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口日报
2020-12-18
□通讯员 吴建成 邵佩佩
空中旋转、劈叉、倒立、摇摆……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精彩绝伦。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周上,河南省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推荐的杂技节目《摇摆高拐》荣获深圳市“宝安杯”金奖。
来自该校的刘晨晨、杜建康、杜永康、刘富强4位小学员终于成功了。手捧奖牌和证书,年过半百的河南余家杂技传承人、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校长余帅眼含热泪,激动地说:“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们为了梦想而拼搏,热爱杂技,向往舞台,我们坚持多年的‘艺术+扶贫’路子,为贫困学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有梦想 全免单
2020年12月12日,旭日缓缓升起,晨风夹杂寒意,豫东平原一派生机盎然。项城市杂技学校排练厅里,160多个孩子在一曲欢快的上课铃声中开始了一天快乐的学习、练功。
在练功房里,16岁的小姑娘陈直微笑着告诉记者:“我家在项城市高寺镇,是村里的贫困户,来这里4年了,是杂技学校圆了我的舞台梦,现在我已经是这里的主要演员了!”
“陈直刚来时,不爱说话,但学习十分刻苦,练功特别用心,老师都很喜欢她。现在她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外出表演,去过很多地方,自己也有了固定收入。她表演的《吊环》《空中大飞人》等节目还登上了杭州、西安等地杂技艺术的顶级殿堂。”唐海霞老师欣慰地说。
这群有舞台梦想的孩子,最大的18岁,最小的6岁,陈直是他们当中尝到杂技扶贫甜果的其中一个。余帅介绍说,陈直的父母都是聋哑人,她从小就有个舞台梦,但家境贫困,我们通过走访了解到了她家的情况后,当即表示不收一分钱,只要有梦想,免费来学艺。
记者了解到,在这所杂技艺术学校,学员不仅可以享受义务教育,而且食宿、医疗费用也有学校负责,每天上完文化课后,还要按时练功,学校聘请专业老师传授杂技。
这时,训练场上一位高个子女生引起人们注意。这名学员名叫王宵杰,今年18岁,现在已入学6年,闲暇时她经常指导低年级的学员练功。
谈起学艺经历,王宵杰的眼神里有淡淡的羞涩却又充满坚定。王宵杰家住项城市官会镇申庄村,因为家境贫困无人抚养,她和弟弟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艰辛。一次下乡慰问演出时,余帅得知姐弟俩的遭遇后,很快把他们招录过来,学校免除他们的学费、住宿费、水电费、生活费等一切费用,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学习一技之长尽快脱贫致富。
结穷亲 挖穷根
76岁的庞金老奶奶来自项城市贾岭镇闫老寨村,老伴多年前过世,儿子入狱,儿媳出走,她独自一人抚养3个孙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黄奶奶听说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免费招收学员,于2005年把大孙子黄太平送到学校学习杂技,后又将老二黄和平、老三黄乾坤送到了杂技学校。从此,黄家三兄弟与杂技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兄弟凭借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跳跃、拉伸、托举……他们将每一个动作做到无可挑剔。他们闻鸡起舞,刻苦训练,没辜负学校和奶奶的期望。如今,兄弟仨经过严格训练,已多次跟随学校的演出团体南下杭州、厦门、广州等地演出,有了稳定的收入。
几年前,学校领导来到黄太平家中,黄奶奶一人守着空荡荡的破房子很是孤独寂寞。余校长说:“黄家奶奶一人在家我们不放心,到学校给安排个岗位吧!”就这样,黄奶奶成了杂技学校的看门人,在这里她守护着学校,也守护着3个孙子。黄家三兄弟经过刻苦训练,在节目《空中大飞人》中担纲主角,不仅脱了贫,家里还盖起了楼房。
如今,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和该市2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结为“亲戚”,贫困户家中有什么困难,学校都会给予帮助,每年拿出20多万元慰问贫困家庭。在该校校史馆里,“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艺术扶贫先进单位”“脱贫攻坚楷模”等荣誉牌匾挂满了一面墙。
新乡贤 领头雁
2018年8月,一个陌生来电让校长余帅身上多了一份责任。
打电话的是秣陵镇白沟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朱帅帅,村里要成立乡贤会,村民一致推荐余帅来担任乡贤会会长,余校长深感责任重大。
当乡贤会长得先作表率。余帅当即拿出2万元安装路灯和监控设备,其他乡贤纷纷效仿,共筹集资金18万元用于村里修路,清理坑塘、河道等。
今年10月,村子里修路,急需一万元工钱,朱帅帅再次拨通了余校长的电话,希望他能伸出援手。当时因疫情原因,学校演出受到影响,资金周转困难,但是余帅想方设法筹集一万元钱及时送往老家,用于家乡建设。
乡贤会秘书长告诉记者:“余帅经常回村里走访,谁家有困难他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他每年还会给村里的老人送去慰问金,以及米、面、油等慰问品。”
几天前,余帅带着他的杂技团来到老家,为家乡800名父老乡亲免费演出。听说市里的杂技团要来村里演出,村民早早地就等候在演出地点。“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杂技节目,心里特别自豪!”村民都开心地说。
“通过杂技艺术与扶贫扶志的紧密结合,让贫困户摆脱贫困,让村民共奔小康,我当好领头雁,感到无比荣光!”余帅说。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