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郸城:“党建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顾玉杰 徐松 梁照曾

2019-10-15

记者 顾玉杰 徐松 梁照曾

郸城,以高质量党建的“红色引擎”,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了快车道,跑出了加速度。

在这里,有个千亩教育园区,涵盖高、中、小、幼、职,教育种类齐全。今年,郸城共有43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高考本科上线9111人,中招成绩实现全市“十一连冠”。

在这里,医共体建设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成为国家级试点县。郸城的四大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基本实现分级诊疗,把党恩和健康送到了百万人民的心坎儿上。

在这里,163万亩耕地擎起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的重任,产有黑皮冬瓜、红薯、辣椒、药材、花生等农产品。凭借较高的质量和巨大的产量,郸城在全国叫响了自己的“农”字品牌。

在这里,党委、政府带领全县134万人民,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于2019年5月9日成功甩掉了“穷帽子”。如今,郸城正奋进在“六村共建”助力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在这里,科技创新领跑全市。郸城已建成2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级重点监测实验室和17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培育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

在这里,国家农高区创建紧锣密鼓。郸城县产业集聚区获批建设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县商务中心区被评为河南省二星级商务中心区和周口市最强商务中心区。

乘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春风,郸城正驰骋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谱写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篇章。

“党建引擎”,动能强劲

“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推动发展是第一要务,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强化党建引领,不仅是优化基层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动力活力的源泉。”郸城县委书记罗文阁坚定地说。

郸城县委、县政府用新时代的眼光和标尺,审视郸城、衡量郸城,始终把高质量党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把抓党建和抓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党建为政治保障、根本之策,锤炼出“以上率下、一线作战,上下同欲、务实重干,敢于担当、创新奉献”的新时代“郸城精神”,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用郸城的一个个“出彩”汇聚成周口、河南的“多彩”。

郸城县创新开展的“两建三扶四评”活动,成为全县工作的总抓手,成为叫响全省的“郸城模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郸城县投资1.1亿元,对全县所有村级活动场所进行重建或整体提升,搭配建设了文化广场,党建堡垒更坚强;通过对全县523个基层组织“两委”换届,全县新当选的523名党支部书记中,农村致富带头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者达到356人,组建了一支政治素质优、发展本领高、治理能力强、作风品行正的基层组织战斗队伍;通过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县乡村分级督导观摩”等党员干部大培训、大评比活动,实施一系列教育培训、互促融合、巡查督导、观摩评比、综合研判等举措,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把“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真正落到了实处。

年轻干部让基层党组织的“火车头”动力更足,驻村第一书记则注入了一池“活水”。在李楼乡李小楼村贫困户丁义祥看来,驻村第一书记李宵“头脑很活”。驻村不久,李宵就搞起“党建责任田”,以组为单位划片,村里的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精准结对帮扶,实现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互相促进。郸城县把最优质的资源和力量下沉到基层党组织,在对全县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的基础上,如今又为非贫困村选派了第一书记,真正做到了脱贫战场在哪里,党旗就插到哪里。

精准脱贫攻坚战,党员干部冲在前。郸城县推行“合作社+贫困户+基地”党建模式,坚持党员先行先试,群众随后推进,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如今,在郸城19898名农村党员中,共培养出带头致富党员4872人,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2718个,辐射带动3万多户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成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名副其实的“排头兵”。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项目建设“四比四看”决策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三高三优”目标和“四大经济”布局,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速增效,全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5.6%。

截至目前,郸城县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9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3个,合同资金156.9亿元。巨鑫生物、瑞龙新材料等5家企业总部迁入郸城,新增税收1.5亿元。24个省市重点项目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依然保持昂扬的势头。

脱贫摘帽了,全县打了一场漂亮仗,打出了合力,打出了精气神,打出了郸城精神。郸城县以高质量发展为重要抓手,抢抓全省“百城提质”工程机遇,一举拿下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双拥模范城、园林城四块省字号招牌,目前正向国字号迈进。以“六村共建”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渐渐美起来。

在高质量党建的强劲驱动下,郸城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步履铿锵。

郸城教育,享誉全国

从2012年到2019年,郸城县260名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居全国县级首位。郸城教育,已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金字品牌。这是在周口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郸城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134万人民倾心、倾力、倾情重教,千锤百炼的结晶。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培养一名大学生,就能挖掉一个穷根子。”郸城县委书记罗文阁重视教育,下定决心抓好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再苦不会苦孩子,再穷不会穷教育。”郸城县长李全林坚定地说。

县委书记、县长对教育强县战略入木三分的认知,决定了党委政府的奋斗方向,为“郸城教育”品牌的铸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办教育,要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钱。”而郸城县的教育之路是最好的践行和印证。从2012年到2018年,全县教育支出总计81.66亿元,每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达30%左右。

在硬件上,郸城县把时值20多亿元、全县城最好的1000多亩地建成教育园区,郸城一高、郸城一中、第二实中、第二实小、第二实幼等一个个建成投入使用,为郸城教育腾飞插上了翅膀。

郸城是老子炼丹成功之地、智圣鬼谷子王禅故里,古代先贤留下了无穷的智慧宝藏,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代的郸城儿女。在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里,在134万郸城人民的骨子里,这方厚土深种着浓郁的教育情结。

郸城县第一任县长董庆发,在1952年建县之初,咬咬牙下拨了10万斤小麦作为办学经费,创建了郸城初级中学,就是郸城一高前身。67年后的今天,董县长、董校长可能想象不到郸城一高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名校。但是,郸城人不会忘记这位“郸城教育”的奠基人,郸城一高新校区中心花园里为他立了一尊塑像来纪念他。

历经沧桑,几十年过去了。郸城县领导重视教育的传统继承下来了。罗文阁调任郸城任县长的第一天就表态:“教育是郸城的名片,我要当好教育县长。”几年来,罗文阁从县长升任县委书记,对教育的感情日益浓厚。“贫困县的富教育”“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治贫先治愚,治愚抓教育”“培养一个大学生,挖掉一个穷根子”“为教育营造一个好环境”……《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媒体对郸城教育的报道,是罗文阁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教育情感流露,已成为郸城发展教育的理念。

细数“郸城教育”金字品牌的背后,镌刻了多少默默的奉献者:把年仅42岁的生命献给农村教育的“焦裕禄式的好校长”张伟,独肾教师、清华北大总教练、郸城一高“扫地僧”、2018“河南最美教师”张永华,党的十九大代表刘成章……

260名清华北大学子是郸城未来的希望,每年近万名本科生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

综合医改,全国领先

10月9日、10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赵素萍在郸城调研时,专程深入郸城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石槽镇卫生院和小曹楼村卫生所调研,对郸城县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实现县、乡、村医疗资源共享,基本实现分级诊疗,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办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以及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9月29日,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蒙喜等,到郸城县调研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并召开座谈会,总结郸城经验将向全国推广。

7月30日,河南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在中原传媒大厦省政府新闻发布大厅举行。河南省卫健委主任阚全程、省委改革办副主任王旭、郸城县委书记罗文阁、息县县委书记金平发布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情况及典型经验,并回答记者提问。

这是郸城医改迈出的历史性一步,是推进县域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破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

在医共体建设中,郸城县坚持破立结合,机制先行激活力。按照“县强、乡活、村稳”的要求,成立了县域医疗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4家紧密型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实施“五不变、七统一”管理模式,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成为一体化、协同化、集团化关系,融为一体,成为“一家人”,打通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人、财、物等要素流动的渠道,破除医务人员的编制、岗位、身份等“藩篱”,碎片化的资源得以攥成“拳头”集中使用,充分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破解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

该县坚持精准施策,凝聚合力解难题。卫健部门主动放权,激发了集团医院的动力活力;医保部门全力支持,建立“总额预算、季度预拨、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了多方位医保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医保基金风险;集团医院主动帮带,完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提升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健康信息共建共享,投资3500万元,建设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中心;坚持民生为本,改善群众就医条件。投资9.9亿元,建设县人民医院新区和中医院新区,高标准建设488个村级卫生室,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制定全县二级医院按病种付费、临床路径190种,单病种限价35种;一级医院临床路径50种,群众就医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进万家活动,进一步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

生态立县,小城更美

“每天晚上吃过饭,和老伴在园子里散散步,听听戏,下下棋,这日子过得真惬意!”今年68岁的李志民是郸城县某单位退休干部,提及退休后的生活感觉幸福满满。李志民和老伴经常去散步的园子,只是郸城县城区众多街角游园的一处,这些街角游园被称作“口袋公园”“袖珍公园”。

郸城县采取“闹中取静”的模式,实施城市绿化、廊道绿化等工程,依托人民公园、洺河水系景观带和森林公园建设,努力打造城市“花园”、城市“玉带”和城市“绿肺”。

如今漫步在郸城县城,贯穿新城区南北的迎宾大道俨然是一条生态长廊,红叶石楠、香樟、碧桃等数十种花木,根据四季花色不同精妙布局,赏心悦目,宛若一条华丽的“玉带”。千亩人民公园天蓝水碧,绿树成林,曲径逶迤,风光旖旎,土丘、圆石、桂花、迎客松等独具特色。公园密布、一街一品、步步有景、处处透新……

与此同时,郸城县坚持铁腕治污,突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时段,强化对扬尘、工业、燃煤、垃圾和秸秆焚烧、烟花爆竹燃放等污染源的综合防控,持续改善空气质量。郸城县进行城区内洺河水系黑臭水体治理,统筹推进县域河流污染防治,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巡河制度,推动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工作常态化,实现全县河道管理范围内基本达到无垃圾、无直排、无碍洪、无违建、无违采、无损毁“六无”目标。

小城四季常绿,正是郸城县坚持“生态立县”的真实写照。

返乡创业,壮美家乡

在宁平镇东工业区的郸城万众新能源有限公司厂区内,工人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太阳能硅板、太阳能电池、LED光伏设备等产品远销浙江、内蒙古、甘肃等地。

公司负责人李彪是土生土长的宁平镇人,早年外出打拼积累大量资金。2014年,他怀着回报乡梓的信念投资近2000万元在老家创办万众新能源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公司销售额近700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200余人进厂务工,人均年收入近4万元。“一个人无论走多远,总想着回家乡看看,帮家乡做点实事。”提及返乡创业的初衷,李彪满含深情。

在返乡创业的征程上,李彪不是孤军。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开展,农村的机遇越来越多,郸城县开出一揽子优惠政策吸引致富能手回乡创业。复旦大学毕业生王文一创办万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创意农业;武汉大学毕业生王学海投资3亿元,创办康鑫药业;李楼乡成功人士李存行创办海航度假村,打造星级乡村旅游景点……

“我们开展‘引凤还巢’工作,引导郸城籍企业家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公益帮扶、商务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帮扶等形式助力脱贫攻坚。企业家反哺家乡,政府关爱有加。政府对爱心企业给予资金、税收、培训等广泛的政策支持,根据企业的投入情况、扶贫措施、扶贫成效,评选‘帮贫济困爱心企业’,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并树碑立传、编入县志。”李全林说。

脱贫攻坚,百花齐放

郸城县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高位指挥、挂图作战、分类推进、全员参与的模式,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了“1147”指挥体系:成立1个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下设“1办4组”和7个专项工作指挥部。

与“1147”指挥体系并肩执行的,还有一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九位一体”责任体系:从县委书记、县长到所有县处级领导干部,从督查巡查组到扶贫办,从乡镇一把手到村党支部书记各有所职、各司其职,环环相扣、统筹推进,捆绑连带、同奖同罚。

体系完备确保了政令畅通,尽锐出战形成了攻坚合力,精准施策达到了事半功倍。正因如此,各项战斗指令、各项惠民政策、各项脱贫举措,不阻滞、不空转、不棚架、不搁浅,链条衔接严谨、齿轮啮合有力,层层示范指导有方、步步跟踪督促有效。

从“八个一”工作法到“两建三扶四评”工作机制,唤起贫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孜孜向往。省领导对郸城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两建三扶四评’是农村工作的好办法,要坚持抓,注重典型引路,让好办法出好成效,造福老百姓。”

从“整村推进整体提升”到“小网格大走访全覆盖”,实现工作精准度、社会认同度、群众满意度“三度”的整体提升。

郸城县李楼乡李小楼扶贫车间生产的小皮球,漂洋过海远销欧美地区;城郊乡的伞具加工厂,带动附近五六个乡村伞业加工点共同发展;钱店镇的槐山羊养殖基地,让周边群众发了“羊财”;秋渠乡的秋香园种植基地,生产的新鲜无公害蔬菜24小时内可端上香港的餐桌;汲冢镇的天豫薯业,用红薯秧拉动全县红薯种植发展,成为当地最大的扶贫龙头企业……

产业扶贫、社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金融扶贫……一颗颗红心涌向基层,使得脱贫攻坚工作百花竞放,让贫困户实现了“小康梦”。

回首来时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一项项辉煌成就是通过艰苦奋斗干出来的;展望未来,同样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艰苦奋斗。134万郸城人民正在激流勇进,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策划:顾玉杰 吴青锋

执行:徐 松 齐长海 胡恩来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