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口日报
2020-11-17
本报讯(记者 朱东一)今年以来,为确保如期建成标准高、质量好、可复制、易推广的高标准农田,我市坚持疫情防控和工程建设两手抓、两不误,精准发力、分散作业,确保了工程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全市2019年73万亩结转项目工程全部完工。商水县、郸城县、淮阳区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已全部竣工,2020年度86万亩36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5月10日,全省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创建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高位推动统筹协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市委书记刘继标、市长丁福浩亲自指导、亲自推动,要求全市上下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重点,多次在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部署。2月5日以来,市长丁福浩先后10多次到建设现场调研指导、督察暗访,要求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完善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切实提升带动农业整体水平,做到周口农业有看头、农村有奔头、农民有甜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政府党组成员路云先后10多次深入项目区现场办公,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对项目建设实行“日调度、周通报”,确保项目建设天天有变化、周周有进展、月月有成效。
聚焦关键环节铸就精品工程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我市注重顶层设计、聚焦关键环节,全面实行“先建工作机制、后建精品工程”,构建起高效的管理机制,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保障,凝聚起磅礴的各方力量,为项目建设工作透明、工程优质、资金安全、干部廉洁、群众满意提供了保障。
在规范项目管理方面。制定《周口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办法》,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实施程序,从规划编制、前期准备、申报审批、计划管理、组织实施、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到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精细管理,使项目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在质量管控方面。严格落实工程监理制度,严把监理关、施工关、材料进场关,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真正做到建设一片、收效一片。严格制定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建设标准做到标准化建设、智能化应用、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市委、市政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和重点项目建设督查范围,实行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限、定奖惩的“四定”目标管理。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前三名予以激励奖励,后三名全市通报并调减下年度建设任务。
聚集先进创建样板
商水县、郸城县、淮阳区整合资金1.5亿,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特色发展的思路,将自动喷灌、智慧农业、良种繁育、病虫防控、水肥一体、三产融合、休闲旅游等现代农业元素融入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探索“高标准农田+N新模式”,使之不仅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也是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示范田,不仅是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田,也是产加销链条衔接、三产融合的样板田。
“高标准农田+农业规模经营”模式。商水县将3万亩示范区全部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六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品牌),重点打造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创建种业新品牌。
“高标准农田+三产融合”模式。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销售、美丽乡村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企业全产业链对高标准农田提质增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郸城县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2万亩,大力改善园区生产基础条件。
“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试点”模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相结合,把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植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打造农业科技研究、示范、推广、培训和产业开发的综合示范平台,持续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目前,中科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周口师范学院、周口市农科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在郸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建立科研教学示范基地。
“高标准农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淮阳区将2万亩示范区项目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在确保良田粮用、口粮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将特色蔬菜种植业布局到示范区,围绕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花菜种植,提升高标准农田的综合收益。
创新管护发挥长久效益
我市牢固树立建管并重的思想,坚持工程管护与工程建设同步谋划、统筹部署、协同推进,积极探索管护新模式。制定下发了《周口市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暂行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专业管护人员、专业协会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和购买保险由保险公司专业管护模式。县财政每年至少安排专项关管护资金500万元,用于管护人员劳动报酬和路、桥、渠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维修。实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有主体、有人员、有资金、有标准、有考核,确保高标准农田全部纳入管护范围,确保农田工程设施定期维护,确保发挥长久效益。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