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口日报
2019-04-19
□见习记者 杜林波 文/图
春日渐暖, 淮阳县冯塘乡刘庄行政村田地间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映入眼帘。
然而最吸引人的还是村里的一片繁忙的扶贫车间和茁壮成长的水果大棚。
脱贫户张娟这个春天格外忙。除了像往年一样打理田地,她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去离家不远的扶贫车间做鞋帮。
张娟成功“转型”,在村里扶贫车间做起了鞋帮工。“活了30多年,我去年11月份头一回挣工资,这一年我家里脱了贫。”张娟脸圆圆的,笑起来眼如弯月。
张娟曾是一名贫困群众,丈夫因病过世,家里还有3个孩子,如今她在扶贫车间工作每个月有1900多元的收入。截至目前,刘庄扶贫车间共有40多名工人,其中有4名贫困群众。
长期以来,老人、孩子及家务事把农村妇女“拴”在了家里。劳动力无法外出务工,是不少农村家庭脱贫路上的绊脚石。
2018年10月,刘庄建成了扶贫车间,如何引进产业项目,成为摆在周口报业传媒集团驻村工作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很快,村民秦永刚进入大家的视野。秦永刚在福建莆田鞋厂做耐克鞋料加工有19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加工经验,经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相关人员一起动员,他决定回乡创业,助力家乡脱贫致富,“看到家乡这几年的变化,回乡创业的念头一直在脑海中徘徊” 。
2018年11月,投资50多万元的耐克鞋帮订单生产加工设备落户扶贫车间,秦永刚手把手教村民操作技能,这让大家有了信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驻村工作队员发现,做鞋帮加工需要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上了年龄或腿脚不便的村民无法实现就业,这让大家陷入沉思。
一次,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口日报社社长王彦涛来到刘庄开展定期对接扶贫工作,当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要求驻村工作队要想方设法打造永久扶贫产业,并实现群众就业全覆盖。
“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弱势人群,虽有强烈的就业意愿,但囿于身体、家庭等原因,急需强度低、易入门、离家近的就业岗位。”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相关人员达成共识。
大家有了工作方向和目标后,想到村民刘勤标在天津做了28年的水果批发生意,干得风生水起,而村里有大量的土地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何不请他也回乡创业?
就这样,刘勤标也回到村里,帮助村民建起了70个水果大棚,建成了刘庄产业扶贫基地,主要走高端水果种植路线,种植小西瓜、小甜瓜、草莓、樱桃等,村里的百姓都可以过来帮忙干些农活。
刘克增是一名贫困群众,他今年65岁,主要在大棚里干些拔草、松土的活,这让他每月有了1500元的收入。“现在我有了活干,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村民刘成义71岁了,但他在大棚里干得很起劲,“看见大家都在忙活,我坐不住”。
现在,刘庄村民大都过上了不出村也能挣钱的生活,有的整地施肥,有的称重装箱,水果大棚里每天都有几十名村民穿梭忙碌的身影。
驻村工作队员介绍,今年秋季,水果大棚里会种上蔬菜,这样可以一年四季大家都有活干。下一步,他们将扩大种植规模,建设水果采摘和生态观光园。
当地干部群众认为, 扶贫车间和水果大棚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提升了企业效益,激活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村稳定 ,凸显了致富效应,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基础,提供了人才支撑。不少村民说:“周口报业传媒集团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俺村变化大着哩!前不久,村里的一位贫困户为表达谢意,拿了8个鹅蛋非塞给驻村第一书记杜欣……”
村在田园里,人在画卷中。刘庄正在唱响一曲动人的脱贫致富之歌。
[责任编辑:金月全]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