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口日报
2019-03-21
记者 马治卫
人无德不立,城无德不兴。一座城市的定位,关乎她的发展。近年来,由中央文明办评选的“中国好人”被认定为城市综合发展的一张新“名片”。目前,太康一个县竟涌现出50人登上“中国好人”榜,居全省县级城市首位、全国前列。这50人又是该县遍布各行各业的“排头兵”,其中20人在脱贫攻坚中屡建奇功,19人为扶贫扶志先进个人。一个个“中国好人”在服务该县中心工作中屡建奇功,“太康好人”的品牌因此被越擦越亮,太康“好人之城”美名远扬。
太康县是如何让“好人现象”演变成“好人效应”的呢?带着几多期许和钦佩,3月18日,记者慕名走进这片充满希冀和活力的土地,近距离接触、聆听、感悟并追寻这些“中国好人”,感受这座“好人之城”的独特魅力。
凡人善举擦亮“太康好人”品牌
太康县是一个拥有近16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近年来,该县在承袭传统美德,崇尚真善美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好人风尚”浇灌干部群众的精神土壤,让“好人现象”逐步演变成“好人效应”,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截至目前,该县先后有50人登上中央文明办发布的“中国好人”榜单,位居全省县级城市首位,在全国县级城市中也不多见。仅2018年就有21人登上榜单。今年3月1日,2月份“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江苏省徐州市举行。太康县王集乡方城村的李丹登上当月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榜”。
32岁的李丹先后认养10多名困境儿童,被人亲切地誉为“爱心妈妈”。“时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孤困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能帮助村里孤困留守儿童做点事,虽然忙但感觉很幸福。”问及初衷,李丹淡淡一笑说。
赵志发是太康县第19位当选的“中国好人”。在他家的庭院门口,记者见到了从农田匆匆归来的赵志发。与同龄人相比,50多岁的赵志发显得有些苍老。他火急火燎地和记者打了招呼,简单洗了洗脸,之后飞快地跑到妻子的床前,为她翻身、换尿布、全身按摩……
“老赵20多年如一日照顾植物人妻子,不离不弃;既当爹又当妈,辛辛苦苦拉扯两个孩子,尝遍了人间辛酸。”陪同采访的常营镇五子李村党支部书记李宗喜说。
赵志发做得一手好木工,是上世纪90年代全村第一批外出务工人员,生活相对富裕。1999年,赵志发的妻子在送他外出务工的路上,被摩托车撞伤,颅内大量瘀血,经开颅治疗,虽保住生命,却成了植物人。
谈起这些年,赵志发摇了摇头说:“难!”当年,女儿10岁,儿子8岁,全家的收入仅靠5亩农田。为了给妻子治病,他把亲戚邻居全借了一遍,债台高筑。医生认为她最多只有一年的存活期,建议放弃治疗,以免“人财两空”。妻子的娘家也建议赵志发放弃。“我们两口感情很好,而且当时孩子很小,我不能抛弃她,要给孩子们留个娘。能多活一天,我就要给她治一天,我愿意伺候她一辈子。” 赵志发眼睛湿润、声音哽咽。
面对高额的治疗费用,赵志发和子女没少作难,除了借钱,就是省吃俭用。20余年的心血付出,换来了妻子的生命延续,换来了子女的学业有成,换来了苦尽甘来。“这么多年来,村里的老少爷们没少帮衬我们家,送钱、送粮食、送衣服,要是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们家的今天。当年借钱的时候,村里的老少爷们有多少拿多少,从没有想着让还钱,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国好人’。”赵志发激动地说。
“丈夫照看妻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会守护照顾她一直到老。”赵志发朴实的话语诠释平凡至伟。
赵志发、王勇、顾新、郭祥生、陈国厂、贾雨醒……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个又一个“太康好人”走进记者的视野。这些“中国好人”,有的敬业奉献,有的见义勇为,有的孝老敬亲,有的助人为乐,有的自强不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一篇篇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精彩篇章。
“积极向上的风尚引领时代的进步,各界楷模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说,“‘存好心、做好事、话好人、当好人’现象已经在全县蔚然成风,以‘太康好人群体’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向善向上氛围,源源不断地增添发展动力。”
文明沃土孕育“好人群体”
太康厚重的人文底蕴,为“好人辈出”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太康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朴厚重的民风民俗,造就了太康人善良、真诚、敦厚、侠义的特有品质。无论在家乡务农还是在异地务工,他们都在以自己的行为传承着爱国、爱乡、助人为乐、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维护着当今社会的公序良俗。太康“好人辈出”的叠加效应,树起了太康人见义勇为、侠肝义胆、朴实善良的良好形象。
2009年,太康涌现出了农民工王文田、谢凤运、刘金行在广东九江断桥旁舍命拦车,太康籍武警战士徐军在安徽污水河中救出4名落水群众,老农衡明贞在公共汽车上勇斗歹徒,这5位感动中国的见义勇为人物让太康大地热潮涌动。一时间,太康说英雄、议英雄。
此时,太康县正全力以赴着手建设产业集聚新区,处在这样一个奋力直追、后发争先态势下的太康县需要一种精神去激励、去引导。于是,明智的太康县决策者们提出了星级人物评选构想,经过多次研究,最终确定为“十行百星”评选。
这项评选活动由太康县委、县政府发起,县委宣传部和文明办具体实施,每年评选创业之星、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孝老爱亲、诚实守信、敬业奉献、优质服务、平安建设等十大类别的“百星”人物。
同时,太康县文明办注意收集掌握先进典型,要求各单位每月上报一名“身边好人”,年终经过群众推荐、单位初评、网络投票进行总评,确保评出的“十行百星”群众公认、社会认可。
评选做到与时俱进,随时代发展及时对评选类别进行调整。后来,又陆续增加了科技创新明星、纳税明星、服务发展明星、志愿服务之星、师德医德之星、平安建设之星等,真正让评选活动保持活力。
在此基础上,太康县开展了系列先进典型选树活动,每年选树“最美诚信企业”“最美劳动者”“最美村官”等23类先进典型人物,列为“十行百星”候选人。
为更好地与“中国好人”评选机制相衔接,太康县设立县乡村三级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员岗位,将各级“好人”评选工作下移基层,形成有力抓手,确保“县级好人”“乡级好人”评选能够覆盖全县各个乡镇和行政村。这种层层遴选的长效工作机制为“好人辈出”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历届全县“十行百星”表彰大会上,县委书记、县长等主要领导都会出席,并为“百星”人物颁奖;各类英模人物载誉归来,县主要领导也都会前去迎接;献爱心、做义工时,县主要领导也会经常参与,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太康县对“好人群体”注重荣誉奖励,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崇尚“好人”、学习“好人”、关爱“好人”、争当“好人”的良好风尚。“不断涌现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正在成为聚集和释放正能量的源泉,并形成巨大的道德推动力和辐射效应。”太康县长李锡勇说。
完善机制打造“好人之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太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谢成营认为,无论是“中国好人”,还是其他各层次和行业“好人群体”的评选,都应得益于太康县利用九年的时间不断探索创新的“十行百星”评选这个平台。
为发挥“百星”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让草根英雄争当“明星”,助推乡村文明建设,太康县“十行百星”评选又创新釆取了“三推三评”方式。“三推”即“三级推荐”,村民小组向村委推荐、村委向乡镇推荐、乡镇向县评选办公室推荐;“三评”即“三级评选”,村级开展“孝顺媳妇” “孝顺儿子” “好婆婆”等荣誉评选,乡级开展“好乡贤” “好媳妇” “好婆婆” “乡级好人”等荣誉评选,县级开展“十行百星”等荣誉评选。
“‘三推三评’机制把寻找‘明星’的话语权和决定权交给了群众,有利于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让更多群众都有上台领奖、人生出彩的机会。”谢成营称。
自2009年“十行百星”首届评选至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太康县已选树典型1207人,参与评选的群众累计10多万人次。该县通过这个平台,发现了更多“好人”,树立了更多典型,形成“好人”评选“接力赛”。这一活动已经成为太康县的“全民年度盛典”之一,也成了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锃亮名片。
太康县文明办主任张照营介绍,为了更好地搜集、发现、挖掘、推广“好人”, 县里釆取了多项措施进行线上线下宣传、推广、互动,叠加效应明显。
为此,太康县建立网上“太康好人馆”,归纳整理并集中推介全县各层次“好人群体”;每月择优推出3至5名“百星”人物和其他类型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在各级媒体展播,并积极向上级评选组织推荐;为让通过“十行百星”活动评选出来的“平凡英雄”的感人事迹走进千家万户,太康县每年把“十行百星”事迹制成版面,在城区繁华地段灯杆广告位置长期悬挂展出;为了让更多的群众知晓“好人”,调动县乡村三级推荐和自荐“好人”线索,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太康县专门设立了“好人好事”资料库;在县城繁华地区打造“ ‘中国好人’ 一条街” “诚实守信一条街”,建立了“太康好人园”,让“好人”带动“好人”,让“好人”感染“好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持续培育“太康好人”品牌,“太康好人节”眼下正在银城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让鲜活的价值观传递有形的正能量。同时,太康县建设“好人之城”新一轮规划也新鲜出炉,“好人之城”的打造在不断深化、拓展和提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康“好人之城”这块金字招牌一定会更加熠熠生辉!②6
[责任编辑:陈卫东]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