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2020-09-05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 卢好亮 通讯员 何俊山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扶沟县新四军研究会、吉鸿昌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张敦、何俊山、尹发展和秘书长李伟,扶沟县唯伊传媒、扶沟县天和文化传媒负责人与县融媒体记者一起,于9月4日驱车赶往县城南15公里的革命老区,有豫东小延安之称的扶沟县练寺镇下坡行政村何楼村,走访抗日老战士、新四军老战士何天顺。
1926年9月10日(农历),何天顺出生在何楼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何楼村迎来了一段光辉的革命历史。她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豫东革命的中心——豫东特委所在地、豫东水西前委所在地、鄢扶西三边革命根据地中心,是当时许多豫东热血青年心中向往的革命圣地。
1938年夏,黄河泛滥,以新黄河为界,老百姓习惯称黄水以东为水东,以西称水西。当时我党曾在何楼村设立“豫东特委”“水西前委”办公地点,指挥水西地区的人民打击日伪军,进行翻身解放斗争。沈东平、王其梅、王先梅、杨春芙、施裕民、路岩岭、施德生、杜希唐、何介夫、何鸿勋、刘国玺、张金荣、张振阳、张平阳、杜建超、杜国政等老一辈革命者,都曾在水西地区扶沟境内的何楼村开展过革命工作。附近的我党地方武装和烈士姜鸿起所在的扶太西县地方武装、睢杞太地方武装等都曾来鄢扶县所辖的练寺区进行过修整、补充给养。因为当时水西地区灾情相对较轻,1938年彭雪枫将军来扶沟就是在何楼村南面的渡口处上岸,路经何楼村时曾短暂视察停留,对我党领导的当时练寺区抗日武装的发展予以肯定,并指出何楼村可作为豫东特委机关的理想办公之地……
1938年,十二三岁的何天顺就长成一米七的大个子,因为发了黄水,黄泛区家家缺吃少穿。为了有口饭吃,爹娘同意何天顺跟着何介夫闹革命,还虚报了岁数。何天顺和本村及附近村庄里的男青年先后参加了王其梅、何介夫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年底,根据豫东特委的指示,何天顺跟着何介夫参加了新四军,并且随东进抗日支队第二大队凌作云部渡过“新黄河”,东征抗日。不久,何天顺回家乡开展活动。1941年,年仅15岁的何天顺与何楼、下坡两个村的几个青年一起步行去巩县一带寻找驻守黄河防线的何介夫,何介夫介绍他们去了国民党的96军,随部队驻守豫西黄河防线,阻击日军南下。
老人给我们讲起了1944年他参加的中条山抗击日军的惨烈战役。此役,何天顺随部队驻防汜水虎牢关。由于整个中条山战役国军部队失败,何天顺随同何介夫等共产党员转战到冀鲁豫解放区,不久被派回当时的豫东水西扶沟开展武装斗争。
何天顺跟随何介夫回到豫东水西扶沟练寺何楼老家后,先后加入了豫皖苏豫东水西大队和鄢(陵)扶(沟)县大队,担任过何介夫的通讯员和鄢扶县大队排长,参加过城南肖营与太康匪首郭馨波(外号郭秃子)部的战斗(俗称何家坟或皮子园战斗)和固城道清寺战斗。
何天顺讲述了1947年11月29日的固城道清寺战斗。那天,鄢扶县政委陶均安、县长程延乐和许昌县县长彭国政率领的张桥、望田区队以及许昌县独立团80余人,在张桥南与曹振邦的乡公所40余人偶然相遇,遂展开激烈战斗。不料战斗打响后,敌马鸿魁骑兵旅从两侧突然来。与此同时,我鄢扶县大队队长刘兴运闻讯带兵前来增援,阻击敌骑。但终因敌众我寡,难于解围,只好兵分三路撤退。下午三点左右,彭国政带领50余名战士,退入到扶沟县境内的道清寺,然而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骑兵旅一部数百骑尾追上来,并迅速将道清寺四面包围。道清寺原是一座四面不靠村的孤庙院,由前殿、中殿、后殿和东西廊房构成,四周围以院墙。院内住几家逃荒归来的群众,搭有几个茅草庵,堆有柴草、木料等杂物。战斗打响后,敌人除使用机枪、步枪外,还动用迫击炮向院内轰击。我军没有炮,仅靠机枪、步枪、手榴弹还击。在炮火轰击下,庙院中的建筑物和茅草庵、柴草垛着火,一时火焰冲天、瓦片横飞。我军突围未成,在子弹、手榴弹打完的情况下,敌人冲进了院中。
此次战斗,在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彭国政和2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30余名战士被俘。只有何天顺等少数战士跳墙冲出了道清寺,然后向东练寺方向撤退。
练寺镇下坡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何景霞说:“自1947年底道清寺战斗至今,70多年来,何天顺一直默默地在家乡务农,淡漠名利,无怨无悔。他经常为大家修桥补路,帮助乡邻修房盖屋,帮助困难人家干农活,从没要过一分钱、吃过一顿饭,是全村人公认的人民代表,深受全村人的敬佩,是张富清式的老革命。”
何天顺老人今年93岁,身体依然健朗。多年来,老人从来没有向国家、向政府张过口、伸过手。何天顺老人的几句话感动了我们:“说啥,有啥可说的!何楼及附近村庄那么多人干革命、打过仗,有的命都丢了,我活到了现在,不缺吃不缺穿,条件越来越好,知足了!”
何天顺的无私、质朴、善良、甘于奉献、不求索取的高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
[责任编辑:张鲁莎]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