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口日报
2019-03-21
郸城县委书记罗文阁深入农民群众家中访民情听民声。
郸城县长李全林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调研指导工作。
冬瓜丰收,群众脸上洋溢着喜悦。
高科技农业种植技术逐步运用到生产一线。
辣椒种植基地孕育着火红的希望。
万亩高科技蔬菜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丰收的果实让群众乐开了花。
田间地头上班,立即领到工资。
美丽农村风景如画。
粮食主产区连年大丰收。
农业培训送进村。
“飞防”让农业生产更高效。
郸城,总人口154万人,耕地160多万亩,是传统农业大县、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重点县。
农业大县必须念好“农”字经。郸城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百万人民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围绕“农”字做文章,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服务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高新技术变农作物为食品、医药、化工等材料,深度挖掘农业潜力,“土产品”变身“洋产业”远销海内外,有力推动郸城产业转型升级。郸城县逐步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取得了连续13年增收的佳绩,先后荣获了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等荣誉称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郸城县通过产业聚集,形成食品和医药两个百亿元的产业集群。金丹乳酸依靠科技,逐渐成为生产规模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行业内龙头企业。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郸城县紧紧围绕惠农强农发展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以发展粮食生产为抓手,抓住推广农业科技这条主线,大力发展涉农产业,积极培育扶持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同时狠抓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躬耕沃土,让大地生金,谱写了农业强县发展的壮曲。
多措并举,保障粮食安全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力打造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郸城县委、县政府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强化科技推广,为粮食丰收提供技术支撑。郸城县利用县农牧局的技术专家团队,开展小麦、玉米超高产攻关技术研究,制定郸城县小麦玉米一年两季亩产吨半粮(3000斤)的技术规程,实施郸城县小麦全程健身(应变)栽培管理,通过科技推广,确保小麦保产增收,年保产增收量达3至4亿斤。利用10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抽调116名农业技术人员,分赴全县23个乡镇、办事处,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对农民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利用阳光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全县9340名农民开展病虫害专业防治、蔬菜种植、药材种植、畜禽养殖、农技服务等培训。利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对全县3020户科技示范户和790个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培训,进一步加快构建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和农业生产服务者队伍,为现代农业强县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强化惠农政策落实,为粮食丰收提供物质基础。郸城县以全省打造6000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粮田为契机,把高标准粮田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并出台在全县建设105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粮田的规划。目前,该县已建成的高标准粮田达57.85万亩,新打机井4790眼,修复旧井132眼,保障了全县农作物都能喝上“保命水”和“丰产水”,实现了灾年不减产、抗旱保丰收的目标。同时,加大对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力度,利用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开展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作业,有效提升小麦病虫害防治水平,实现“虫口夺粮”的目标。
积极推广种植优质小麦,确保稳步增收。2018年,郸城县加大对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力度,积极推广种植优质小麦,实行订单种植,确保全县小麦稳步增收。25.6万亩优质小麦全部实行订单生产,亩增收180元。
强化市场监管,为粮食丰收提供安全保障。在粮食生产过程中,郸城县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以净化农资市场为目标,组织执法人员对全县农资经销网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对出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实施严管重罚,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实施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郸城县规划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该项目以天豫薯业等企业为龙头,以汲冢、李楼为中心,以优质高淀粉红薯和优质高淀粉种植加工为主导产业,按照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建成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服务、观光于一体的都市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郸城县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实行农机农艺结合。目前,全县已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000多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8000多台(套),小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3万多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130万千瓦,大中型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达90%以上,秸秆还田率达90%以上,全县小麦机耕、机播、机收率达到100%。
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郸城县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思想精髓,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区域种植。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依托基地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小麦、玉米、红薯深加工项目,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原有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的基础上,积极打造知名品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规划培育种植区域格局,实现增产增效。目前,郸城县形成南部黑皮冬瓜种植、北部三樱椒种植、东部中药材种植、西部花生种植的种植格局。2018年全县黑皮冬瓜种植面积达4万亩、辣椒种植面积达4万亩、花生种植面积达7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万亩,红薯种植面积达14万亩。组建黑皮冬瓜协会、辣椒协会、花生协会、中药材协会等农业产业协会,为种植业产业扶贫基地提供生产、技术、管理、信息、市场、销售等服务,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围绕蔬菜、瓜果、食用菌、中药材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实施产业强县创建项目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项目。2018年全县经济作物产值达23.42亿元,新增产值1.3亿元,仅靠种植特色经济作物,人均增收100元。
推进支柱产业品牌与质量建设。郸城县重点围绕玉米、小麦、中药材、特色蔬菜等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引导企业利用农展会平台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创品牌、搞认证提升产品知名度。完善县、乡两级监管机构,加大对地方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指导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按照安全标准进行生产,重点控制瓜果、蔬菜两大作物的农药、化肥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郸城县申报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红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基地总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达42万吨,分布在8个乡镇的71个行政村,涉及农户23067户。2017年,郸城县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申报登记了“郸城红薯”农产品地理标志并获得了认可,天豫薯业的天豫淀粉、天豫粉条、豫王特精粉和正星特精粉四大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标准。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近年来,郸城县围绕粮食产业化发展目标,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最大限度提高粮食生产附加值,通过实施订单农业、建立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等,着力发展小麦、玉米、红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逐步形成了金丹乳酸、天豫薯业、郸城豫东面粉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金丹吃玉米、天豫吃红薯、豫东面粉吃小麦的发展格局,从而有力推进粮食生产。
加快土地流转,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从2008年起,郸城县积极探索粮食生产方式的变轨转型,以发展粮食生产为目标,以推动粮食适度规模种植为手段,以鼓励和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承包,扶持培育种植业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参与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高效产业,实现增产增收。目前,全县拥有种植、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3639家,其中5家国家级示范社、12家省级示范社、32家市级示范社;发展家庭农场1314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2家;流转土地面积30.2万亩,涉及农户23067户,30多万群众参与产业化经营,年增收超过4亿元。
打好环境污染攻坚战,创建美丽生态乡村
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郸城县对涉及农业方面的环境污染积极开展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秸秆禁烧率达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畜禽粪便利用和处理率达98%。
全面实施秸秆禁烧。全县年产秸秆150万吨以上,焚烧秸秆不但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影响地力,而且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郸城县充分利用“蓝天卫士”电子监控系统,对秸秆焚烧进行全天候监控。实行禁烧工作网格化管理,即县处级领导包乡、县直单位和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和十户联保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做到责任到人、到地块,确保责任人24小时在岗在位。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开展秸秆禁烧的意义和焚烧秸秆的惩罚措施进行全方位宣传,通过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秸秆禁烧政策,宣讲回收利用秸秆可获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焚烧秸秆的危害和秸秆禁烧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浓厚的秸秆禁烧氛围,切实提高了群众禁烧秸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了全县无一起焚烧秸秆事件发生。
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四化目标”。近年来,郸城县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通过政府引导、财政支持、企业引领和项目典型带动的办法,积极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取得了明显效果。充分利用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和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的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首先是肥料化利用。郸城县投入资金,为禁烧任务较重的东部3个乡镇安装1000台小麦秸秆粉碎机,并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了45万亩玉米秸秆还田及深耕深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等项目,促进秸秆直接还田。其次是积极推行过腹转化。投入资金114.48万元,购置11套秸秆饲料机械设备(玉米青贮机、青贮铡草机),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大力发展食用菌栽培,进一步拓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大秸秆收储力度,支持全县34个秸秆收储示范网点和1个能源秸秆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秸秆,推进秸秆商品化转化。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郸城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两减”。郸城县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坚持“增产、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紧紧围绕推广使用配方肥这个核心,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引导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使用配方肥,创新配方肥推广示范、宣传培训和农化服务新模式,强化技术培训,抓示范促带动,减少不合理施肥,积极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减轻面源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构建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明确重点防控对象、关键区域和最佳防控时间。推广科学防病治虫技术,采用种子、土壤、秧苗处理等预防手段,减少中后期农药施用次数。对症选药,合理添加喷雾增效助剂,促进农药减量增效,提高防治效果。同时,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药生产经营企业、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为依托,以专业化统防统治为主要形式,全年完成统防统治面积34.14万亩次,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减少了农药施用量,确保了生态安全,为农药零增长夯实了基础。
合理布局,做好对畜禽粪便的处理和利用工作。郸城县对畜禽养殖进行合理布局,划定禁养区、限养区。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进行肥料化、能源化、材料化、饲料化利用,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促进农业生产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发展,建立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链,利用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畜—沼—烟等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村畜禽粪便的利用率,为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提供了肥源。
截至目前,全县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年处理畜禽粪便10万吨,减少化肥用量 2万吨。2018年全县肉牛、肉羊养殖数量分别达到6.85万头和68.4万只,产值达到10.38亿元,占全县畜牧业总产值的40.7%。年消化农作物秸秆 3万吨,通过收贮饲料秸秆,年增收2000万元。推广秸秆氨化、青贮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年氨化、青贮农作物秸秆5 万吨,节约饲料 0.5 万吨。
打赢脱贫攻坚战,农牧部门扶贫成效显著
郸城县农牧局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总体部署,完善工作机制,狠抓扶贫攻坚任务落实,积极开展行业扶贫。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增收项目奖补。为鼓励贫困户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高效产业,实现增产增收,加快脱贫步伐,该县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增收项目奖补实施办法》,对实施高效特色种植、养殖业项目的贫困户按照投资成本价格的50%进行奖补,每户最高奖补可达4000元。2018年全县直接受益农户达14386户,发放补助资金2063.2万元。
开展项目帮扶。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局针对涉及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扶贫项目,从选址勘测、基地建设规划、养殖模式设计、苗种投放、病虫害防治、信息交流等方面,不遗余力地开展帮扶工作。利用渔业标准化资金项目,在白马镇张胖店行政村建成养鱼网箱20个,在吴台镇张小楼行政村建成养鱼池40个,带动60户贫困户脱贫,每户年收入6000元以上。整合利用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为贫困村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配方施肥等服务。2018年,该局为贫困村安装路灯1133盏,为贫困户免费发放大豆良种10.8万斤、小麦良种12.5万斤、优质复合肥料210吨,有效提升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能力。
开展技术帮扶。该局充分利用拥有大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资源优势,组织种植、养殖专家和技术人员成立农牧产业扶贫队伍,积极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紧贴扶贫攻坚需要,充分摸底调查,制订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根据贫困群众需求,真正做到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到目前,该局累计开展各类培训219场次,培训19632人次,有效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提高其脱贫致富能力。
发挥龙头企业带贫作用。该局坚持把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依托食品医药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天豫薯业、巨鑫药业、金丹乳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红薯、玉米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目前,全县共有带贫龙头企业60家,带动贫困群众20563户。
策划执行:吴青锋 张磊 张家全 徐松 文图统筹:张申 谷峰 岳红涛 郸城县摄影家协会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