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周口市新增5处国保单位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19-12-11

双冢遗址出土石器

骨器

双冢遗址采集的陶器

双冢遗址采集的陶片

排水道管

大程书院

弦歌台鸟瞰图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762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与50处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其中,我市新增5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我市国保单位数量达18处,分别分布各县市区。

从公布的具体名单看,我市这次新增的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古遗址3处、古建筑2处,分别为项城后高老家遗址、淮阳双冢遗址、商水阳城故城遗址、淮阳弦歌台、扶沟大程书院。

后高老家遗址

后高老家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南25公里高寺镇后高老家村西北隅。遗址东靠后高老家村,西靠老城至高寺镇的乡村柏油路,北距高寺遗址2公里。

遗址略高于周围地面,其文化层厚1.8~5米。中间有一东西农田路沟,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遗址南北长370米,东西宽184米,总面积为68080平方米。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调查时在此发现石磨盘和残陶器。1977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发掘,1979年安志敏先生确定该遗址为裴李岗文化。1977年、1991年、2000年,市、县文物部门多次对此进行文物普查和专题调查,路旁的断壁上发现有不同时代文化层,上层属仰韶文化,下层为裴李岗文化,遗址还有较多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的遗存。暴露出的遗址和遗物有不规则的圆形灰坑和大量红烧土块。在灰坑内发现有骨镞、石斧、骨锥、靴形器、石器和大量陶片,遗存较为丰富。

后高老家遗址是目前我国裴李岗文化的最东沿。该遗址周边有同时期的遗存分布,尤其是有多处晚于同时期的遗存。特别重要的是,在遗址中发现有靴形器,与鹿邑栾台遗址出土物极像,内含有安徽双墩文化因素,这对研究裴李岗文化与双墩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研究该遗址的文化传承关系、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发展序列及仰韶文化的渊源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双冢遗址

双冢遗址位于淮阳县城东南,王店乡双冢村北侧,紧靠淮刘公路(淮阳至刘振屯),北距平粮台古遗址1.5公里,东临蔡河,是一座含有龙山、二里头、商文化的遗址,1962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冢因有两个土冢而得名。现两冢一个高20米,一个高16米,面积约为5740平方米,系夯土筑城。冢下为古文化遗址,面积约5.28万平方米,文化层的深度在5米左右。遗址遗物丰富,冢东南有红烧土房基面,是一处人口稠密、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遗址。

1972年,群众取土时出土了陶纺轮、陶网坠和石铲、石斧、石锛等古代生产用具,并发现有大量的鹿角、蚌壳、猪、羊、狗、牛的骨骼。陶器残片能看出器形的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钵形鼎、盉等,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鼎、甗,商代的大口尊、卷沿瓮等。

双冢究竟是谁的墓葬呢?民国5年(1916年),《淮阳县志》记载:“双冢在城东南十二里,二冢相连,高约六七丈。春秋时,陈女适魏庄公,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恒公,嬖人生州吁。庄公卒,桓公立,州呈弑恒公而自立。二妫大归于陈,卒,葬于此。”故称双冢。

阳城故城遗址

阳城故城遗址位于舒庄乡扶苏村北,为秦朝末年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诞生地,由阳城故城和扶苏墓构成。

该城由内外两城组成,城墙夯土筑建。外城东北部夯土墙高出地面,长200米,其它仅间断残存。把间断残存连接,外城城墙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北城垣走向为一直线。东西垣的北半段与北垣垂直,但南半段系依汝水流向而曲折。城垣基部宽20米,外墙基本垂直,内壁呈台阶状,为踏登城墙的蹬道。内城在外城内中部北边,平面呈方形。内城东西墙分别距外城东西城垣各270米,北垣长约250米。东墙内壁也呈台阶状。内外城墙的土色一致,夯土层厚度及夯窝点相同,应是同时所筑,城内地面散布很多战国秦汉时期的砖瓦。内城正中,至今仍称“金銮殿”。在内城东南角表层,发现印有“扶苏司工”陶器残底4件。

城内发现陶水管道多处,顺城垣走向,在不同的距离上,有通向地面的水道口,地下的水道管有的在城角等处通过城垣流入城外的河道中。管道断面为五边形,长42.5厘米,下宽55厘米,高75厘米,壁厚4.5厘米,外饰绳纹,内壁素面或有网点纹。城内西北部有战国铸铁遗址一处,西汉砖瓦窑6个,以及汉至宋墓多座,地面散布铁渣、铁器、砖瓦等遗物。

阳城故城遗址规模大,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为研究我国城市发展史、豫东地区在此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83年,商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扶苏墓位于舒庄乡扶苏村东,相传为秦太子扶苏死后葬于此。墓北100米处有秦将蒙恬墓,1946年被平掉。但据《史记》记载,扶苏死于上郡(今陕西榆林),葬于此似有不确,可能是陈胜起兵,诈称公子扶苏,盖涉筑其城,堆其墓,用以“从人望也”。

大程书院

大程书院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城关镇书院街。据《扶沟县志》载,为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至元丰三年(1080年)程颢在扶沟任知县时所建。程颢(1032年—1085年) 字伯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程颢在扶沟尚宽厚、重教化,兴建学校,“聚邑之优秀子弟而教之”,亲书“书院”二字匾额悬于大门之上。现扶沟博物馆设在大程书院内,负责书院的管理和日常监护,平时为免费开放场所,进行文化教育和宣传。

大程书院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均为清代所建,大门临街。整体坐北朝南,分两进院落,由大门、龙门、东西文场、立雪讲堂等建筑组成。主体建筑立雪讲堂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筑面积130平方米。

大程书院从创建始经历了宋、元、明、清4个朝代,虽经多次扩建、重建,保留至今仍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保存较好,总体布局严谨,功能完整。建筑具有清代中国北方建筑特色及构造特征,又不乏地方建筑特点,结构合理、实用,雕刻及装饰精美,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大程书院是二程理学的发源地和传播地,“程门立雪”典故更是传颂至今,教育意义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弦歌台

《史记·孔子世家》载:“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弦歌台位于淮阳城西南隅龙湖中,四面环水,露出水面4米,占地100余亩,属台上之台。东汉时淮阳为陈国,陈敬王时为弩台。《太平寰宇记》记载:“陈敬王弩台。开元中移孔子庙于其上。”清《陈州志》记载:明成化六年(1470年),知州戴昕建庙设木主,名“厄台祠”。 明弘治七年(1494年)知州倪诰重建,塑孔子像于中,左右列四科之贤。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谭缵增拓大殿七间,改称绝粮祠,后堂曰:知德书院。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巡按御史赵继本,更名为弦歌台,其庙正殿7间,门2座,皆高台危壁巍然可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睢陈道徐即登建讲堂数楹,榜曰:仰止轩。更其堂曰:崇正书院。增其门曰:美富之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讲堂数楹,榜曰:仰止轩,更书院名为思鲁书院,增其门曰:美富之门。每月二次率生儒讲课。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修葺墙垣,植以松柏。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 ,正门上方嵌弦歌台三字石匾额。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重修大成殿,绿色琉璃瓦覆顶,周围有回廊,廊下24根青石方柱,塑一圣十哲像。清乾隆五年(1740)书院易名:弦歌书院。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东西斋房24间。每夕阳晚眺古栢苍然,蒲荷争碧,伟然亦奇观也。弦歌台饱经风霜,建筑损毁惨重。1995年,弦歌台交给旅游局管理,对大门、二门、东西配殿、大殿进行修复。1998年,恢复东西厢房6间,2006年至2008年恢复弦歌书院16间,建照壁、石牌坊等。

弦歌台整体布局为三进式,南北依次为正门、戟门、大成殿、弦歌书院。两侧为东西厢房。大成殿为正殿,面阔7间,进深5间,单檐歇山式,内塑孔子像。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