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70年代,周口民兵进行刺杀训练。
1975年6月,商水到周口公路两边的农业水利干渠。 上世纪70年代,大批上海知识青年来到周口、商水、淮阳,进行“上山下乡”锻炼,他们曾在商水利用干渠灌溉特点试验种植水稻。现在,淮阳县档案馆还存有一批知青报到的花名册。 (图片来源:图书《Former yellow river flood area transformed》中文名《黄泛区变化》)
1975年6月,太康常营公社卫生院。 1987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周口地区卫生志》记载:70年代以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计划,从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加强装备公社卫生院特别是重点公社卫生院。地区规定,一般卫生院人员配备19人~25人,重点卫生院配备29人~35人,床位25张~35张。到1977年,全区已建成并装备了公社(镇)卫生院180个,其中重点卫生院50个。1993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太康县志》数据统计,从建国至1975年,太康陆续建设22个卫生院。常营公社卫生院成立于1958年6月。 (图片来源:图书《Former yellow river flood area transformed》中文名《黄泛区变化》)
1975年7月1日,周口大闸竣工时的盛况。照片由葛庆亚拍摄。
“75·8”大洪水西华、项城受灾最为严重,灾区的村民把牲畜赶到大堤上。(图片来源:刘明和)
1975年6月,西华县城唯一的一条硬化路面大街,现在的箕城路。 1975年5月,新华社一名摄影记者来到河南,从郑州花园口到周口商水、西华、太康、扶沟、淮阳,历时一个半月采访拍摄黄泛区现状。途径地政府安排当地摄影家与其共同拍摄,周口摄影家葛庆亚、李中华、岳献甫参与了拍摄。受政治环境影响,这批图片推迟到1979年才集结成册,由外文出版社分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三种语言出版。当时,外文出版社隶属出版总署,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出版了大量的外宣图书赠送外国驻华领事馆。 (图片来源:图书《Former yellow river flood area transformed》中文名《黄泛区变化》)
1973年,夏天的周口八一路胜利桥。 周口原八一路胜利桥于1968年11月开始修建,1969年12月投入使用,曾是周口中心城区连接沙颍河两岸的第二大桥梁,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183米,跨度20米,桥面宽9米。2010年7月,桥身出现险情,经市政府批准全线封闭断行。八一路桥的封闭断行给广大市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为此,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10月启动新桥建设项目。2012年9月17日,新的八一路桥通车。(图片来源:岳献甫)
解放军派出大量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 (图片来源:李中华)
1976年9月,全国上下沉浸在毛主席逝世的悲痛中,老人为孩子戴上白布花,对着毛主席照片说心里话。
上世纪70年代,周口民兵进行军事训练。
项城工人佩戴黑纱开展社会主义竞赛。
毛主席追悼大会上悲痛哭泣的人们。
上世纪70年代,周口民兵进行射击训练。
※ 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
1993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周口地区志》记载:1975年8月5日~8日,连降大雨和暴雨,上游(驻马店遂平)水库垮坝,洪水流入商水、项城、沈丘、西华。沙河于西华县境张湾决口,造成特大水灾,受灾面积211.8万亩,其中绝收181.25万亩,损失粮食7.5亿公斤,倒塌房屋64.5万间,淹死133人,冲毁公路313公里,损坏输电线路1290公里。档案数据“全市受灾人口146.4万人,水淹村庄2747个”。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慰问团纷纷到周口抢险、慰问,各种救灾物资源源不断送达灾区。项城《抗洪救灾报》第1期刊发新闻:商丘33630部队首先到达我县,济南舟桥部队在接到抗洪命令后,24小时急行军1600多华里,立即投入战斗。开封、郑州的人民空军每天派十几架次飞机,连续空投18天救生器材和熟食。解放军和外地派来的医疗队21个、医务人员401名,为灾民防病治病。
199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周口水利志》记载:建国后,周口大闸历时十多年经过两次修建而成。1958年,大跃进时期,以引黄为中心,以河网化为目标,以灌溉、航运、发电为目的,以贾鲁河综合治理为先导,建设沙河周口闸(老闸)。主体工程1960年由河南省水利施工总队负责施工,1961年10月,周口枢纽节制闸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后因经费不足被迫停建。档案资料记载:1974年3月,周口地委向河南省委报送《关于续建沙河周口闸的请示报告》,规划拦蓄沙河、颍河、贾鲁河来水,蓄水四千万立方米,在灌溉农田三十五万亩(灌溉范围包括商水、西华、淮阳、项城、周口镇)的同时,还可大量补给地下水。同月,河南省革委会计划委员会、河南省革委会水利局给予《关于续建沙河周口闸问题的批复》,同意加固老闸扩建深孔闸。1974年9月,周口大闸续建工程开工,1975年6月底,全部竣工。故现在的周口大闸由老闸(浅孔)和新闸(深孔)组成。
1974年至1975年,新闸续建期间的档案《沙河周口水利枢纽工程老闸修复施工方案(草案)》记录:大闸全部修复工程共需动员民技工3万人,其中砖石、砼等建筑安装工程500人,土方工程25000人。商水、西华、项城、周口镇参加施工。
(图片来源:图书《Former yellow river flood area transformed》中文名《黄泛区变化》)
※ 全民皆兵
※ 沉痛悼念毛泽东主席
建国后,为满足全民防御战略的需要,保证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1958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扩大会议决议》提出:“必须积极积蓄和壮大后备力量,贯彻执行把预备役和民兵和二为一,实现全民皆兵的方针。”同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决议》规定把民兵的年龄放宽到16岁至50岁,要求这个年龄段的男女公民,必须逐步做到人人接受军事训练、人人学会使用普通武器。
全民皆兵作为贯穿在毛泽东时代的一个最具中国特点的社会景观,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画面。广大农民和工人亦兵亦民、亦工亦兵,拿起锄头是庄稼汉,走进车间是工人,拿起枪杆就是一个兵。民兵训练在正规军人的指导下利用农闲时间,采取小型、就地、分散的方法进行,主要训练课目有队列、刺杀、步枪射击、投手榴弹、简易单兵战术、站岗放哨等。
(图片来源:岳献甫)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
广播喇叭一直转播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哀乐一遍遍响起,回荡在大街小巷、城镇乡村,大家不约而同地佩戴黑纱,自发做白花、扎花圈、写挽联,商店里的白纸和黑布都卖缺了。机关单位的同志在自己布置起来的灵堂里悼念毛主席,学生每天上课之前都向毛主席默哀,工厂里挂起了“继承毛主席遗志,抓革命、促生产”的横幅,农民佩戴着黑纱在田野里劳动。
9月18日下午3点,毛主席追悼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转播大会实况,各地也同步召开追悼大会。项城召开的毛主席追悼大会在县体育场举行,会场布置得庄重肃穆,数万人参加了追悼大会,体育场外的公路上都站满了人。当喇叭里传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开始”的声音后,会场上顿时响起哭泣声。实况转播结束,长长的队伍从毛主席画像前缓慢走过告别。(图片来源:岳献甫)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