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践行嘱托争出彩·革命老区|总书记的嘱托,我们如何来贯彻?

来源:大河网

作者:

2020-09-11

总书记的期望: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内院会见当地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时说:“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第1问

怎么传承红色文化,讲好先烈故事?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鑫杨小燕通讯员马泽一

谈及自己为啥几十年来始终把传承红色文化作为一生追求时,革命先烈原固始县委书记陈初阳的孙子——河南省作协会员、大别山干部学院客座教授陈德启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激动和兴奋。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0月,陈德启著作的44万字的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双园祭》出版面世,全面叙述固始波澜壮阔革命史。不为人知的是,这部44万字的作品,是陈德启利用劳动之余,走遍了大别山的山山岭岭,踏遍了卾豫皖老区的红色遗迹,用了近30年的时间才完成。

为啥把传承红色文化作为一生追求?

陈德启作为革命先烈的后人,始终把继扬红色革命传统、传承红色革命基因作为自己一生的执着信念。

陈德启说,他来自一个英雄辈出的家庭。正是前辈的事迹促使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他讲好革命故事,做好革命精神的传承。

在革命先烈的激励下,您是怎么评价这种精神的?

陈德启说,作为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精神为新时代提供了丰富滋养,注入了强大动力。作为革命先烈陈初阳的后人,他将在自己讲好传承好红色革命历史的同时,还要教育好自己的后代,永远不能忘记那段历史。

第2问

红旗渠有何“魔力”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高志强牛静芳通讯员高晓峰

上世纪60年代,十万林县人民历时十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筑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去年,红旗渠景区年接待游客9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70万元,年均增长超20%。

红旗渠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一睹其风采?

红旗渠集团景区副总经理栗攀说,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一钎一锤,以生命和血的代价修建成的。其工程之艰巨,工程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人间奇迹。

红旗渠风景区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自然风光奇险秀丽,人文景观底蕴丰富,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参观学习。红旗渠风景区先后荣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红旗渠是怎样串起这条穿越时空的寻梦之路的?

抚今追昔,从红旗渠回望太行山,从太行山展望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串起了这条穿越时空的寻梦之路。

红旗渠精神为我们守望理想、坚守信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沃土。其累计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廉政教育、党性教育的最理想场所。

第3问

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啥选择到红色革命老区?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于扬李玉坤文图

2018年以来,周口师范学院每年暑期的社会实践中,都安排有去红色革命老区的项目,每次都会出现大学生争相报名的情况。几年来,同学们的足迹走过了井冈山、延安以及省内的信阳、濮阳、周口等地的革命老区。如今,赴革命老区参加社会实践接受红色教育,已经成为该校的一面旗帜。

为什么要到革命老区参加实践?

“那是我们心之向往的地方。”9月8日下午,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大三学生元攀宇、常源、张晨茜异口同声地说。大二暑假,他们一起参加社会实践,选择奔赴延安、南泥湾、梁家河等革命老区。

每年“一二·九”“五四”纪念日,周口师范学院团委都会组织红歌赛、红诗赛,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学习感受革命老区所传承的精神。

在同学们的记忆里,当年的窑洞、七大会议旧址还有南泥湾的那些生产劳动工具,都让他们印象深刻。在梁家河,他们还对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的住所难以忘怀。

大学生该如何传承红色基因?

2019年9月20日下午,周口师范学院5号楼报告厅,一场“实践归来话收获”的宣讲正在进行。来自全校各学院的数百名团学干部聚集在这里,聆听实践团队讲述红色故事。

周口师范学院团委书记杨甜甜说,不仅是通过宣讲,他们还采取红色微课堂的方式,筑建红色阵地,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还将安排赴革命老区的实践活动,让当代大学生牢记总书记关于‘吃水不忘掘井人’的谆谆教导,引导教育青年一代传承红色基因,牢记时代使命。”杨甜甜表示。

第4问

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为啥又回归革命老区?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鑫通讯员刘长河

商城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大别山北麓,是著名的革命老区。9月9日下午,在商城县里罗城村农副产品展示厅施工现场。展厅投资人楚印远乐呵呵地说:“展厅建成后,里罗城及周边村的茶叶、蜂蜜、葛根粉等农副产品就有了集中展示交易的平台,通过淘宝店铺等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深山里的农副产品到时候就能源源不断销往各地,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名校背景的80后公务员“下海”有多难?

楚印远201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当年考入湖北省孝感市国土资源局,2014年,26岁的他毅然辞掉工作,返乡种植蘑菇,开始了创业之路。

谈起这个改变了他一生的重要决定,楚印远说:“在城市工作的那段时间,城市的高消费反而增加了家里的经济压力,我就考虑,政府有政策支持,何不回家乡创业呢?”楚印远把想法告诉了他的父母,“母亲坚决反对,父亲选择尊重我的决定,最后我还是说服了他们。”

创业未半遭遇天灾,革命老区“新农人”如何绝地求生?

刚辞职回到家乡,为了找项目,楚印远四处奔走,他远赴南阳西峡、驻马店泌阳考察学习香菇种植知识。在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后,为带动革命老区乡亲共同发展,2015年,他成立了远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当年,他投资近35万元种植袋料香菇3万余袋。辛苦了快一年的他,静静等待收获季节的到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百年不遇的“6·27”特大山洪将他大半年的劳动成果冲毁,损失惨重,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达20万元以上。面对这种情况,他传承大别山红色精神,凭借惊人的毅力,积极组织工人开展自救,恢复生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年底,香菇喜获丰收,当年产值达20万元,全部人员工资结算达16万元。目前,合作社年袋料香菇种植达8万余袋,带动香菇种植的农民20多户,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