们做得实在是太少了。不论从哪个层面上说,古城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文化和历史财富都是不可估量的,但我们对其的研究又有哪些呢?希望曾经的美景可以重现。岁月荏苒,许多记忆虽已变得模糊,然而独具特色的景观总能让人记忆深刻。说起淮阳,脑海中总会跳出太昊陵和龙湖;谈及鹿邑,最先说起的必定是老君台、太清宫。而我们商水在外地人眼里,除了叶氏庄园、寿圣寺塔广为人知,陈胜故里、三袁老家、丘生之墓、姚晔父子、白塔遗址、袁墓柏林、平店玫瑰……还有固墙捞面、邓城猪蹄,巴村盆面条、商水大盘鸡等等却鲜为人知。我们应尽早打造自己的亮点,拿出自己的名片……这样想着想着,我忽然感到愉悦,感到充实,感到兴奋,感到一个美丽全新的商水向我走近。

[ 责任编辑:金月全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