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西华]小芦笋长成致富大产业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作者:

2020-09-21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张猛通讯员陶宗海

9月21日,在西华县皮大姐种养专业合作社芦笋种植基地,村民们正沿着田垄除草、施肥、打药,一派繁忙景象。记者在皮营千亩芦笋种植基地看到,一垄垄、一棚棚生长旺盛的芦笋,到处是一片葱茏景象,甚是惹人喜爱。

“漏地种植的芦笋已过采摘季节,大棚种植的芦笋能采摘到冬季。”皮大姐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永振高兴地说。

今年30岁的王永振,是皮营办事处邝桥社区刘庄村人,2013年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筹集资金10多万元,流转土地60多亩种植芦笋,逐渐走上致富道路。

2018年4月,在当地政府帮扶下,王永振成立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有社员35户,种植芦笋300余亩,其中大棚芦笋50座,亩产芦笋2000余斤,亩均收入8000余元。

芦笋种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整棚、育苗、移栽、除草、施肥、打药、采摘、捡笋、分割、装箱等工序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每天都有60多位周边村庄的村民来皮大姐合作社务工,每人每天60元的工资,打工顾家“两不误”。

“我岁数大了,也不方便外出打工,在芦笋种植基地务工,一个月工资2000元,既增加了收入,补贴家用,又能照顾家庭。”今年50多岁的刘庄村贫困户孙宜勤高兴地说。

芦笋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味道清脆、鲜美,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皮营芦笋在当地很有名气,很受消费者喜爱。

皮营乡素有种植芦笋的习惯,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大力发展芦笋种植基地。他们组织芦笋种植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芦笋种植经验;举办芦笋种植培训班,邀请芦笋种植专家就芦笋栽植、管护、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管理经验作详细讲解;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带动贫困户土地流转、基地务农等举措帮助贫困户增收,为贫困户和村里富裕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并注册了“皮营芦笋”商标。目前,该办事处已发展芦笋种植面积1000余亩,预计笋农年收入800余万元,带动周边乡村贫困户种植芦笋300余亩,户均增收2万余元。 

该县政府品牌办把皮营千亩芦笋种植基地纳入“一品牌四对接三基地两园区”工程重点帮扶农业产业基地,多次深入芦笋种植基地,听建议、搞宣传、传信息,千方百计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帮其与京东集团牵手合作,共同打造皮营千亩芦笋京东农场基地,让皮营优质芦笋借梯上高楼,实现优质高价,帮助农户增收致富。通过淘宝直播、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帮其推销皮营芦笋。允许其使用“西华田园”公用品牌商标。投资140余万元,帮其新建皮营办事处刘庙村芦笋深加工车间项目,年底就可投入使用。

皮营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高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产业化、标准化、科学化、品牌化“四化”要求,加大皮营芦笋基地打造力度,努力把皮营芦笋种植基地打造成西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田”。同时,深化与京东、教育部餐饮集团、宴安河南等大型电商、商超、餐饮部合作,线上线下齐发力,让皮营芦笋成大型商超、电商抢手货。另外,还准备搞芦笋罐头、芦笋茶叶、芦笋饮料等深加工,让皮营芦笋走出国门。

[责任编辑:凡留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