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 刘俊涛
蚯蚓可以入药,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在中药里被称为地龙,《本草纲目》里有四十多种药方都用到了地龙。在日常生活中,蚯蚓不仅可以作为鸡鸭鱼虾的饲料,还是大受欢迎的钓饵。经过蚯蚓分解的牛粪则变成了蚯蚓粪,蚯蚓粪是很好的有机肥。蚯蚓粪又可以替代20%或40%的玉米,制成动物饲料。蚯蚓可以说浑身都是宝。
如今,太康县转楼乡农民李瑞军为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多年对蚯蚓的研究,提炼并研制出具有土壤调理作用的环保长效有机肥,令人感叹。
创业之初
出生于太康县农村的李瑞军,自幼就与粮食有着很深的感情。
“我印象中,农村都不太富裕。所以我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实现粮食产得吃不完,多得装不下。现在梦想变成了现实,粮食足了,生活好了,可偏偏村里很多人患上了绝症。一些专家说这与我们的饮食中有存在大量化学物质有很大关系。看着一个个身患绝症的乡亲离我们而去,我就又梦想着有一天粮食吃的好又不生病该多好。”这个想法在李瑞军的内心深处扎下了根。
大学毕业后,摆在李瑞军面前有两条路,要么按部就班去单位踏实上班,要么就自寻出路。整整20多天,李瑞军一直拿不定注意。当李瑞军还在犹豫不决之时,一个同时毕业要好的同学选择去深圳发展对他触动很深。看着同学毅然决然的样子,李瑞军也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
2000年10月,李瑞军只身到了北京闯荡。
初到北京,由于人生地不熟,为了能长期在北京立足,李瑞军决定先安定下来,找一份工作。于是,李瑞军租了间10平方米的房子,算是有了落脚的地方。
安定下来后,经过几天的寻找,李瑞军开始在一个广告公司做起文员。虽然月工资只有560元,但基本生活却有了保障。
9个月后,本不甘寂寞的李瑞军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北京一家动物饲料生产公司。这虽然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但涉足农业,李瑞军很喜欢。
经过了三周的培训,公司安排李瑞军去江苏开展业务推广。在江苏,李瑞军一干就是三年。这三年里,李瑞军的业务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04年,李瑞军被公司任命为江苏区主管。2005年,李瑞军开始自己创业,并与朋友在江苏合伙创办环保饲料公司。2008年,李瑞军又与北京澳斯劳克饲料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在河南商丘成立分公司,李瑞军负责公司整体运营。
多年的闯荡,使李瑞军对生态农业、动物饲料、有机肥料行业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为他今后从事生物肥料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初识蚯蚓
2008年5月,专门从事绿色动物饲料和农作物肥料研究的北京弘德生物研究所所长王明弟来到商丘,给李瑞军带来了两瓶东西,说是澳大利亚生产的液体肥,让李瑞军在植物上试用一下。
李瑞军查看了说明书后发现,王明弟带来的这两瓶液体是一种可以替代任何化学肥料的纯生态环保有机肥料,生产原料是蚯蚓。
李瑞军有些纳闷,蚯蚓在土壤里有松土的作用,可以做高档的动物饲料,怎么还可以制成替代化肥的有机肥料?
满心疑团的李瑞军找到一个朋友的蔬菜大棚,让他们试用。两个月后,李瑞军来到蔬菜大棚查看情况。
在这块完全没有用任何化学肥料的蔬菜大棚里,使用了那些蚯蚓液体肥料后,大棚里的西红柿比用使用化学肥料的大棚里的西红柿长势好、生病少,并且颜色鲜艳、口感好,土壤也没有板结现象。
“这不正是自己长期寻找的绿色、环保、安全的肥料吗?”李瑞军内心受到很大震动,但同时他又陷入深思,“这种肥料,我们自己能不能生产呢?”
机缘总是伴随着有心人。2008年10月,李瑞军到民权一个朋友的饲料公司考察。看到朋友公司一片田地里堆有成垅的牛粪,李瑞军很诧异,问朋友这是干什么用的。当朋友告诉他,这是在养蚯蚓,李瑞军的内心豁然开朗。立即把自己打算通过蚯蚓研发叶面肥的计划讲给朋友听。朋友听后很感兴趣,决定与李瑞军共同养殖蚯蚓,还把72岁的河北大学生命科学院、长期从事饲料配方和蚯蚓氨基酸研究的赵金玉教授介绍给李瑞军认识,以便从蚯蚓身上找到安全、环保、生态肥料密码。
为了加快研发进度,听从赵金玉教授的建议,李瑞军和朋友一起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找到了蚯蚓提取氨基酸研发项目组的负责同志。
“如果能从蚯蚓体内提取氨基酸和蚓激酶,也应该能用蚯蚓研制液体肥料。”项目组的负责同志与同事们经过一天的讨论,最终答复了李瑞军的请求,派技术专家与李瑞军一起赴民权的蚯蚓基地进行研发和实验。
“希望我们的合作能让小蚯蚓撑起生态大农业。”临别前,中国农业科学院项目组负责同志真诚地与李瑞军告别。
艰难研发
转眼6个月过去了。在民权的180多个日日夜夜里,李瑞军与技术人员一起往返于实验室、蚯蚓基地、中国农科院,一天天积累数据。大家白天进行蚯蚓提取配比,晚上交流、探讨,几个月下来,李瑞军和技术人员瘦了一圈。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批产品研制了出来。
为了检验产品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李瑞军找到了商丘市夕阳红农业专家服务队。当李瑞军把自己研制蚯蚓肥料以及生态健康农业的理念向这些70多岁的老专家们讲述清楚后,老人们当场表态,不要任何费用和报酬,义务进行实验。
两个月后,消息传来,结果不理想,试验失败了。
李瑞军第一次因为产品失败留下了伤心的泪水。
“再接再厉,重新再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来电,让李瑞军重新树立起信心。
李瑞军再次来到中国农科院,请专家们给予支持。一个星期后,李瑞军拿到了调整的试验方案,回到了民权蚯蚓基地。
又是30多个日夜,第二批试验品投入大田。
李瑞军忐忑不安地数着日子过。两个月后,试验田传来消息,试验达到预期效果。
“再去趟北京吧,把情况给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汇报一下,同时把产品的稳定性让他们再做个方案,为以后的产品升级打下基础。”一直默默支持李瑞军的赵金玉说。
这一次,李瑞军再次流下了热泪,这是喜悦的泪水。
不久,李瑞军与朋友注册了公司,以便专注于蚯蚓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
2013年,商丘部分西瓜种植户用李瑞军生产的蚯蚓生物肥料代替化学肥料。在同等投入的条件下,用蚯蚓生物肥生产出的西瓜与化学肥料生产出的西瓜对比,出现不减产、甜度提高3个甜度,同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蚯蚓液体肥料全面获得了成功。
铿锵前行
产品虽然成功了,但研发、实验和生产的总投入却超过200多万元,推广困难也超出了预期。李瑞军和朋友三下江南,北上东三省,西去新疆,可是推广的效果却收效甚微。李瑞军起初组建的团队也出现了分歧,最终分道扬镳。
李瑞军成了光杆司令。
“难道我这条路走错了?”李瑞军的心有些动摇了。
“小李啊,专家和教授们都在看着你呢,不能让大家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啊!”这时,一直看好李瑞军的赵金玉教授打来了电话,鼓励他勇往直前。
“只能进,不能退。”想起当初的誓言、研发产品的豪情、辛苦的日日夜夜,李瑞军又注册了河南悯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李瑞军的蚯蚓生物肥终于被新疆彩棉集团采用,郑州德惠园、长垣生态葡萄基地等很多生态有机农业公司相继成了李瑞军的合作伙伴。
2018年4月,李瑞军正式向国家专利局提交蚯蚓氨基酸液体肥料、蚯蚓蛋白的提取技术和蚯蚓粪替代谷物的生态技术专利申请。
“前行的路虽然艰难,但我不会退缩。今后,我将针对小型家庭生态农场和生态种植户进行重点推广,让更多人用上绿色环保生态肥料,让更多人吃上放心食品。”李瑞军告诉记者。
后记:
创新是一个艰辛的历程,创新意味着需要承载不同寻常的压力。李瑞军在从事蚯蚓肥料研发及推广的过程中,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也非常人能想像得到。他不仅是研发蚯蚓肥料,而是在用心为生态农业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目前,国内的有机农场或生态农庄,都在遵循不用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的“四不用”底线。于是,有机肥(包括农家肥)替代了化肥,生物植物农药等代替了化学农药,中草药和植物提取物替代了抗生素。但国内有机肥生产原料基本来源于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而国家对有机肥料标准并没有关于抗生素残留的规定,对重金属的残留也仅有五项残留限值,这也引发了一些人对有机肥是否“生态”的疑虑。
蚯蚓具有降解重金属和抗生素的机能,所以经蚯蚓处理过的生物粪便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生物粪便成为真正的生态有机肥。而用蚯蚓当原料,研发蚯蚓氨基酸液体肥料,更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就目前大众对“生态”的理解和认识,广泛推广使用蚯蚓肥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对李瑞军最大的考验。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