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口日报
2019-07-04
本报讯(记者 张猛 通讯员 张淮西)入夏以来,西华县田口乡大庞、小王、田口等村的不少农家妇女感受到:自从自家的土地流转后,就到附近的山药田里打工,每月都能轻轻松松挣上2000多元。提起这样的变化,村民迪翠玲喜上眉梢地说:“一亩地一年承包款800元,还能到他们那里打零工,一天最少也能挣个60元……”
在田口乡,像迪翠玲这样尝到产业结构调整甜头的群众比比皆是。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乡党委、乡政府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以“甜口”沙土西瓜、小杂果、豌豆、洋葱、花生种植为主导,拓宽贫困户稳定增收渠道,把产业结构调整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贫困户积极参与到花生种植等农业种植合作社中来,为群众脱贫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张宏超是田口村村民,他因一只胳膊残疾不能外出打工,只能指望着几亩田地,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几年前,在乡里政策引导下,他尝试着发展西瓜大棚,如今规模逐年扩大,效益也逐年翻倍,不但自己脱贫,还成了全村的致富领路人。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不少村民靠发展西瓜大棚走上了致富路。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田口乡“甜口”沙土西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00余亩,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河北、安徽等地,带动贫困户180多户,每户每年增收1万余元,让贫困群众实实在在尝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甜头。
“‘甜口’西瓜让田口群众过上了甜蜜的好日子,而田口花生则让群众心里乐开了花。”采访中,许多花生种植户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田口乡争取资金2000万元,连续五年实施“粮经大县”直补工程,免费为有种植能力的贫困户提供花生种子。同时与河南省农科院花生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采取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供肥、统一管理,切实提高田口乡花生种植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全乡成立花生专业种植合作社2个,在17个行政村建立花生秸秆收储点24个,机械设备60台。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免费脱打、免费装袋,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万元,实现收储企业与贫困户 “双赢”。
与此同时,该乡实行整村推进和示范户带动的模式,建立花生标准化生产千亩示范方。今年,全乡共落实花生种植面积3.3万余亩,并建成了以田口、大庞、后王等贫困村片区为核心的千亩花生连片种植示范基地,亩均效益1800元左右,225户贫困户受益,贫困户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
田口乡还在一些产业链上进行创新探索。该乡依托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在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销售等环节实施全程托管,既节约生产成本,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田口乡“庄稼人”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模式,托管土地近1.5万亩,帮带贫困户206户,实现每户年均增收2000元。
同时,该乡还重点围绕花生产业,放大扶贫效应,延长产业链,以花生秸秆为原料,依托河南牧原、大用福喜等骨干企业,运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预计2019年全乡生猪年出栏16.5万头,鸡、鸭、鹅年出栏6.5万只,带动160户贫困家庭稳定增收。
田口乡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起来的不仅仅是西瓜大棚和花生种植,食用菌种植也成为该乡的一个农业品牌。全国劳模王学贞被誉为“黑木耳种植大王”,曾带动周边县市成千上万户农民走上致富之路。此外,该乡的小杂果、豌豆、洋葱种植规模也逐渐发展壮大,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田口乡党委书记张建威表示,他们将继续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发展一批叫得响的产业品牌,把产业扶贫效益发挥好,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为田口乡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①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