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2020-10-19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王锦春 任富强
参加过解放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顶着美军炮弹群的轰炸,为战友寻口粮,为部队送情报,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战功簿上赫然印着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四等功一次;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动捐10000元特殊党费支援疫区……没有淮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采集退役军人信息和推荐,记者很难把这些与一位个头不高、穿着朴素、身材略显发福的老人联系在一起。
10月12日下午,淮阳区安岭镇杨集行政村马楼自然村的一农家小院,马文献面色红润,除了听力有点小障碍外,整体精神很是不错。他端坐在木椅上,回忆往事,向记者娓娓讲述自己的参战生涯,个中细节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借助老伴在一旁提示,眼前的九旬老人像穿越剧一样情景再现了他那些烽火连天、出生入死的经历,把记者带入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枪林弹雨屡立功
“我是1947年9月当的兵……”时间已经过去70多年,马文献对自己参军入伍的这一“镜头”记忆犹新,甚至能说出当时的细节。
当时他还未满16周岁,听说解放军在淮阳驻扎时,第一时间打听到详细地址:北关柴火行附近。他赶到地方时,部队已经准备行军开拔了,马文献激动地上去拽住了司号员的胳膊,说:“我要当兵。”司号员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既矮又瘦,浑身上下像是从垃圾堆里刚爬出来一样。“小鬼,你是饿了吧,这些硬面白馍你拿回去吃吧,别耽误我们赶路!”
“我不要吃白馍!我是来当兵的!”马文献语气坚决,不容分说,就跟着部队开始行军,这一跟就是几十公里,一直随军步行到太康县。 眼看这倔小伙跟了这么远,部队也默许收下这个兵,暂时把他分到了部队卫生所。
马文献烽火连天的军旅岁月开始了。入伍的头天晚上,马文献自出生以来第一次吃到了猪肉。
马文献跟随部队一路北上,途经太康、瓦岗、曹县。根据工作需要,他很快被调到侦察营的便衣连当了一名侦察兵。1948年3月,参加洛阳战役。1948年5月,参加开封战役。1948年8月,济南战役打响,马文献所在部队遇到劲敌国民党新五师……期间,马文献作为侦察兵行动迅速、灵活、体能好,经常活跃在战斗一线,承担侦察、送信等重要工作,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务。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了,马文献所在部队转战徐州。“当时已经进入11月份了,冒着枪林弹雨,我们临时找到了一些木板夜渡沂河,战友们跳到冰冷的河水中,冻得浑身都没有知觉了!”回忆到这里,马文献短暂地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从何处讲起。
马文献最难忘的还是渡江战役。他回忆:4月23日,部队从镇江开始渡江。看到解放军的大炮把英国军舰打坏了,战士们非常兴奋。当时的风急浪大,很多新兵没有坐过船,船夫嘱咐新兵抓紧船沿不要动,小船在巨浪中颠簸前行,随时有被掀翻的可能。趁着夜色,战士们拿起木桨和铁锹,全力划水,飞速前进。时常听到枪炮声响成一片,炮弹爆炸激起的水柱像山一样高,落下来能把人打歪,小船在风浪中颠簸前进。江水湍急,一个漩涡连着一个漩涡,马文献眼看着一些战友被湍流和漩涡吞没。
在上海战役中,马文献下了连队。有一次,他送重要情报时遇到敌军的封锁线,机智地用一捆柴火做掩体,巧妙地躲过敌军的机枪和炮弹,及时把重要情报送到团部。
经历九死一生,马文献屡屡立功: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时过70年,他已经记不清其余的几次三等功是在哪次战役中获得的。
上海战役后,马文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工作需要,组织要求马文献对其共产党员的身份进行保密,但这个特殊而又神圣的身份,让他足足兴奋了好几个月。
为战友寻食物险被炸飞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马文献所在炮团随着部队从上海乘坐火车北上。作为志愿军第一批入朝部队,漆黑的夜晚,他们悄悄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的临江新义州。
当时还没休整过来,美国飞机就已经开始轰炸,鸭绿江的桥被炸毁了,抬眼望一片废墟,火光冲天。马文献回忆,他们部队刚出国就遇到强敌:有着180年建军史的美国王牌陆战一师,号称从来没有吃过败仗。我军在黄朝岭,与美军展开了一场硬碰硬的较量。我方部队在零下38摄氏度、齐腰深的雪地里与美军在度留峰和西房山两个山头展开了血战。接到命令,我军的炮兵连续打了半个小时的炮弹,掩护步兵攻上了山头。
美军出动各类飞机数百架次在上空盘旋,利用炮弹群密集地对我军进行轰炸。“轰!轰!轰!”“嗵!嗵!嗵!”“哒!哒!哒!”炮火声震耳欲聋。
天上有美军的飞机超低空轰炸、地上有美军的大炮狂轰滥炸。极寒的天气,我们的运输线数次被打断,断粮多日,战士们不得不抓把冰雪填肚子。看到战士饿着肚子打仗,身为后勤管理员的马文献决心豁出命也要找点食物。
“不能让战友们等着饿死!”马文献冒着美军的飞机和炮火,匍匐前进,前往美军丢失的阵地为战士们寻找食物。
机智勇敢的马文献爬到一个小屋里四处搜寻。看到墙角有处低洼,徒手挖开一尺深的坑后,发现了一罐红豆。在炮弹皮堆里,又捡了几个美军没来得及带走的罐头,他如获至宝,打开罐头盖,使劲闻了闻,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他把这些东西揣进怀里,觉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宝贵,拼死也要带回去。他快速爬回,刚跳进我方战壕,就听到轰隆一阵,那个小屋被炮弹夷为平地。
他用雪融化成水把红豆煮熟分给饥肠辘辘的战士,此次冒险为战友找来的食物,增加了他们战胜敌人的动力。此役我军围追堵截炸毁了敌军必经之路上的桥梁,把敌军的三个步兵团全部消灭,只有坦克团突围逃跑了。马文献所在部队取得了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一个大捷。
送情报炮火之中拣条命
入朝作战,除了敌军的炮火连天,志愿军遇到最大的困难还有难以适应的天气。当时,气温低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加上当时没来得及改装,一些志愿军战士还穿着南方的薄棉袄、大檐帽、带铁钉的皮鞋,在冰天雪地中奔袭,冻伤严重。“由于条件艰苦,我们部队出现军粮供应不充足,最好的时候也就是一把炒面就一把雪,渴了喝雪水,没有吃没有穿,有些战士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冻僵了。”马文献说。
这时,马文献成为了连队的通讯员。电话电台经常被打坏,马文献时常跑几十公里路把信送到阵地或指挥部,他已经记不得脚被冻伤了多少次。其中一次,他的脚冻得直流脓水,连鞋子都脱不下来了,在卫生员的帮助下,慢慢把袜子揭下来,化冻之后发现,整只脚的脚趾盖冻掉得仅剩一个……
“最险的一次是,连长命令我给团长送情报。这段距离在军用地图上有三拃长,实际距离是80多里山路,需翻两个山头。下午四五点出发,要求我天明之前要送到首长指挥部。天下着大雨,我披上雨衣,怕耽误时间,连口炒面都没有来得及吃,空着肚子就出发了。天上有美军飞机,山里还有特工,一个人执行任务,我也不知道这次会不会活着回来。当时心里就想着,死也要把信送到,得送了信再死。一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多个小时,终于在天明之前,把信安全送到了指挥部。首长对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了我。
“回来的路上,要越过一片开阔地,我猫着腰想快速通过。突然被美军低空侦察飞机发现了,撵着我狂轰滥炸。我趴在石头窝里躲着,心想,这回真活不成了。反正信也送到了,任务完成了。后来,又觉得现在还不能死,要看到胜利才心甘。我就与飞机玩捉迷藏,它飞过来打一阵机关炮,我就隐蔽,它一飞过去,我就跑一阵。东躲西藏,飞机过去了,美军大炮又朝我打来,足足有好几吨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我顿时没了知觉,约半个多小时后,我醒过来,四周静悄悄的,只看到身边遍地都是炮弹皮子。”马文献回忆说,这是我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当时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害怕,因为,类似这样的遭遇,已不止一次了。
回忆烽火岁月,往事历历在目。战争结束后,马文献于1957年5月被安排到淮阳县广播站工作,先后在县公安局、县棉麻公司工作,直至离休。“他可是俺村的大善人啊,刚退伍到淮阳工作时,赶上自然灾害,眼看俺村的人都快饿死了,他主动拿出自己的40多元积蓄,购买红薯秧,带领全村老小自力更生,保住了大家的命……”同村的邻居告诉记者。
如今,已到鲐背之年的马文献还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精神矍铄,举手投足间仍透露出军人气质。看到眼前的和平盛世,马文献感慨万千:“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幸福。我祝愿祖国越来越强盛,祝福我的战友能安享晚年!”
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功劳证……采访快结束时,在90岁抗战老兵马文献的农家小院中,老人颤颤巍巍捧出一枚枚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军功章,虽然时间久远,但依然熠熠生辉。②8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