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胡双领:心系家乡情 共圆小康梦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2018-11-07 11:00:38 
分享到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 韦伟 通讯员 肖飞 李文岭        

“多亏了胡书记的帮助,我们家才能顺利脱了贫,现在孩子们在外打工,我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挣钱,家里也盖起了新房,生活更有奔头了。”11月5日,沈丘县白集镇张单庄行政村群众李水印告诉记者,早年间由于丈夫王海滨患脑血栓造成偏瘫,家里失去了唯一的支柱,眼看好好的家庭就要分崩离析,正在一家人自暴自弃时,新上任的村支书胡双领连续三天去她家里做思想工作,不仅在低保、扶贫等政策上照顾这个不幸的家庭,还鼓励他们要振作起来,自食其力战胜生活上的困难。

胡双领是张单庄本地人,今年44岁,1998年起外出从事副食品加工行业,靠着灵活的头脑和经营得当,生意一直做得很红火。“那时候每年收入至少在20万,根本没想过回老家发展这回事儿,因为生意忙,也很少回来。”胡双领说,是2006年回张单庄过春节的那几天,让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当时从与乡亲们的交谈中得知,我们村非常混乱,是全镇有名的后进村,各项工作都是倒数,群众的生活也十分困难。”胡双领听在耳中,急在心里。考虑过后,决定放弃郑州经营多年的公司和优越的城市生活,回家乡开办起塑料加工厂,为村里乡亲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在此期间,村里不管谁家有了困难,胡双领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而身患重病的老支书,更是看重他热心、务实的为人,有意在村务方面重点培养胡双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几年的辛劳付出,得到张单庄父老乡亲的肯定。2014年9月,在村两委换届时,村民们一致推选胡双领担任支部书记。

“干部就是要干事,干事就要让群众满意。”上任后,为了尽快开拓工作新局面,胡双领多次召开两委班子和群众代表会议,广泛听取意见,发现基础设施的落后,是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于是他便一次次的往乡里跑,往县里跑,到处协调项目,争取资金,将村里的主干道和田间主要生产路全部修成高标准的水泥路。自担任支部书记以来,共为村里争取资金新打机井23眼,安装变压器3台,整修沟渠6公里,确保大小地块都实现旱能浇、涝年能排。

生产、生活的问题解决了,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便被摆上了桌面。不少村民找到胡双领,提出村里应该也像别的村子一样,修建一座文化广场,让大家休闲娱乐能有个去处。“当时村子里缺的不光是文化广场,村委会也是几间破房子漏着天,文化广场是群众追求更加幸福生活的需求,村室是党支部的阵地,是基层堡垒,这两件事,必须尽快解决。”胡双领说。

恰逢此时,河南省国资委确定联系帮扶张单庄,胡双领再一次抓住机遇,积极对接,多次向帮扶单位领导阐述自己对张单庄行政村今后发展的思路、打算,并争取到了省国资委100多万元的捐款,按照“百年规划”的标准,建设了多功能村室和文化广场。

几年来,胡双领通过带领村两委班子的努力和自身的争取,各种项目纷纷落地张单庄,村容村貌也一点点的发生着变化。“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可是翻天覆地啊,路通了、灯亮了、文化健身广场修好了、垃圾车和垃圾桶也都有了,这得感谢胡支书,感谢党的好政策啊!”七十多岁的老党员胡明成激动的说到。

乡亲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然而,胡双领却是越来越忙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问题,就必须想办法带领群众致富。”胡双领感触颇深的说,他在副食厂干过,有一些的经营管理办法,但是对村里如何发展、如何致富,当时也是一片茫然。干部会、党员会接连开了好几个,就是找不到个好门路,后来一次外出考察,接触到当地种植无籽石榴不仅抗旱耐冻,而且效益客观。联想到现在群众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有限,许多人不愿意再自己种地的现实,胡双领一下子兴奋起来,当即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突尼斯无籽石榴推广中心取得联系,申请成为种植试点。

“这一块就是我们的试验田,目前流转了20多亩土地,投入了15万元,现在看来长势不错。”胡双领指着石榴园告诉记者,这里还带动了近20户贫困户参与日常管理,每人每天能收入50元。

除了石榴园,建在村里的扶贫车间也是张单庄那些留守在家的富余劳动力增收的好去处。“我们村的扶贫车间,是全县唯一一座双层带电梯的高标准车间,我们从南方招商了一家服装加工企业入驻,最多可以解决100人的就业问题。”胡双领说,车间目前已经招工20多人,其中贫困户5人,每人每月可收入2500—5000元。

“今后,我们将把重点放在村里的产业发展上,通过上马更多的产业项目,支撑群众致富奔小康,充实村集体经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张单庄不光是沈丘县的明星村,更会成为全市、全省的亮点村。”谈到未来,胡双领满怀信心的说。

[ 责任编辑:张志新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