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徐松
郸城脱贫攻坚“爱心超市”里的爱有多深?不可估量。
因为,这来自全社会的爱,深深涌进了12507名深度贫困人员的心底,种下了党恩,洒下了阳光,让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激发了新的活力。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批示:“‘爱心超市’是好的探索。要注重可持续性,注重管理的精细化,公开、公平,接受社会监督。”
市委副书记王富兴批示:“建议在精准扶贫中总结推广郸城做法,使‘爱心超市’在我市各乡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服务于需要的群众,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政府和社会温暖,弘扬中华文明。”
政府倡议激发社会活力
引来反哺家乡爱如潮涌
2016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郸城县委、县政府集聚全县力量组建脱贫攻坚“郸城战队”,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全力奋战,并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面对特困群体的“爱心超市”,探索了政府和社会“双向兜底”的扶贫新途径,发起了“建一个爱心超市 让贫困户吃穿有保障”的倡议。
看到助力家乡特困群众脱贫的倡议后,郸城企业率先行动,发挥龙头带动效应;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回来了,把深情厚谊献给家乡……他们不仅自己捐款捐物,还向身边人发出了倡议。从此,万涓成水汇成大爱的江河。
自2016年郸城县第一家“爱心超市”在汲水乡正式揭牌运营以来,全县19个乡镇先后建成“爱心超市”,实现了乡镇全覆盖,目前已累计收到社会捐款488万元,接收各种捐赠物资1392批次1.6万余件。根据特困群众实际需求,“爱心超市”的爱心物资均是米、面、油和棉衣、棉被、棉鞋等生活必需品。
为确保爱心救助公平、公正、合理、合情,该县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在所有未脱贫户中评议筛选出愁吃愁穿的特困户,让群众公开评议“兜底对象”,并在村级公示栏中公示后建立“爱心救助”档案,报请乡镇政府审核,由乡镇政府应“兜”尽“兜”,同时对脱贫户及时甄别调整,对突发灾难和确有必要兜底保障的贫困户,随时纳入“爱心超市”予以保障。截至目前,全县已筛选确定4460个特困户、12507人进行爱心救助“兜底”保障。
“爱心超市”每月为特困群众“爱心卡”充值100个购物点,一年共充值1200个。超市物品以“点”标价,其中购买的物品以批发价标“点”,社会捐助的衣被以洗洁成本标“点”。比如,一件捐赠的原价300元的棉衣仅以20个点的洗洁成本标价,保证了“爱心卡”的购买力。
长效机制激发持续活力
爱心漩涡放大爱心效应
领导寄予厚望、社会高度关注、特困户极度需求,如何实现“爱心超市”长期、长效运转运行?
郸城县加强组织领导,由县扶贫办牵头,建立了社会扶贫协会负责监督管理,定期召开募捐会,引导社会各界捐赠物资;各乡镇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规划建设、资金筹集、运行管理和监督审计4个工作组,建立健全特困群众筛选、资金监管、物品出入、服务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筑牢了社会“兜底”的安全网。
该县通过整合社会的爱心资源和力量,将物资供给、精准帮扶、集中性捐赠与经常性捐赠有机结合起来,精准对特困群体“按需帮困”,贫困群众由被动接受物品到主动选领物品,由逢年过节慰问到随时选购,由特困群众找政府要救济到有尊严地自主“购买”, 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三大转变。
来自全社会的爱心汇聚在“爱心超市”里,根据品类分流形成爱心漩涡,再精准地让爱心成果惠及每一位特困群众和每一个特困家庭,有效增强了扶贫济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放大了爱心效应。
爱心物资激发内生动力
贫困户心念党恩奔小康
“一个月100个点,想吃啥用啥就去领回来,随到随领很方便。另外,把家里卫生打扫干净,参加义务劳动扫扫村里的大街,帮着比我还贫困的特困户干点活儿,乡里再奖励我几十个点,每月都花不完。”郸城县汲水乡生李庄行政村梁苏自然村77岁的特困户梁祖启幸福地说。
“奖励?”“对呀,闲着在家没事儿,就得把家庭卫生打扫干净,咱奔小康也得有个奔小康的样子是不是?”梁祖启底气十足地回答。原来,为调动全乡特困户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积极性,形成邻里互助、同战贫困的良好氛围,激发特困户自强不息的内生动力和奋斗精神,该乡以行政村、自然村、村民组为单位,把“爱心卡”与辖区特困户参与脱贫攻坚的表现挂钩,在特困户中间评先评优,每周一评、每月一奖,获得村民组先进奖10个点、获得自然村先进奖30个点、获得行政村先进奖50个点,因此在特困户中间形成了争当家庭洁净标兵、邻里互助标兵、热心奉献标兵、脱贫致富标兵的良好氛围。
像汲水乡一样,该县19个乡镇陆续推行这种办法,在全县范围内激发了特困群体参与脱贫攻坚的新活力。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