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与名——沈丘籍抗美援朝老兵共忆往昔峥嵘岁月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韦伟

2020-10-28

陈俊义

李俊民

钟国风

记者 韦伟 通讯员 肖飞 崔尧 文/图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日前,我们拜访了沈丘县部分抗美援朝老兵,倾听老战士讲述当年的经历,重温志愿军的英勇顽强与无上荣耀。

李俊民:运输线上的“钢铁战士”

一副老花镜、一件毛背心,声音铿锵,精神矍铄,记者见到抗美援朝老兵李俊民时,他正在下象棋,老人已经88岁,但身体硬朗,听力很好,只是看文字时需要借助老花镜。

1951年3月,19岁的李俊民随炮兵六十三师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虽说是在炮兵部队,但李俊民却干起了运输兵的活儿,当时他和另外3名战友在朝鲜平壤、杨德、元山一带活动,为前沿阵地运送物资弹药。

“白天不能开车,都是夜里头开车,朝鲜的路都是山路,不好走,再一个夜里也有敌机轰炸,也不能开灯。”李俊民说,当时的朝鲜半岛天寒地冻,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低温,对每一个入朝志愿军战士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

在朝作战期间,为了阻断供给到志愿军部队前线的食物和武器弹药,美国不断炸毁铁路和桥梁,给运送补给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每运一箱弹药、每送一袋面,都非常艰难。

“主要还是靠铁路,那时候有战士专门抢修,你白天炸,我们就夜里修,打不烂、拖不垮的钢铁线,是这场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李俊民告诉记者,他和战友多次圆满完成了物资弹药的运输任务,荣立三等功一次、四等功四次。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李俊民所在的部队并没有撤回国,一直到1955年6月才从朝鲜回国,李俊民也于当年复员回到家乡。

作为一名亲历过旧社会黑暗和战争洗礼的人,活下来并看到国家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李俊民时常感叹没有虚度此生:“不管是青年人也好,中年人也好,我的体会就有两条:一条就是相信共产党,共产党这个路走的方向正确,适合中国的情况;第二个对国家和个人的关系要搞清楚,没有国就没有家,国家好了,你个人的生活才能更好。”

钟国风:确保政令畅通的“幕后英雄”

在卞路口乡钟寨村,我们见到了钟国风,他拿出珍藏多年的证件、胸章,向记者讲述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我们团是炮兵,在朝鲜中线配合其他部队作战,给他们炮兵进行火力支援和掩护,打上甘岭,解放那些无名山头我们都参加了。”钟国风声音洪亮,满是自豪。

钟国风是沈丘县卞路口乡钟寨村人,1933年6月出生,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1949年入党,新中国成立后随部队参加西南剿匪,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在朝鲜战场上,钟国风所在的志愿军某部第十四炮兵团主要负责为前线部队提供炮火支援,钟国风是通讯兵,负责传达各类军事命令及通讯线路的维护等。“虽然我在炮兵电话班里,营里干部都将我当通讯员用,为啥叫我当通讯员用哩,我14岁就当兵,在战场上经验丰富。”钟国风回忆道,他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

“有一次我往前方观察所里送电池,回军部的路上,敌人的炮就来了,一来就是几百发,当时就是硬跑,穿过炮火钻到对面山里的防空洞,营部一直往观察所打电话问我的情况,后来大家看我回来,都说我这是命大!”在钟国风的脑海中,或许当时的记忆已经开始慢慢模糊。但当看到老人包裹严严实实的证件与勋章,我们相信他永远会记得自己是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而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生活奋斗过的先辈们。

陈俊义:照片里的“红色记忆”

70年后的今天,革命老战士陈俊义观看着手中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苍老的手轻轻拂去纤尘……“咱们解放军可是真正的勇敢,打仗他美国不行,英国也不行,跟中国的军队比不了!”随着老战士陈俊义的讲述,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革命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他们用英勇的“铁拳”粉碎美帝的野狼心。

“过了鸭绿江就是平壤,一直打到开征,到了平壤我们就蹲山头,狙击跟他打,战士们都很勇敢,我也不怕死,就是往前冲,伤亡可多了,也没棺材,一个战士裹着一个被子,坑里头一搁,有的连名字都没有。”陈俊义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是他们都抱有不畏艰难的意志,决心用钢铁般的身躯,为身后的祖国和人民铸起一道“钢铁长城”。

据了解,革命老战士陈俊义已91岁高龄,1929 年出于沈丘县白集镇前陈庄行政村,16岁加入八路军某独立团,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陕西省军区、北京军区服役。抗美援朝战斗中,陈俊义荣获了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1976年陈俊义转业到沈丘县电厂工作。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