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口日报
2019-09-27
记者 杨光林
王立华1983年走出河南百泉农业专科学校的校门后,一直把自己沉淀在农技站,从事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工作,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他主持实施的农业项目,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为项城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初心不改,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王立华出生在农村,父母也是农民。经历过“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年代。可以说在他的童年时代,物质极度匮乏,吃不饱饭是常事。所以,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将来一定要让土地多产粮,每顿饭都能吃饱、吃上白面馍。”
庆幸的是他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高考制度恢复,高中毕业如愿考上了百泉农专。1983年毕业后,他响应党的“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毅然奔赴农业生产一线,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地方,来到范集乡农技站工作。一上班,他就骑上自行车,带着农技资料到各个行政村、自然村。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他走遍了全乡28个行政村的沟沟坎坎,对全乡1000多个田块进行取土化验,并在乡农场建起了试验田。试验田小麦单产达904斤,那时小麦平均单产只有600多斤。2015年他的小麦百亩高产攻关田经省专家实打验收,单产达1488斤,比当年全市小麦平均单产1012斤多476斤,再次改写项城小麦单产最高记录。
王立华说,作为一个农技推广人员要有这样的情怀:要不怕两脚沾满泥巴,混身带有泥土味儿,要通过推广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往小处说就是让老百姓一年下来能有个好收成,增加经济收入,往大处讲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稳中国人的饭碗。
做技术上的领头人:牢记使命,始终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抓在手上
30多年间,王立华主动承担起农业部、省政府、省农业厅下达的多项高产攻关和丰收计划任务。作为项城市首席专家,他精心制订实施方案,科学确立技术路线,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技术集成,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经常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抓培训、抓实施、抓检查、抓落实,跑遍了480多个行政村,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上世纪90年代,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他主动要求到王明口乡开展万亩小麦高产技术承包,并立下军令状,产量达不到增产20%的目标,不回农业局上班。在承包田里,他积极推广抗倒能力强、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认真落实配方施肥、科学追肥、化控防倒、病虫综合防控等措施。经过两年艰苦努力,他承包的万亩小麦田平均单产达864斤,比当时项城县平均单产696斤高68斤。
随着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农民温饱问题解决后,他琢磨着通过先进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经济收入。通过调研,他觉得改变种植模式,实行间作套种是一个有效方法。
1989年,他在三店乡鲍庄行政村开展百亩“麦瓜套”示范种植,在鲍庄一住就是4个多月,通过培训小麦、西瓜种植技术,“手把手”指导,当年 “麦瓜套”就获得了大丰收,小麦单产500多斤,套种的西瓜单产达5000至6000斤,亩产值在2000元左右,是单一种植小麦的4至5倍,受到群众高度赞扬,他们自发到农业局给王立华送锦旗和感谢信。
在30多年的农技推广工作中,王立华先后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120多项,累计推广面积8500多万亩,产生效益20多亿元。引进、推广小麦新品种50多个、玉米新品种40多个,推动了项城小麦品种7次和玉米品种5次更新换代,粮食单产实现了从500斤到1000斤的大跨越,为项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和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由此获得农业部和省、市政府科技成果奖10多项。
做农民的贴心人:公仆意识不变,始终把为农民提供优质技术服务放在心上
心中对农民装有多少真情,脚上就会沾有多少泥土。王立华常年在农村跑,随身带着农技服务联系卡,将自己的手机号作为技术热线,走到哪儿发到哪儿,许多农民都熟记他的手机号,有问题直接打电话向他求助,每年接受电话咨询1000多次。农民朋友的一个电话打来,他会立即去田间进行指导,这样的电话,一天最多时能有十多个。当天能到的他决不拖到第二天,实在去不了的,第二天一定赶到,帮助农民现场解决难题。
农民反映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都是一些“疑难杂症”,这就要求农业一线技术人员知识要全面、经验要丰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过硬,更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决不能摆架子,要与农民交朋友,才能赢得他们的信赖。
2012年夏季,一些农民反映自己的玉米结实不灌浆,以前根本没见过,农民很着急,认为是玉米种子的问题,王立华也吃不准。后来经查技术资料,请教省专家,对照气象资料,确定是低温冷害造成的,解除了农民心中的顾虑。
在项城电视台开办的农业技术专栏中,王立华每年参加电视讲座20多期,根据农时季节,讲解播种、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技术,把农民急需、急用的技术,通过现代媒体及时送到农民身边。每年在全市开展培训班20多场次,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多万份,累计培训技术骨干2万多人次、农民50多万人次,把农技送到千家万户。
王立华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做好农业科技的传播者,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为粮食高产再立新功。②10
[责任编辑:袁甜甜]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