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探秘王氏秸秆画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2018-11-22 08:46:32 
分享到

王春梅展示秸秆画

□记者 王彦涛 付永奇 文/图

2014年4月10日,住院多日病情渐重的王海群把年近60岁的女儿王春梅叫到病床前,艰难地指导她为一幅秸秆唐卡“开眼”。

秸秆人物画最难的是画眼睛,这是为人物画注入灵魂的一步或者说是一种仪式,只有等作品其他部分完成后才着手。

画眼睛只有用烫笔画上去人物才最具神韵和灵魂,但烫笔擦不掉,必须一次成功,否则前功尽弃。

面对只剩一步就能完工的画,静静端详、长时间揣摩,在灵感一闪的瞬间一挥而就,这一过程有个专属的名称叫“开眼”。

张眼有珠、睛中有意、眉目有情,无论你站在画前哪个位置,画中的眼睛都能与你对视,能画出这种效果的是大师级艺人。

6岁学艺的王春梅心里还是不踏实,因为之前开眼上百次,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如果这次不成功,会让父亲遗憾终生,更对不起仙逝的姥姥和祖师!

面对病入膏肓的父亲,她别无选择。

……

初冬时节,在明亮的办公室里,已经退休的商水县住建局干部、王氏秸秆画第五代传承人王春梅向记者娓娓而谈她的艺术历程。

一缕柔和的秋阳倚窗而下,照在茶几上几幅精致唐卡草稿上,斑斓的光彩随着她的翻动在草稿上闪烁跳跃,让她的讲述变得悠远而神奇。

吴铭,知恩图报收小徒

王春梅的外婆叫李方真,是老周口人,世代行医。李家的独门绝活是中医外科,尤其是治疗刀伤枪伤。这个行业与艺术本没有多大联系,但随着一个人的出现,一家人的生活开始改变。

1890年前后,李家在开封行医期间收治一位外伤严重、身份不明的艺人。这个人20岁出头,生命危在旦夕。李家使出全身解数救了他一命。由于他身份不明,大家便叫他“吴铭”。后来担心他被追杀,李家就关了医馆带着吴铭回到周口。

几年后,在吴铭的联络下,他们一起到天津行医,吴铭成了李家最忠诚的伙计。1912年,李方真出生。她聪明伶俐,家人视若掌上明珠,吴铭也特别喜欢她,经常剪纸或做秸秆画哄她玩。一把剪刀一张纸,一瞬间就能剪出一件作品,龙凤猫狗活灵活现,十二金钗惟妙惟肖。

李方真8岁时,央求吴铭收她为徒。吴铭经过两天两夜的闭门思考终于答应,送她一方砚台,郑重地说:“师傅的一身本领都要传给你,有些你略知皮毛即可,唯有秸秆画是我娘亲传授给我的,这门手艺与你有缘,你一定要学好。砚台是信物,是我娘留给我的,现在传给你,代表你是我的徒弟,是中原秸秆画的嫡系传人。”吴铭还告诫她,绝不能对外人说是跟他学的,否则会有危险。

李方真跟随吴铭学习,技艺进步很快。

5年后,李方真开始在天津上新式学堂,学习国文和艺术,后毕业于天津女子中学。

又过了几年,吴铭因病去世。受军阀混战影响,李方真一家无法在天津立足,又回到周口。1年后,20岁出头的李方真嫁到商水县黄寨曾楼村。

李方真,秸秆画艺传女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方真的几个孩子陆续长大,她想把手艺传给子女,但没有人愿意学。

1955年,女儿曾凡英嫁给了平店乡王桥村的王海群。王海群本性良善,心灵手巧,从小师从姨父学习木工和雕刻,曾在袁世凯老家袁府做工,负责家具、门窗上面的图案雕刻之类的活,还在西藏学过秸秆唐卡画。

王海群的叔父早年参加革命,失败后逃离家乡。他的父亲通过支前去找弟弟,也一去不返。尊母命他于1950年去武汉、四川寻找父亲和叔父。得知他们可能去西藏后,他就毫不犹豫地跟一个队伍前往西藏。

在去拉萨的路上,他在树林里方便时被人打晕推进河里,醒来时躺在一个叫工布扎西的老人家里。工布扎西年轻时跟随清朝驻藏大臣下属的军队遍游川藏,精通藏汉两种语言和文字,对民族艺术和医学有较深研究。

王海群在工布扎西家养伤两年,学习了秸秆唐卡的制作。由于西藏刚刚解放,土匪、马匪猖獗,师傅强令他回家。两年后,他徒步回到家中时,身上仅剩一小部分师傅的画稿。

王海群在岳母的点拨下,很快融会贯通了秸秆画的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技艺,作品一件比一件好,对秸秆人物画的开眼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文化大革命时,王海群所在的小村庄受到冲击,造反派抄了他的家,所有典籍、画稿都付之一炬,只保留下那方小小的砚台。

王春梅,遵父命多次入藏

1957年,王海群的女儿王春梅出生。发现她喜欢艺术后,王海群暗暗加大培养力度,在王春梅6岁时,把她送到外婆李方真那里学习技艺。

为了训练王春梅的手上功夫,李方真让她剥棉花,使用很钝的剪子剪纸条,在沙地上手工绘简笔画。12岁时,她就能独自扎走马灯。

1981年,王春梅考入商水师范,毕业后当了几年教师,后到化河、白寺等乡镇任职。由于工作繁忙,她几乎忘记了自幼学习的秸秆画。王春梅姐弟5人,除她外都对艺术不感兴趣。于是,在王春梅提前退休后,年迈的父亲又开始手把手地教她制作秸秆画。

2005年1月,王海群生病,特别想念西藏的恩师,多次表达让王春梅去西藏寻师的念头。当年3月,王春梅只身去了西藏,到康定、昌都、林芝、拉萨等地边走边问。那里地广人稀,语言不通,她只好到游人多的寺院、景区、政府机关去打听。1个多月过去了,父亲所说的地方没找到,更别说找到如果在世已过百岁的工布扎西了。

西藏之行让王春梅大开眼界。特别是那个工艺复杂、数月才能制好的唐卡让她有了学习的欲望。王海群知道后非常高兴,精神状态好了许多,忍着病痛教她唐卡的制作工艺。

2014年4月,在父亲病床前,她忐忑不安地为唐卡人物画开眼,基本成功,父亲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仍要求她再去西藏寻找恩师,学习技艺。

2015年1月,王春梅的父亲去世。当年4月,她怀着悲痛又一次来到曾经到过的工布江达县,见到了旦白尼玛活佛。当年6月,她在旦白尼玛活佛的指点下,到林芝市珠曲登寺拜访罗布桑布喇嘛。

罗布桑布喇嘛在帮她寻找工布扎西的同时,又教她唐卡制作,特别是为人物画开眼。这让王春梅再次回归到广阔民间艺术海洋,逐渐接近了秸秆画技术的顶峰。

后来,王春梅的儿子王明亮通过招考进入林芝市委办公室工作,她去西藏的次数更多了。

每次进藏,她都在罗布桑布喇嘛的帮助下遍访名师,学习唐卡制作技术。同时,她还举办培训班,传播中原文化,教藏民学习布贴画、剪纸等,赢得当地群众的尊重与爱戴,被西藏群众尊称为“蓝宝石夫人”。

有心人,历经艰难攀顶峰

秸秆画制作工艺复杂,整个过程全凭手工完成。首先要对秸秆进行熏、蒸、漂等20多道工序加工处理,让其保持秸秆特有的自然光泽和纹理,然后借助电烙铁温度变化,对熏烫部位分轻重缓急处理,融合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使秸秆画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色变,再经剪、裁、印、贴等工序,制作出活灵活现、生动传神的艺术作品。

为精益求精,王春梅近几年到全国各地游学,博采众长,对秸秆画技艺进行挖掘、传承、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她的秸秆画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画面立体感强,保持了秸秆的光泽,呈现出古朴典雅、富丽堂皇的神奇美感。

唐卡是藏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精品为纯手工制作,分勉唐、尼泊尔、齐岗等画派,一个精致的唐卡要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做好。王春梅融合西藏和中原秸秆画的精华制作的唐卡风格独特,深受藏族人民喜爱,作品多次在西藏文化旅游国际博览会、成都中西部文化博览会上获奖。她制作的秸秆画《工布姑娘》曾作为国礼送给联合国秘书长特使卡巴罗,部分作品被美、英等国外名家收藏。

谈到未来,王春梅拿起一幅唐卡对记者说,她有一个梦想,就是广教学生,让秸秆画技艺在汉藏及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 责任编辑:金月全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