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2019-10-09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 张猛 通讯员 胡新生
1960年,他和队友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让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世界屋脊;如今,一部以他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攀登者》一经播出,就受到众人追捧。遗憾的是,他已于2015年因病离世,享年80岁。
他就是从西华县址坊镇一个小村庄走出来的我国首位登山英雄王富洲。10月9日,省市多家媒体记者聚焦王富洲的老家,聆听他的后人讲述那段“不怕牺牲,勇攀高峰”的英雄故事。
小伙王富洲为国登山
1960年5月24日,25岁的王富洲和队员贡布、屈银华、刘连满从海拔8500米的营地出发,历经19个小时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于25日凌晨4时20分从北坡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而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在我国乃至世界登山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鲜为人知的是,根据有关资料和电影披露的情节, 1960年以前,与我国相邻的某国并不承认这座世界最高峰在我国境内,甚至有一种声音称:“你们都没爬上过顶峰,怎么能说是你们国家的呢?”于是,我国组建登山队,誓言问鼎珠穆朗玛峰,把五星红旗插在自己的领土上。
而实际上,登顶地球之巅,也一直是老一辈登山家们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的1960年,国家体委决定由中国人单独组队,从北坡挑战攀登珠峰。基于这一背景,刚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两年的小伙王富洲(当时已被选入国家登山队),受命登峰。
这次成功登峰,震惊世界,为国争光。但遗憾的是,根据国际惯例,需要在顶峰留下360度影像资料才算数,但当时成功登峰在凌晨,拍摄条件不好而没有留下影像,故一直不被世界承认。所以,才有了1975年再次登峰。两次登峰中,第一次王富洲作为临时队长,第二次更是直接参与了组织领导工作。
不过,最终令人欣慰的是,1960年的那次登峰还是被国际社会承认了。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正是这两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故事。
“登顶的每一步都镌刻着信仰和使命,传承富洲精神,吾辈当自强不息! ”西华县的牛女士观看完电影《攀登者》后,在微信朋友圈发出这样的感慨。
偏僻乡村走出登山英雄
在西华县址坊镇南流村的村子中间一处有些破旧的院落,是王富洲家的老宅。虽说是老宅,也是1975年遭遇大水后重建的,更早的宅院早已淹没在那场大水之下。如今,这处现存的老宅已经无人居住了,王富洲父母、弟弟均已过世,老家尚有弟媳李树莲、侄子王秋生(如图)等人。平时老宅里不住人,王富洲的老家亲人居住在镇上,只是隔三差五回到老宅看看,打扫一下庭院,留下一份关于王富洲的故土情怀。
10月9日,南流村支部书记王超进告诉记者,村里正在考虑修建“王富洲故居”,以期把英雄事迹和精神永久流传下去。
村民们回忆,王富洲考入大学之前,都是在南流村度过的。1952年,他在离家70多公里外的淮阳中学就读时,父亲不幸去世,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儿时的王富洲像大多数乡村孩童一样活泼好动,村里人对他的一致评价就是,他身体条件特别好。
身体素质好,学习成绩也好,彼时的王富洲是村里的“孩子王”。他每每对小伙伴们谈及未来出路,都会说:“我一定得考大学,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为国家栋梁。”因为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为国争光是无数男儿的远大梦想。
终于,他在1954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4年大学毕业后,被调入国家登山队成为一名职业登山运动员,并在同一年成功登顶苏联境内海拔7134米的列宁峰,可谓一鸣惊人。
登山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王富洲成名后,一直牵挂着老家的乡亲和培养他的母校。1979年至1989年间,他曾两次回到祖籍南流村小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村子孩子作报告,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像自己一样成为国之栋梁。
而对于他的中学母校淮阳中学,王富洲也多次“回校省亲”。1989年4月,时任中国国际体育旅行社总经理的王富洲和国家体委副主任庄则栋回到淮中参观。他的到来,极大地激励了在校学生,在学校掀起了一股学习登山英雄的热潮。2013年10月,淮阳中学校庆之际,王富洲再次回到母校,并捐赠了自己用过的11件登山珍贵纪念品。如今,这些赠品陈列在淮阳中学校史馆王富洲纪念展台上,激励一代代在校学生。
此外,淮阳中学还成立了“富洲班”,用王富洲的名字命名先进班级,直接激励高三学子。
[责任编辑:刘伟]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