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织布机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王科军

2021-02-08

■王科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伴随着有节奏的织布声,梭子在古老的织布机上来回穿梭,或白或蓝或蓝白相间的粗布随之缓缓而出,这声音是那样熟悉,这场景是那么亲切。

母亲离开我已经两年了,每当我回到老家那三间老房子里,能触摸到、能嗅觉到母亲气息的就是家里的那台织布机了。

母亲告诉我,织布机是祖父用槐木亲手制作,是家里的老物件。织布机通体黄褐色,笨拙而古朴,经常手摸的地方被磨得锃光发亮,看上去相当结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非常匮乏,买粮需要粮票,买布需要布票,可凭票买回的布根本不够一家人穿用,家家户户都要靠纺线织布补贴家用。

织布机自然就成了家中的至爱,更是母亲的宝贝,因为这是母亲能显示她“才艺”的宝贝。一年四季,夏有单,冬有棉,母亲全靠这台织布机来纺。

年复一年,从冬到夏,母亲不厌其烦地纺啊织啊,才维持了我们一家六口人的穿戴。从籽花到皮棉,从花瓤到絮条,从纺成线再到织成布,其中繁多的程序和熬夜的苦衷,只有母亲能深深体会。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土地开始分包到户,粮食产量和棉花产量大幅提高,物资供应越发充足,市面上出现了纹路比较细腻的“的确良”和“的卡布”,好多人家已不织布了。可母亲仍对织布情有独钟,坚持织布,只是织的布不再用来做衣服,主要用来做床单、被子等。

后来,母亲年纪大了,也不再织布了。父亲说:“织布机也用不着了,放着还占地方,不如当柴火烧了吧!”母亲非常不忍,说:“这架织布机是家里的功臣,不能扔,更不能烧!”在母亲的坚持下,织布机在老家一直存放完好,直到今天。

织布机是岁月的记忆,是时代的标志,它承载着过往岁月的艰辛,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的富足。如今,母亲存放的这架织布机,留住的是那个年代特有的记忆,更让我们记住了先辈的智慧、勤劳和简朴。

每次回到老家看到织布机,我仿佛看到母亲坐在织布机前拿着梭子织布的样子,慢慢懂得了母亲其实是付出了透支生命的代价,才为家人织出春天的绿叶、夏天的花红,织出秋天的金黄和冬天的温暖,织出乡邻的友情,更织出了母亲对家人无私的爱。

织布机是母亲留给我的宝贵财富,与母亲一样,永远让我怀念。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