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口日报
2020-03-30
本报讯 (记者 付永奇 通讯员 刘飞) 起沟、覆膜、移栽蔬菜……近日,在商水县袁老乡腰庄村蔬菜种植产业园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绘成了一幅闹春图。
“我们家的土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有近千元的租金收入。我在这里打工,一个月还能挣1000多块钱。”村民徐玉英笑容满面地说。今年64岁的徐玉英是腰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年前,她把自家的3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还到合作社打工挣钱。合作社负责人袁来明说,合作社流转土地150多亩,种植的花菜、包菜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常年务工人员近40人,其中贫困人员20人。
实施产业扶贫,找准产业是关键。近年来,袁老乡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把蔬菜种植产业作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头等大事”,全乡已流转土地2万余亩,在连桥、李庄等村形成了大棚菇菜轮作特色圈,在腰庄、刘楼、杨寨等村形成了蔬菜种植特色圈,在袁老、高楼等村形成了水果种植特色圈,在方庄、三仙、刘湾、李庄等村形成了经济养殖特色圈,四大特色圈辐射带动1300多人就业,其中带动4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连框、穿须、织网……一双双巧手在网框和网线之间来回穿梭,欢快的笑声在村口荡漾。在袁老乡各村,总会见到三五成群的“巧媳妇”边聊天边熟练地编织渔网。“一天轻轻松松就能挣三四十块钱,还不耽误照看孙子,有时候我们老姐妹还聚在一起扭扭秧歌,日子过得舒坦着呢!”今年59岁的马河村村民马狗妮脸上笑开了花。
“现在,全乡已发展渔网编织加工点62个,带动6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了就业脱贫。渔网虽小,但‘网’来了财富、带富了乡邻。”张桥村渔网编织厂负责人张建立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袁老乡大力发展“巧媳妇”工程,先后引进一批渔网编织骨干企业及加工点,吸纳2300多名农村留守妇女就业,带动60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为贫困户办理户贷户用小额贷款81.3万元,人均年收入1.5万元左右。
“农民要致富,产业要先行。要抓好产业扶贫这根主线,因地因村制宜抓好扶贫产业发展,做大产业规模,不断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努力拓宽脱贫致富渠道,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袁老乡党委书记杜志宏如是说。②7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