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2019-10-10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 李辽 李瑞才 吴继峰
“全国羊毛衫生产基地”、“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短短几年时间,辖区羊毛衫纺织企业从1家发展到32家,电脑织机从无到6000多台,年生产各类羊毛衫5000万件,年产值达35亿元,纺织和化妆刷两大主导产业出口完成40.1亿元……看到这一串跳跃的数字,可能很多人都不会和地处豫东平原上的农业大县鹿邑联系起来,是什么原因让该县创造出这项骄人佳绩?9月25日,记者一行走进鹿邑县邱集乡夏庄行政村陈楼自然村一个普通的羊毛衫缝盘车间,从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中找到了答案。
拓宽路径 增强扶贫“造血”功能
王巧是这个缝盘下乡扶贫车间的负责人,她家就住在曹操封地武平城南3公里的夏庄行政村。每天早上5:30,她就会准时起床,打开工厂大门,清扫院子和车间,为每个工位准备一天的羊绒衫半成品。然后把需要送到各家分散制作的半成品羊绒衫装到三轮车上,挨村转送到各家,让他们在家中完成最后一道缝制工序。
1997年,17岁的王巧便外出到北京、山东的羊绒衫工厂去打工。由于工作肯出力、动脑筋,每到一个工厂,都很受老板重用,最多的时候手里管理着几十号人。但随着老人年龄越来越大加上常年生病,两个孩子在家上学没人照顾,王巧就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她凭借自己的缝盘加工手艺,于2018年初回到家乡来开办了这个200多平方米的缝盘加工车间,并和县产业集聚区的溢丰纺织产业园签定加工协议,由纺织企业免费为她配备了80台缝盘机,并按照“公司+车间+农户”模式,她带领着周边乡村近百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个熟练工目前每月都可获得5000元左右的纯收益。
因地制宜 激发产业扶贫活力
“把扶贫车间办到村头、地头、庭院,把农村闲散劳动力资源转化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资源,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王巧的缝盘车间仅仅是鹿邑县大力开展“百村千户万人”工程、实施纺织企业“千机千户千人”进村入户帮扶行动、助力脱贫工程的冰山一角。类似这样的扶贫车间,密布在全县各乡镇,成为群众稳定脱贫增收的最有效手段。
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随着落户纺织企业连年递增,鹿邑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在各乡镇设立扶贫基地(车间)156个,坚持把返乡创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大力推广“农村当工厂、家庭当车间”的“巧媳妇”工程带贫模式,由乡镇配合企业建立羊毛衫缝盘示范点,缝盘机免费供农户使用3年,在技工培训、示范点熟工培养、实际加工羊毛衫件数等方面给予相应补贴,按照电脑织机与缝盘用工1:2配比,鹿邑县6000台电脑织机可以安排就业12000人,让贫困群众在产业链条上得到更多收益。目前,仅尾毛加工与纺织两大主导产业就带动7.5万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3500元以上。
真抓实干 激活农村发展动能
据了解,近年来,鹿邑立足自身优势,围绕特色做足文章,深挖传统禀赋,通过认真实施化妆刷小镇、羊毛衫孵化园、纺织服装创业园、织造工业园、多走路鞋业小镇、丰兰科技创业园等项目,出台政策强保障、搭建平台强支撑、优化环境强服务,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被商务部命名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被列入全国第三批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地区,被评为“全国羊毛衫生产基地”,成为真正的河南最大、北方有一定影响力的羊毛衫生产县。
“促进带贫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提升企业效益,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激活农村经济,通过开展羊毛衫缝盘下乡工程,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门路。”鹿邑县委书记梁建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下一步鹿邑将一方面巩固近年来返乡创业成果,一方面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的高质高效发展之路,通过不断拓宽扶贫路径,奋力书写脱贫攻坚的“鹿邑样本”,为全县早日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加速度”、高质量提供鹿邑智慧、贡献鹿邑力量。
[责任编辑:袁甜甜]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