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道客户端
2020-12-09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刘俊涛 通讯员 王宇先
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原名为“太康县道情剧团”,成立于1957年,2012年划转为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康道情戏”的保护、传承和展演任务,开办道情艺术培训学校,为道情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新的血液。近年来,太康道情艺术中心不断转变思想,编排出了《王金豆借粮》《双拜寿》《富裕之后》《婚姻的驿站》《红尘》《张廷秀私访》《王钝》《太康人家》等30余部精品剧目,获多项大奖,常年活跃在豫、皖、鲁等广大农村,深受群众喜爱,年演出600余场次。
太康道情是河南珍稀剧种,它历史悠久,道情戏是一种乡土气息浓厚的戏曲艺术,起源于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他们叙情的方式就是打渔鼓,唱道歌,所以道情戏又被称为“渔鼓戏”。
在道情戏流传的过程中,宗教色彩逐渐淡化,成为民间的一种重要娱乐方式。千年过去,道情戏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康道情体裁种类繁多,剧目丰富,太康道情这些类系的形成,既有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也有姐妹艺术穿插,最后形成太康道情的独自特色。
剧目是以升华净化主要人物,删改有损表现主题的行为、性格,达到人物与主题的统一.《王金豆借粮》以前名叫《皮袄记》。这出戏,传统演出中大都把王金豆这个人物丑化了,使他以一个“叫花子”的污秽形象出现在舞台上,“跳墙”、“磨坊被水泼湿”以及到爱姐房后的一些表演, 都十分低级庸俗。整编后的演出,把王金豆处理为遭灾家贫、淳厚忠实的书生,偷望爱姐时的痴情之状,作揖求饶时的憨厚之态,换衣服时的斯文模样,嬉而不闹,寓庄于谐。所以,唯有王金豆形象的可爱,才使得爱姐、嫂嫂的形象更见光彩,歌颂人间真情的立意也就更加突出。
传统折子戏《王金豆借粮》让观众领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康道情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袁甜甜]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