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大地丰碑——追记商水县供电公司驻村第一书记王新奇

来源:周道客户端

作者:

2020-12-28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付永奇 通讯员 霍鑫 魏树林

10月14日凌晨,一场冰凉的秋雨掠过豫东大地,打落了泛黄的树叶,带来了浓浓的秋意。

“驻村的王新奇书记因急病在村室去世了。”从早上5点天色渐白开始,这个消息在商水县平店乡刘大庄村不胫而走,到上午9时,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院内外已站满了闻讯而来的村民和县、乡干部。他们议论着王书记病逝的经过,历数着他为村里办的一件件好事、实事,几个经常受到关爱的贫困户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王新奇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为人正直,工作勤恳,忠于职守,勇于担当,在扶贫一线默默奉献,在驻村工作中践行初心使命,是全县党员干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模范典型……”商水县委印发的关于追授王新奇为优秀党员的决定上如是评价。

在全省打响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刘大庄村即将全员脱贫之际,10月14日凌晨,52岁的王新奇突发心脏病,猝死在村室,告别了这块奋斗了5年的土地。

村里来了“精兵强将” 有了扶贫堡垒

2016年8月,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按照地方党委和省电力公司部署,商水县供电公司派出15名驻村第一书记支援贫困地区,其中,王新奇被组织精心选拔,帮助刘大庄村脱贫致富。 

当时,平店乡刘大庄村有2277口人、人均年收入仅385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35户、629人,两项指标接近其他14个村贫困户总和的一半,是当地扶贫工作的“硬骨头”。

为了彻底摸清现状,不等找好落脚地方,王新奇就开始了走访。当时,村里扶贫工作队只有他一个人,他毅然走遍全村,尤其是贫困户。为了节约时间,不给村民添麻烦,他每天以方便面充饥,将小学内一间废弃的房屋当成寝室和办公室。

整理完走访笔记,他把重要信息贴在墙上,方便随时查阅。因病致贫18户、91人,占11.54%;因残致贫16户、65人,占10.26%;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自身发展不足、低保贫困户……这张已经发黄、带着水渍的白纸上,密密麻麻、清晰有序地列着大量原始数据及分析核算后的数据。

如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王新奇认为,扶贫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最根本的是党的领导,有坚强的党组织带领,是战胜各类困难的关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题学习会……王新奇召集村“两委”成员和全村44名党员开展了一系列建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动。规范、稳定的党组织生活,让村里党员认清了扶贫形势和自身职责,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刘大庄村有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固战斗堡垒。 

能干会干 脱贫局面迅速打开 

为了避免帮扶计划简单、操作性不强,在充分掌握刘大庄村村情后,王新奇和村“两委”制订了“造血式”精准扶贫帮扶计划,通过“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方式,建立瞄准机制、靶向疗法,定点、定人、定项帮扶,实行“一事一策、一户一法”,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精准扶贫。 

2016年底,在王新奇和村“两委”人员的大力宣传和引导教育下,部分村民利用土地流转的方式,建起了花卉、蔬菜大棚。 

周立新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7口人,母亲长期住院,医药费掏空了他的家底,他也无法外出务工。王新奇找到他,并为他争取来5万元无息小额贷款作为启动资金,送给他一套蔬菜种植技术书籍。

很快,周立新占地30多亩的蔬菜大棚拔地而起,种了西瓜、生菜等作物,当年,家里增收3万多元。如今,周立新的蔬菜大棚发展到100亩左右,产品成功进入周边城镇的大型市场、超市,每亩纯效益达到八九千元。在周立新的带动下,村里的花卉、果园产业纷纷跟进,刘大庄村的扶贫工作成效初显。

扶贫举措全面开花 刘大庄改天换地

土地流转,村里的大量劳动力得到解放。王新奇谋划起转移就业扶贫,他考虑不仅要让更多人走出去,还要提高他们的务工收入。

为此,他多次到商水县人社部门向相关负责人和专家请教,并邀请他们到村里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同时,他还四处奔波,为村民寻找外出务工渠道,到2017年底,全村1315名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人员达到892人,有效解决了增收难问题。

与此同时,刘大庄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提上王新奇和村“两委”的工作日程。为了方便村民出行,便于农产品运输,村里利用上级拨付的81.15万元扶贫资金修建了2000米水泥村道;争取120万元专项资金,完成村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给孩子们带来崭新、坚固的教学楼和硬化地面的校园;安全饮水工程、村文化广场和图书室项目等陆续实施,村室也改建完毕,扶贫工作有了稳固阵地,村民提高文化素质、享受闲暇时光有了更好的去处。 

在他积极争取下,2017年,商水县供电公司投资303万元完成村级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和机井通电工程,让村民不再为“低电压”和浇地难发愁,全村每年可节约灌溉支出约20万元;投资2.8万元,架设路灯线路4000米,安装“平安灯”80只,让村民不再为走夜路犯难。 

总是记挂他人 也被他人缅怀

村里人说,自打王新奇来到刘大庄村,他不在村室工作,就在农户家中,从来没见他闲着过,大事小情,他心里总是装着大家。 

贫困村民王苏义被王新奇介绍到村里的公益岗位担任保洁员、巡逻员。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一同巡逻的王新奇发现他衣着单薄,随即拿来崭新的棉大衣送给他。村民杨彩虹的丈夫患病住院,不熟悉医疗报销程序,王新奇主动帮助其申请大病补助,来回奔波,办理手续;他先后3次为村小学捐款,为全校小学生买书包和文具……

69岁的村民赵秀兰说,王书记就像“自家的亲戚、自己的儿子”。王新奇去世后,包括赵秀兰在内,很多村民自发前往20多公里外的殡仪馆为他送行。他们说,王书记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地忙碌,让他们不再受穷,大家还没来得及感谢,他就去了另一个世界。

去世的当晚,刚刚完成周口供电公司现场考核的王新奇,还在忙于编写村里的动态调整资料,确认每一个贫困户的脱贫信息。根据他遗留的资料,目前,刘大庄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9960元,7户仅剩的因病致贫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外出务工人员每人每年增收30000元以上,村民的整体生活达到富足,所有的贫困劳动力均有了稳定收入来源。②7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