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口日报
2019-08-27
记者 黄佳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70年披荆斩棘、励精图治,三川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日新月异。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党的十九大,三川大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共和国同频进步。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双源CT、核磁共振、高压氧舱等先进医疗设备;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跑百里,到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川大地人民健康水平螺旋式上升。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周口医疗卫生事业几近于“白手起家”。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缺医少药”是当时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真实写照。霍乱、天花、白喉等传染病肆虐,新生儿死亡率高,医疗设备非常简陋,医技水平极其低下,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严重短缺,药品种类数量严重不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难以保障。据有关资料显示,1949年6月,周口第一家医院——淮阳专区公立医院建立时,仅有70间病房、50张病床,医务人员30多名,相对于当时全区43.4万总人口来讲,实在是捉襟见肘。在当时极其艰苦的医疗条件下,党和政府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各种传染病的防治,从1949年开始每年实施全民种牛痘到1979年计划免疫,有效控制了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天花和霍乱已绝迹,麻疹患病率大幅下降,小儿麻痹、伤寒、流脑、乙脑等得到有效控制。
从“没有像样的医疗设备”到“拥有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
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周口地区人民医院、周口地区中医院、周口地区眼科医院、周口地区结核病防治所、周口地区妇幼保健院、周口地区卫生学校等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相继建立。1972年,周口地区卫生系统下设11所医学教育机构,承担区内医学教育工作,为农村、基层培养卫生人才,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据统计,截至1995年年底,全区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96个,有病床12798张,卫生从业人员22256人,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比1965年下降99%。改革开放后,全区共获国家、省、地科研成果34项,发表国家、省、地级论文270余篇,先后有7人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
“上世纪60年代,政府把越来越多的医疗资源聚集在大城市和大医院,而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逐步凸显出来。为此,国家随即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了基层。‘赤脚医生’随之出现,但那时候整体的医学水平还是比较低的。”70岁的中医任世新回忆自己那段“赤脚医生”的特殊经历,颇有感慨。
1974年,20多岁的任世新就读周口地区卫生学校。仅仅学习一年,他就回到村里开始了“半农半医”的生活。
当年,受条件所限,没有健全的医疗体系,像他这样的“赤脚医生”遍布全市乡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
“出诊就随身带个箱子,能够使用的医用器械和药品很匮乏。那时最常用的就是听诊器和体温表,针管和针头用开水冲洗一下算是消毒了,打针就坐在板凳上。”任世新回忆说,当时市里的医院也没有像样的医疗设备,最高级的就是一台X光机。
说起现在的医疗条件,任世新说:“B超、CT、核磁共振这些,以前连做梦都不敢想。”
上世纪90年代初,周口卫生系统认真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中西医并重,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卫生服务水平为主导,立足现有基础,理顺关系,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集中精力搞好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使全区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自1991年开始,随着科技进步和大型先进医疗设备的不断引进,全区医疗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1990年,周口地区人民医院首次购买安装了德国西门子CT机,1995年增至35台。不仅如此,该院放疗中心成立后,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钴60肿瘤治疗机,高剂量率腔内治疗机、HMD—1型放射治疗模拟定位机、光量子血卟啉治疗机、电脑肿瘤诊断仪等,填补了全市没有专业肿瘤防治机构的空白,重症监护病房的装备,大大减少了危重病人的死亡率。
周口市中心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王明银,见证了医疗技术的飞跃。1978年,20多岁的王明银从河南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周口地区人民医院工作。据王明银回忆,当时医院仅有内科、外科、儿科、妇科、感染科几个科室,X光机、心电图机已经是医院最好的医疗设备,注射针都是用高压锅消毒。
“改革开放41年来,医疗卫生事业最为突出的成就之一是医疗资源尤其是硬件资源快速增长。”王明银说,在经济和科技的支撑下,医疗诊断工具和诊疗水平方面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医院有PET-CT、SPET-CT、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200余台件,无创影像技术、基因技术、靶向治疗、电磁诊断等创新性技术不断涌现,肾脏移植,心脏、脑血管介入手术均可做,医院急诊静脉溶栓在全国最高排名第五位……医生们出国交流学习也成了家常便饭,医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好势头。
不仅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1年来,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迅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助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障群众健康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级各类中医医院44所,各县(市、区)均有1所县级中医医院,开放床位近5000张。全市71%以上的社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89%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药综合服务站,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57%的村卫生室可提供中医药服务。
在中医药人才建设方面,我市深入实施农村卫生人才培养“51111”工程、“三名”工程、“369”人才工程,深入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通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西医学中医、“名老中医”评选、师承学习、对口支援等形式,内引外联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为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区域专科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周口市中医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开展技术协作并举行了技术协作签约揭牌仪式,与北京心脏联盟合作,举行了心脏联盟周口房颤中心揭牌仪式。在全市中医医院开展了卒中中心建设,健全场地、设施、人员、制度,进一步完善卒中急诊救治体系,全面完善中医医院急诊急救功能。
70年来,我市中医药行业从无到有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防病治病、保驾护航人民健康作出巨大贡献。
从“小病拖、大病扛”到“看病按比例报销”
“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上世纪90年代 ,这些在农村广泛流行的俗语,是农民因病返贫的真实写照。
“以前看个病得看自己兜里有没有钱,所以很多人都是小病拖、大病扛。自从有了‘新农合’,看病真的没那么多顾虑了。”商水县姚集乡周庄村60多岁的周大爷对此深有体会。去年,周大爷因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20多天花费4万多元,但新农合为他报销了近3万元。
为周大爷解决后顾之忧的,正是2008年在我市全面推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在编织医保大网的同时,周口市卫健委全面启动医疗联合体建设,推动医疗资源下沉,病人双向转诊,逐步缓解看病难,加快推进分级诊疗新格局,使得“挂号凌晨两三点,排队大半天”“等待两小时,看病两分钟”等就医秩序混乱、医疗效能低下的问题被逐一化解。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70%的乡镇卫生院和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市常住人口已签约478.08万人,重点人群签约213.13万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70.89万人。远程医疗的实施整合了全国、全省各级各类医院,患者在电脑前或是通过手机就能轻松预约、挂号甚至问诊全国知名专家,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67岁的张阿姨患有高血压,以前一犯病就要到市区大医院去看病,折腾大半天才看上病。自从家门口太昊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分级诊疗后,她觉得“看病不再那么难和贵了”。
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公布,更是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卫生和健康工作的新思路,即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十九大报告不仅再次明确了“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大健康观的核心要义,还进一步提升了大健康观的地位与意义,即“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近些年,翻看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不难发现,热爱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不少网友都热衷于晒健身照、运动照,很多人把健身看作一项时尚活动。身边的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越来越多,小区或者公园里各种各样的运动器械,还有遍地开花的健身房;运动项目的选择也越来越多,除了传统项目,还有瑜伽、搏击,以及最具“中国特色”的广场舞……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三川人民的健康及观念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回看来时路,历经70年的锲而不舍,我市医药卫生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随着我市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群众的健康有了更高质量的保障。
据周口市卫健委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7637个,其中三级医疗卫生机构3个,二级医疗卫生机构56个,一级医疗卫生机构391个,国家三甲医院2家,国家二甲医院7家;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8695人,床位47028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为2.03,每千人口护士数为1.96,每千人口床位数5.42张。医药超市、便民诊所遍及大街小巷。现如今,“有病只能扛”的无奈一去不复返,无处就医的苦恼不再有,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诊疗服务,签约家庭医生、网约护士甚至提供上门服务。
健康是人的第一幸福。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70年来,我市卫生健康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健康红利:群众看病更快捷、住院更省心,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网络遍布三川城乡大地,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70年,是梦想新起点,70年,三川大地依然步履坚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赢得更多健康砝码而奋斗不息。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