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口晚报
2019-08-07
王天瑞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我曾走南闯北,辗转四方,如今不再年轻了,叶落颍水河旁。当然,我很欣慰,因为这里是“西瓜兄弟”的故乡。
记得,1958年的秋天,我上初中一年级。星期日,我在四年级同学的语文课本上看到《西瓜兄弟》,便饶有兴趣地读起来,一连读了好几遍,于是把“西瓜兄弟”记在了心中。
“八一”建军节到了,我不由想起“西瓜兄弟”。“西瓜兄弟”还健在吗?“西瓜兄弟”的后人生活得怎样?同时,我也不由想起从“西瓜兄弟”瓜地边肩并肩一步不停向前走的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解放军队伍……
1947年秋天,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新华社随军记者解清途经豫东淮阳县李楼村时,听到群众间流传着“西瓜兄弟”的故事,随即把它记述下来,写成一篇新闻通讯《西瓜兄弟》:
解放战争时期,我们村里有姓李的弟兄两个,都靠种西瓜过日子。老大的瓜地在村东的大路旁边,老二的瓜地在村西南的大路旁边,两块地的西瓜都长得又大又甜。西瓜成熟的时候,有一支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从村东大路上经过。他们看见老大地里的西瓜,立刻跑到地里,你摘一个,我摘一个,大吃起来。一亩多地的西瓜不一会儿就吃光了,只留下瓜皮和瓜子。过不多久,人民解放军来了。他们走村西南的大路,从老二的瓜地边经过。老二听说有军队过来,急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心想:“这回我的瓜也完了。”他拿了一把瓜刀,急急忙忙跑到瓜地里坐下来,自言自语地说:“我就在这儿看着,谁摘我的瓜,我就跟谁拼!”解放军过来了。“这西瓜长得多好哇!”“好西瓜,一个怕有二十多斤吧!”“这样大的西瓜真少有哇!”战士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赞赏着。老二听他们夸奖西瓜长得好,心里更害怕了。可也奇怪,他们就这么说说,还是一步不停地往前走。老二向两头一望,前面看不见队伍的头,后面看不见队伍的尾。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原来是解放军啊!”他站起来,拿着刀,挑顶大的西瓜摘了几个,往路边一放,都切开了,露出鲜红的瓤。老二向走过的战士们说:“吃西瓜吧,同志们!”可是没有人回答。老二以为战士们没听见,把声音提得很高,说:“走路渴啊,吃一块吧!”战士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吃。谢谢你,老乡!”老二急了,大声嚷起来:“看你们解放军,瓜切开了,怎么不吃呀!”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号兵走过来了,他向老二问:“老乡,你在这儿卖瓜吗?”老二说:“我这瓜不要钱,随便吃吧!”说着,拿起西瓜就往小号兵手里送。“不吃,不吃!”小号兵说着,一步不停地走过去了。老二捧着瓜,呆呆地站着。战士们还是肩并肩地向前走,前面看不见队伍的头,后面看不见队伍的尾。
这篇精短的《西瓜兄弟》,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47年9月25日播出和新华社1947年10月15日播发后,各解放区的报纸都刊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被选入小学课本(注:选入课本时,人民教育出版社对原文作了修改)。于是,“西瓜兄弟”闻名遐迩,这个故事广为流传。
那时候,我还不曾走出家门十里远,读过《西瓜兄弟》之后,仅觉得“西瓜兄弟”很感人,却不知道淮阳县李楼村在哪里,时间一长,便把淮阳县李楼村淡忘了。如今,再读《西瓜兄弟》,不但熟识了“西瓜兄弟”,也记住了淮阳县李楼村。
不过,出乎意料,淮阳县境内有20多个乡镇,506个行政村,1800多个自然村,而名叫“李楼”的自然村就有13个,“西瓜兄弟”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其中,搬口乡李楼村当年有李士玉、李老二“西瓜兄弟”,安岭乡李楼村当年有李油锤、李二虎“西瓜兄弟”,白楼乡李楼村当年有李乾坤、李坤刚“西瓜兄弟”……如今,他们的后人和邻人都能讲述一串串当年“西瓜兄弟”的故事……其实,仔细想想,这也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情,这么多李楼村,这么多“西瓜兄弟”,不正说明人民群众见证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和人民解放军遵纪爱民的本色吗?不正说明人民群众深切怀念刘邓大军吗?
纪律,深刻影响着一支军队的前途和命运。军纪严明。军令如山。人民军队自诞生那天起,就在共产党的教育下,一代一代官兵高度自觉地把纪律视为生命,严中有纲纪,严中肃军威,严中建设战斗力,于是一步一步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胜利走向胜利。
豫东大平原,是“西瓜兄弟”的故乡,也是红色文化的沃土,这里有吉鸿昌将军纪念馆,有红军纪念塔,有杜岗会师纪念碑,有十八军诞生地……这里遍布红色文化旧址,这里流传着不胜枚举的英雄故事……
英雄的豫东人民啊,正挥汗如雨地在红色沃土上奋战拼搏!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