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2020-05-05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 王锦春 张洪涛 马治卫
核心提示:太康县是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共和国的建立贡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太康县马厂镇任庄村就有这样一位女英雄——战争年代,她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后送情报,险象环生;土改斗争中,她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赢得广泛赞誉,群众亲切地称她“王老太”;被俘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表现出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最终,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那年,她年仅40岁……她就是刘胡兰式的女英雄王桂芝。
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在广袤的豫东平原有一个名叫太康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文化。厚重的黄土地、奔腾不息的涡河水无私地哺育着这里的一代又一代人,铸就了人们淳朴、善良、富有正义感的优秀品格。
1907年,王桂芝出生在太康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她半岁时,母亲去世,无奈,父亲只得将其送到亲戚家代为抚养,3年后,父亲又重新把她接回到自己身边生活。由于当时军阀混战,连年灾荒,加之常年受地主的剥削,她家的生活状况每况愈下。
面对日益窘迫的家庭状况,父亲不得不把王桂芝送给附近朱口镇坡谢坊村一户谢姓人家当养女,这一年,王桂芝只有8岁。在这里,王桂芝受到了养父母的悉心教导,养父常利用闲暇时间教她识文读字。那时,养父经常给她讲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故事,农民英雄们那种揭竿而起的反抗精神,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4年,17岁的王桂芝嫁给了太康县马厂镇大任庄的任尚春。由于当时民不聊生,一家人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无奈,王桂芝和任尚春只得外出逃荒要饭。抗日战争中,任尚春被日军折磨而死。从此,家庭重担全落在王桂芝一人身上,她独自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在死亡线上挣扎。
一次次沉重的打击,饥寒交迫的生活,让王桂芝凝聚了巨大的仇恨,她立志要为穷苦大众翻身解放而斗争。此时,共产党给她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在党的教育下,王桂芝积极参加了当地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传递情报九死一生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此时,经历了旷日持久战争的全国人民迫切希望过上和平的日子,可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却阴谋发动内战,窃取胜利果实。
1945年10月,国民党违背《双十协定》,对豫东解放区进行“围剿”。我党主力转移后,国民党在太康县境内到处设据点,恢复保甲制度,捕杀共产党员及农会会长,残害革命干部及军属,白色恐怖笼罩全县。留下坚持斗争的共产党员和干部,也都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少数不坚定分子思想动摇,投敌叛变,龙曲、河坡、转楼等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组织活动出现第三次低潮。
在这种极其危险的情况下,王桂芝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担任了我党的地下联络员,并于1945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多次冒着风险到郑庄、张寨等联络点为党传递情报,掩护革命同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采访当日,王桂芝的女儿、82岁高龄的任桂莲向记者讲述了她和母亲一起送情报的经历。那年,任桂莲只有八九岁的样子,在她的记忆里,母亲的衣服满是补丁,胳膊上挎着一个篮子。当她们母子经过一个路口时,看到一群当兵的人,拿着枪,站在路边设卡盘查过往群众。明晃晃的刺刀下,一批又一批群众被搜身、盘问,眼看就挨着她们母子了……情急之下,王桂芝迅速把情报从篮子里拿出来,悄悄放在年少的任桂莲身上,并叮嘱她从一边跑着绕过关卡,然后在前面的一棵大树下等着自己。
听了母亲的叮嘱,少年任桂莲安全地跑过路口,并没有引起敌人的注意,她们母子成功在大树下汇合,将情报传递了出去。
除了这次送情报的经历,王桂芝还有很多在送情报过程中险象环生的故事。据《中共周口党史人物传》记载,1945年11月的一天,王桂芝冒着寒风去执行任务。她提着篮子,以卖针线为名到附近的柘城县送情报。当时,正值敌人对我水东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敌人到处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形势极为险恶,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敌手。一路上,王桂芝绕小道巧妙地躲过了敌人的盘查,到达柘城县城。进城以后,王桂芝还是碰上了敌人的搜查,一个敌人抓住了她的篮子,此时,王桂芝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如何把情报送出去,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她迅速松手丢掉篮子,转入人群,成功甩掉了敌人的追击,很快把情报送到了指定地点。
1946年夏,王桂芝到商丘传递情报。到商丘以后,由于进城时检查很严,无法进城,正当她一筹莫展时,眼前一位要饭的老大娘引起了她的注意。于是,她便灵机一动,背起老大娘,以给“母亲”看病为由,成功躲过了敌人的盘查,送出情报,完成了任务。
说起母亲九死一生外出传递情报的事,82岁的任桂莲几度哽咽。她说:“当时,我只有八九岁,母亲每次外出送情报,都要很长时间才能回家,长时间见不到娘,我就拿娘穿过的小夹袄,放在鼻子边闻娘的味道,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到娘的温暖,心里时刻盼望着娘赶快回到自己身边……”
发动群众参加革命
除了传递情报,王桂芝还经常走村串户,给贫苦群众讲共产党为群众做主,带领群众翻身做主人的故事,积极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活动。
任庄的贫苦农民任宗勉、任宗一就是经过王桂芝的动员,参加革命活动,为我党传递情报的典型代表。在参加革命运动前,王桂芝经常找他们谈心,给他们讲穷人也能当家做主人的道理,受到王桂芝的启发和影响,他俩决定参加革命,寻找光明之路。参加革命运动后,任宗勉经常挑着担子,以卖豆沫为名做联络工作;任宗一也常冒着风险传递情报。
在反围剿斗争过程中,王桂芝根据上级“县不离县,区不离区,就地坚持斗争”的指示,组织民兵,发动群众,同地主、土匪进行斗争,有力配合了我县区武装同国民党部队的游击战,为稳定群众情绪,坚持对敌斗争,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据《中共周口党史人物传》记载,1946年8月,水东地区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中共太康县委为加强政权建设,巩固根据地迅速组织恢复了5个区。1946年冬,王桂芝担任了第四区(马厂)妇救会主任,当地的农民都亲热的称她为“王老太”。王桂芝工作无私无畏,积极带领广大贫苦农民打土豪、斗恶霸,开展减租减息,为部队筹措物资护理伤员。整日为革命奔忙,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投身革命运动,让王桂芝看到了新的希望,她把自己的全部贡献给了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她把年仅13岁的大儿子任传贤送到部队当兵,上级看任传贤年龄小,担心他在部队吃不消,就不同意王桂芝的决定。后来,在王桂芝的多次要求下,上级才同意让任传贤来到部队,当了一名通讯员。儿行千里,母担忧!当儿子即将跟随部队离开时,王桂芝突然不舍起来,她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眼角的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可是为了穷苦大众,这点不舍又算得了什么?想到这里,王桂芝擦掉泪水,眼睛望着儿子前行的方向,心里在默默为儿子祈祷。
在部队,13岁的任传贤勤快、勇敢,多次出色完成任务,在之后的生涯中,任传贤跟随部队戎马半生,最终在江西落户,离休后在上饶生活。
积极投身土改斗争
据《中共周口党史人物传》记载,1947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五四指示》精神和豫皖苏地区发出的土改指示,土地改革在太康县9个区逐步展开。为加强对土改运动的领导,县委副书记王法洲带20余人的武装到四区搞土改。
当时,土改工作队开办了土改训练班,王桂芝就是其中的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王桂芝真正懂得了为什么要进行土改,并掌握了一些对敌斗争的方法,让她参加土改斗争的热情更加高涨。
据王桂芝女儿任桂莲回忆,王桂芝积极参与了土改斗争,她经常鼓励怕地主报复的贫苦农民起来斗争。在分地主的浮财时,她总是把浮财分给其他农民,从不考虑自己。乡亲们都把她当成知心人,有事找她商量,有问题向她反映。王桂芝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谁家有个困难事,她都带领群众去帮忙,时间长了,群众都称她“王老太”。
在土改斗争中,村民任中言害怕地主报复,白天分到的浮财,到了夜里再偷偷给地主送回去。王桂芝了解情况后,主动找到任中言,给他讲党的土地政策,让他消除了顾虑。高庄的地主高元扬言:“谁分我的东西,晚上都得给我送去。”王桂芝听说后,带着农会干部,找地主高元算帐。在王桂芝的带领下,孙桥、大任庄一带的贫苦农民阶级觉悟空前提高,涌现出了许多积极分子。
随着土地斗争的不断深入,斗争形势日益明朗。但是,在太康当地活动猖獗的河南省国民党七区专员、保安司令兼太康县县长郭馨坡却并不甘心,他网罗一些武装人员以商丘为依托,作垂死挣扎。
1947年,太康县委工作队在东刘桥村召开公审大会,公审罪大恶极的地主刘老钱。至今,82岁任桂莲依然清晰记得当时的情况。任桂莲回忆,当时,她跟随母亲去参加公审大会,刚开始,群众不敢上台揭露刘老钱的罪行,一个个站在台下面面相嘘。就在这时,母亲王桂芝第一个站了出来,她跳上批斗台,第一个揭露刘老钱的罪行,在她的带领下,受到地主压迫的群众纷纷走到台前,怒斥刘老钱。
而此时,刘老钱的儿子、在郭馨坡部队里当小队长的刘明儒,就化装埋伏在会场周围,妄图伺机把刘老钱救走。由于事先做了周密部署,刘明儒并未得逞。可是,王桂芝带领群众批斗刘老钱的事,却被刘明儒记在了心里,阴谋报复。
82岁的任桂莲回忆,当时有人担心母亲会出危险,劝她躲一躲,可她却不屑一顾,反而坚定地说:“咱们和敌人的斗争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些反动的东西,你越是怕他,他越欺负你,咱们只有团结起来和他们斗,才能得到胜利。
为了挫伤王桂芝的积极性,敌人散布谣言说:“王桂芝的儿子在部队里失踪了。”当她听到这个消息后,不但不悲痛,而且斗争情绪更加高涨,她对传递消息的人说:“我把儿子交给共产党就一百个放心,就是为革命牺牲了,也是光荣的!”
组织群众支援部队
在进行土改斗争的同时,王桂芝还积极组织群众支援部队。据《太康县志》记载,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经过太康县境内,人民群众热烈欢迎,并筹集大批面粉、肉菜支援部队;部队则把200匹军马送给县北革命根据地的贫困农民,支援生产。
为了给路过部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王桂芝带领群众给驻扎在任庄的部队找房子,安排住宿。当时,人民生活还十分困难,但是,她带领大家克服很大困难为部队筹集了面粉、肉菜、柴草,解决了部队物资缺乏的困难,并积极带领广大妇女为战士做军鞋,动员广大农村青年参军入伍。部队走后,王桂芝精心护理留在太康养伤治病的伤员,使这些伤员很快恢复了健康,返回了部队。
82岁的任桂莲至今难以忘怀母亲整理村民送来烙馍、鞋子的场景。“当时,村民做好的鞋子、烙好的饼子都会有专人挑着扁担送到我家,母亲会仔细检查吃的和用的,保证质量后将物品装到‘红车子’上给解放军送去。”任桂莲说。
就这样,在王桂芝的带领下,淳朴善良的村民筑起了支援部队的补给线。刘邓大军在任庄村进行了短暂停留,就是在这三四天内,任庄村的100余户老百姓在王桂芝的号召下,赶制了数千双鞋子送给解放军。
视死如归英勇就义
此时,土改斗争仍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据《中共周口党史人物传》记载,1947年9月12日,豫皖苏区党委来太康检查土地改革,在四区搞土改的王法洲同志带武装回县汇报工作。这一消息被郭馨坡得知,他立即让人带领武装,向大廖庄、孙桥、大任庄扑去。这天早晨,王桂芝等人正在孙桥集上向群众宣传党的土地改革政策。敌人从大廖庄到大任庄见到革命干部和土改积极分子就抓,当他们得知王桂芝在孙桥集上时,立即赶赴孙桥,并对其实施包围。
“砰砰砰……”一阵密集的枪声,打破了集市的喧闹,王桂芝被敌人团团围住,不幸被捕。之后,敌人将王桂芝和其他被俘人员一起押送到邻近的柘城县。
至今,头发已经斑白的任桂莲仍然清晰记得母亲被俘当天的场景,如一段难以抚平的伤痛,深深印刻在脑海里,终生难以忘却。采访当日,任桂莲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止不住哭出声来。那天,王桂芝早早起床后,就低头趴在任桂莲枕边,叮嘱她早晨起床后,别忘到厨房里热点馍吃。然后说:“我去孙桥赶集去了,如果我回来晚了,你和二哥就在村子里玩,别到外面乱跑。”
之后,任桂莲和二哥任传山一直在屋子里等着母亲回来,可是左等右等始终不见母亲回家。眼看就要中午了,任桂莲再也等不及了,她就一路小跑来到村外,要到孙桥的集市上寻找母亲。
就在任桂莲去孙桥的路上,远远看到一队人拿着枪走来,警觉的任桂莲赶紧躲在了路边。当这些人经过时,她发现母亲竟然被五花大绑,架在了中间。这让少年任桂莲心头猛地一震,此刻,她不敢出声喊妈妈,只能在心底默默流泪。然而,被绑着的王桂芝也看到了在路边默默站着的女儿,为了保护家人,她同样不能喊出自己女儿的名字,只得双眼眯着,留下一道缝隙,默默地注视路边的女儿。这眼神里既饱含着一名母亲对子女的愧疚,也饱含着母亲想保护子却无能为力的自责。此刻,这也许是她作为一名母亲,唯一一种保护女儿的方式了。早晨,母亲在耳边的那句叮咛,竟然成了任桂莲与母亲的最后一次对话。
王桂芝被俘后,敌人拿着枪来到王桂芝家中搜查,任桂莲的二哥任传山看到有人拿着枪来到院子里,赶紧跑到厕所躲了起来,搜查无果的敌人,停留了半晌后,才悻悻离开。
《太康县志》记载了王桂芝牺牲的过程:1947年9月16日,敌人把王桂芝带到柘城县南关,赶来许多群众,强迫她站在桌子上“坦白罪恶”,她昂首挺胸,大义凛然。她说:“乡亲们,我没有罪,我是为咱穷人闹翻身的,他们是我们穷苦人不共戴天的敌人!”她又指着刘明儒说:“他是郭馨坡的老虎队长、土匪头子,他老子是我们地区的大恶霸,血债累累,民愤极大,被人民政府镇压了……”群众愤怒的目光一齐投向了刘明儒.敌人怕她再讲下去,把她拉下桌子,押到柘城西关外邵园,砍掉了她的胳膊和腿,她高喊着“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壮烈牺牲,时年40岁。
清风黄土埋忠骨
王桂芝被敌人残忍杀害的消息,很快从柘城传到了太康,人们纷纷为她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精神所感动。据记载,为了怀念这位女英雄,激励教育后人,当时的太康县委召开了追悼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全体战士学习她的英勇献身精神,化悲痛为力量,搞好剿匪反霸,坚决同郭馨坡反动势力斗争到底。
英雄已然逝去,她的后人又有怎样的境遇?为了寻找母亲的遗体,王桂芝的大儿子任传贤从部队回到了家。他只听说母亲在柘城县被敌人杀害,而不能确定具体的地点,任传贤就一路讨饭寻找母亲遗体。一次,任传贤到柘城县寻找,他白天赶路顾不上休息,夜晚就躲在群众家牲口圈的草窝里凑合着睡上一觉。当时,蚊虫叮咬难耐,可他全然不顾这些,倒下呼呼大睡,第二天一大早,就拖着疲惫的身子,继续往柘城县赶路。当时,寻找到母亲的遗体,成为他最大的心愿。
当他来到一个村子打探消息,却看到很多穿着军装的人在四处活动,任传贤立即警觉起来,他假装成路过讨饭的人混了进去,经过多方打探才知道这些人是郭馨坡的部队。正当他准备进一步从这些人口中打探消息时,却被一个熟悉的声音给叫住了。“你不是王桂芝的儿子吗?怎么还敢来这里,他们正到处抓你呢?还不赶紧跑”……原来说话的是同村的老乡,认识王桂芝一家人。任传贤听后,赶紧准备离开,此时,敌人似乎也发现有陌生人闯入,就大肆搜罗起来,任传贤躲到了一个村民家的鸡笼子里,才侥幸躲过一劫。
就这样,任传贤先后四次去寻找母亲遗体,均没有找到,无奈,任传贤又回到了部队上。
王桂芝去世后,她的二儿子任传山和小女儿任桂莲命运多舛,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穷苦人翻身当家做主,王桂芝也被国家认定为烈士。二儿子任传山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义务兵,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小女儿任桂莲,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先后在太康县印刷厂、太康县税务局工作,一家人在党的关怀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65年,经过多方打听,任传山来到柘城县当年母亲牺牲的地方,缅怀母亲,悲痛之余,他捧起地上的一抔黄土,贴在脸颊,眼里泪水涟涟。由距离母亲牺牲已经过去了太久,当地已经找不到母亲的任何遗物,任传山只得把这抔黄土带回了太康县马厂镇任庄村,埋在了任庄村的田野里,以此缅怀母亲。
如今,太康县民政部门在太康县烈士陵园,专门给王桂芝修建了陵墓,让更多人铭记她的光辉事迹。
念党恩永远跟党走
时光荏苒!王桂芝已经牺牲了70多年,她的后人也早已年过半百,王桂芝虽然没有亲手将他们抚养成人,可却给他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在,我经常梦见母亲送情报的那一幕,睡梦中,母亲总是对我说,快把面汤喝了,这样送情报跑得快。”谈到母亲,王桂芝的女儿任桂莲说,由于自己是烈士的女儿,在学习和生活上,党给了她很多的温暖,让她在新中国成立后上了学,有了工作,她要感谢党的培养和关心。
“虽然我从没见过奶奶一面,可是我从小听父辈们讲奶奶的故事,很早就知道奶奶是不仅是共产党员,还是一名光荣的烈士,因此,我在学习和生活上,处处就严格要求自己,不能给奶奶丢脸……”采访当日,王桂芝的孙子任文志说:“奶奶的一生献给了党的光辉事业,她舍小家,为大家,用另一种方式哺育了我们。”
最近几年,在江西上饶生活的任传贤也回到了家乡太康,当他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十分欣慰,并叮嘱任文志要把自己家的光荣历史,用笔记录下来,让后代人铭记。
此后,任文志开始收集关于奶奶王桂芝的历史资料,他走访太康当地革命烈士的后,准备撰写一部小说,来铭记奶奶王桂芝的事迹,激励后人永远感党恩、跟党走。
采访札记——
烈士用另一种方式哺育了后辈
王桂芝是活跃在太康当地一名革命战士,她冒着生命危险,给我党传递情报,积极发动贫困农民参加革命运动,带领贫困农民投身土改运动,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王桂芝的命运充满坎坷与磨难,正是这些磨难培养了她刚正、坚强不屈的优秀品格,让他在面对敌人屠刀时,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王桂芝牺牲后,她的三个孩子,生活无着,命运多舛。新中国成立后,她的三个孩子,在党的关怀下有了很好的归宿,他们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成为共和国的栋梁之材。
如今,时光流转,唯一不变的是根植在他们骨子里的红色基因,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刻以一名烈士的子女严格要求自己,跟党走,不忘党恩。
正如王桂芝的孙子任文志说的那样:“奶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党又无私的哺育了我们,虽然,奶奶没有用双手抚养我们长大,可她却用另外一种方式哺育了我们。”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