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口日报
2020-09-07
见习记者 乔小纳
“光伏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2015年确定实施的“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太康县老冢镇刘寨村2018年引入“光伏扶贫”项目,结合村里的废弃坑塘改造,建立了“渔光互补”的扶贫模式。暑假期间,三名出生于2001年、成长于周口中心城区的上海财经大学大二学生组成实践小组,来到刘寨村进行调研。乡村的变化,乡村的振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寨村的马路很漂亮
赵锦波是统计学专业的,他对刘寨村的布局规划印象很深刻。“一个地方的基础设施能够反映出其总体发展水平,刘寨村的马路很漂亮。刘寨村的管理特别好,有些村民盖房子,村里会控制砖头的堆放量,并且指定堆放地点,这样就有效制止乱堆乱放现象。”小组调研得知,刘寨村制定了胡同长制度,胡同长承担一定的环境卫生职责,村里给予相应报酬。这有助于激发村民的积极性,使村里的整洁面貌得以长久保持。
提到胡同长,赵锦波介绍了他们入户考察的王奶奶家。王奶奶72岁,家住光伏发电厂北侧,原来她家门前是个臭水坑。现在,王奶奶成了胡同长,负责家门前的卫生打扫和鱼塘守护,每个月有500元的收入。“我们走在鱼塘周围的小路上,如同进了城里的公园。”赵锦波说。
好的分配模式体现扶贫智慧
丁艺涵是会计学专业的,她从“分配模式”的角度来分析刘寨村。她说:“刘寨村 ‘渔光互补’扶贫项目一年的收入达到四十多万元,分配的合不合理就成为关注焦点。我们调研发现,除了像王奶奶这样的胡同长,刘寨村还设置了公益岗,即根据村里公益需求,按照劳动量给予报酬。这种让村民多劳多得的收入模式既体现扶贫智慧,又保障了分配公平。”
为了深入了解公益岗,实践小组走进了李永宽家。李永宽今年70岁,45岁才娶媳妇,媳妇患有精神障碍,嫁来后陆续生下5个孩子。李永宽年纪大,干不动重活,又要养孩子,刘寨村按照扶贫政策,给他们全部办理了低保。他家房顶安装了光伏发电板,仅这一项预计年收入就有2000元至3000元。村里又给他们夫妻俩安排了两个公益岗位,这样每人每月又能收入700元。“刘寨村合理的分配方式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丁艺涵说。
高效组织力带来扶贫温暖
高一帆是金融学专业的,她对刘寨村的人性化制度和动员组织能力赞叹不已。她说:“帮扶李永宽和王奶奶,集体和个人都受益,体现出人文关怀。”
刘寨村还实行了“借羊还羊”项目。为更好了解“借羊还羊”项目,实践小组来到越秀槐山羊养殖基地。经村支书闫继昌介绍,为给贫困户增加创收途径,养殖基地免费借给贫困户待产的母羊,贫困户等母羊生产后把母羊还给养殖基地,羊羔自己留下,这一扶贫项目让贫困户受益不少。“除了动员全村脱贫,刘寨村的‘三园’建设同样令我印象深刻。在过去,刘寨村有很多空闲宅基地与荒废耕地,造成了资源浪费。针对这一情况,村里商讨决定进行除草复耕,把这些废弃园地变成花园、果园和菜园,重新利用起来。刘寨村‘光伏扶贫’的规模非常大,有299户接入光伏。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可见村里组织动员能力很高,群众奔小康的劲头很足,干劲很大。”高一帆说。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